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73章 各怀鬼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成功扫平侬智高之乱后,等待狄青的便是论功行赏。赵祯首先却夸奖了庞籍一番,他说狄青能够破敌首先得归功于宰相庞籍举荐了狄青出任平乱主帅,但赵祯转而话锋突转,他说要给狄青加官为枢密使并给他“同平章事”的使相职衔。先才还满面春风的庞籍瞬间脸色大变,他立马表示反对。

庞籍可是文官,而且是大宋此时的第一文官,而狄青只是一个武夫。庞籍当年被赞誉为“天子御史”的时候,狄青还是个脸上刚被刺字的“贼配军”,即使到了后来的宋夏战争时期狄青也不过就是他庞籍手下的一员裨将。如果真的按赵祯说的办,如此一来狄青可就和庞籍平起平坐了。这让庞籍的脸往哪里搁?如此岂不是纲常大乱?简直岂有此理!

看上去庞籍是不是显得变脸太快?其实也好理解,类似于庞籍这种人比比皆是:我可以以上位者的姿态和身份提携你,甚至是发自真心地欣赏你,但如果你和我平起平坐了,甚至你比我还要优秀,你把我的风头全都抢了过去,那么你就是我的大敌。承认别人优秀不难,难的是承认自己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这就是人性。庞籍虽然贵为宰相,但他的心性修为不过也是一个凡人,他不是圣人,他对狄青的态度骤然大变纯属人性释然。

庞籍在民间的小说和评书里被人塑造成了一个奸邪,这里面或许跟他对狄青的所为很有关系。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西北的另一位名将种世衡的身上,庞籍曾被种世衡的儿子指控蓄意压制和隐没种世衡的战功,这事随后还闹到了朝堂之上,但赵祯从中和稀泥把这事给压了下去。

为了反对由狄青出任枢密使,庞籍说了一大堆的理由。他说:“当年太祖时期,大将慕容延钊一战而得荆南、湖南两地,但最后得到的赏赐也不过就是迁官加爵邑并赐金帛,他那么大的功劳也没让他当枢密使。曹彬平江南,擒李煜,如此功劳也只是得了二十万贯钱财而已。陛下你应该学习太祖的做法,狄青虽然有功但却无法和慕容延钊和曹彬相比,你现在封他为枢密使,假如他日狄青再又立功,那你还怎么赏他?再说了,现在的枢密使高若讷无过,你怎么能无故罢免他?”

赵祯立马回击道:“前些日子就有言官弹劾高若讷推崇禁书,再加上他出行的时候,他的扈从曾经殴人致死,这怎么能说他无过呢?”

庞籍不甘示弱,说道:“禁书之事不足论哉,至于扈从殴人致死案,高若讷已经将肇事者交由开封府治罪,这怎么能算是高若讷的罪呢?况且,这事陛下你不是已经赦免他了吗?如今为何又要翻旧账?”

见庞籍执意维护高若讷,一旁的参知政事梁适立马回怼道:“王则之乱时,文彦博旬日平之,回京之后文彦博就由参知政事被加封为宰相,狄青以枢密副使的身份扫平侬智高,让他当枢密使有何不可?”

庞籍没想到梁适竟然会在这个时候跟他唱对台戏,他没好气地说道:“文彦博这事本来就加赏过重,但他之前本来就是参知政事,而且宰相正好又空缺一人,所以这事也说得过去。我朝宰相皆用文人且时常更换,但武臣为枢密使一向秉持无过不可轻易罢免的原则。我反对封狄青为枢密使不是吝啬赏赐,而是在保全狄青的功名。狄青本就是个大头兵,他能当枢密副使已经是我朝前所未有之事。如今倘若给他加官为枢密使,恐怕外界会非议四起,这对狄青来说未必是好事。”

围绕着此事,两府内部争执了好些天,但由于庞籍的坚决反对,狄青这次终究没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出征之前狄青本就是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彰化军节度使,而赵祯最后也只是将他由彰化军节度使升格为护国军节度使。

作为狄青的副手,孙沔和余靖则因为平乱有功被加官为给事中,狄青的两个儿子狄谘和狄咏也因为父亲之功而被加官,另外赵祯还给狄青在京城的敦教坊第一区赐了一座豪宅。

这事似乎就这样结束了,但在三个月后,赵祯突然又想给狄青加官为枢密使且态度极为坚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要说这事我们就得来说一说参知政事大人梁适。

梁适(公元1000年—公元1070年),字仲贤,山东郓州(今山东须城县)人。这个郓州正是在《水浒传》和《金瓶梅》里大名鼎鼎的东平府,它是在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被改名并升级为东平府。

粱适的父亲名叫梁颢,他还有一个兄长名叫梁固。这两人可是北宋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因为他们父子俩都是状元,梁颢是太宗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的状元,梁固则是真宗朝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的状元。这父子俩中状元的年龄几乎也是一样的,父亲二十二岁,儿子二十三岁。不过,相比活了七十岁的粱适,他俩都不长寿,父亲状元享年四十一岁,而梁固比他老子还要惨,年仅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

梁颢去世的时候,粱适年仅三岁,但因为父亲是翰林学士且兼任开封知府,所以粱适小小年纪就得了父亲的恩荫被授予了“秘书省正字”的官衔。也就是说,他没有经过科考就成了宋朝的馆阁官员。后来,粱适又相继出京外放为官,分别担任过昆山知县和梧州知州一类的地方官。但是,为了能在官场上有更大的作为,粱适决定给自己混个名正言顺的文凭,他在自己三十四岁那年以官员的身份参加了科考且一举中榜。

这下子粱适可就进入了职场晋升的快车道,他先是成了一名言官,然后又在三十九岁那年被调任为兖州知府。有了这份履历之后,粱适在庆历年间又被升任为枢密直学士并被派到陕西去镀金。可是,他在陕西过得并不快乐,用他自己后来给赵祯的话来说就是,范仲淹、韩琦、文彦博和庞籍这些人根本不带他一起玩。一番诉苦之后,赵祯竟然就把他留在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失败后,粱适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接替文彦博出任秦州知州。至此,粱适的镀金任务宣告结束,当他再次回到京城时他已经是枢密院的枢密副使了。

侬智高作乱之时,粱适又被调入了中书省成为了参知政事。好戏正是以此为开端,进入中书省后,粱适盯上了更大的那把椅子——宰相。因为庞籍是独相,所以粱适就看到了自己成为次相的希望,毕竟宋朝在此前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两位宰相同时在岗。

后世提到粱适的时候都说这人是个奸邪,是个名利熏心的官迷,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是偏激,至少我不认为粱适是个奸邪。再者说,此人在担任地方官时其政绩堪称模范官员,而且相比那些生活奢侈且贪婪或好色的地方大员(比如说贪财好色且卑鄙阴险的孙沔),粱适真的要算是道德楷模。说到底,他不过就是想当更大的官而已。

我们说了这么久有关于宋朝的故事,尤其是关于两府官员的故事,他们好多人似乎都很龌龊不堪,他们也都有自己的的污点以至于总是经常性地被罢官外放。但是,这些人能进入两府绝对不是全靠关系,这些人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政绩出众才被调入京城。我们虽然会时常黑他们一下,可这些人论工作能力确实称得上是宋朝官场的精英分子,而粱适就是其中之一。

在侬智高重新退回邕州后,他曾请求赵祯将广西的大片土地划给他并让他做一名宋朝的节度使,如此他就可以立即罢兵再不为乱。鉴于当时宋军总是屡战屡败,当收到侬智高的这一请求后,朝中的某些大臣甚至包括赵祯都为之而怦然心动。关键时刻,粱适挺身而出并表示坚决反对答应侬智高的请求。正是因为粱适的这一强硬态度才让赵祯彻底下定决心让狄青前去平乱,赵祯后来也说如果不是粱适的坚持,岭南恐怕就要从宋朝的版图里被割离出去了。

回到狄青封官这事上来。

狄青没能被封为枢密使完全就是宰相庞籍的原因,可狄青这会儿还不知情,赵祯给他买房子又给他儿子封官就已经足够让他知足了,但粱适却“愤怒”了。他当然不是在为狄青打抱不平,而是他自己的小算盘没能打响。他本以为狄青这次回来会升官,而作为一个武将,狄青最多升为枢密使,所以狄青不会成为跟他抢宰相位置的人。狄青一旦升任为枢密使,那么现在担任枢密使的高若讷和王贻永就有一个会离开枢密院,而那个人只能是高若讷,因为王贻永也是武职出身,而且他还是赵祯的姑父(赵光义的女儿郑国公主的驸马) 。

高若讷又会去哪儿呢?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高若讷当然是去中书省与庞籍一道出任宰相,可这恰好是粱适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因为最想当宰相的那个人是他。粱适要想梦想成真就得把高若讷给搞下台,而他早就收集好了搞倒高若讷的证据和材料。他本可以直接叫人把高若讷给一本参倒,他也可以就此顺理成章地成为宰相,但那样会显得很没有技术含量,更是会让他坐实阴险小人的骂名,所以他得通过狄青这条暗线来将高若讷给放倒。

狄青没能当上枢密使,很是不爽的梁适回到家里便立马给赵祯上了一道密奏,主体思想就一句话:狄青有大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这会让狄青以及军中将士感到心寒。

这还不够,梁适另外还让人将庞籍反对给狄青加官的事告诉给了狄青,此外他还暗中联络此次与狄青一道前往广南平乱的大太监石全彬整天在赵祯面前夸赞狄青的战功。石全彬自然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倘若重新议功,不但是狄青和孙沔等人会追加恩赏,就连他这个随军太监也是会获得大把的好处。在这位太监兄的花式吹捧下,赵祯果然就动摇了,以至于到了如果不让狄青当枢密使会让他觉得自己是在犯罪的程度。

五月,赵祯在一次御前会议上突然转过头对宰相庞籍大声嚷道:“朕最近想了很久,始终还是觉得对平南战事的恩赏太薄了。这样吧,还是给狄青加官为枢密使,孙沔就当枢密副使,石全彬先给他观察使的俸禄,一年后正式给他加官为观察使。枢密使高若讷官升一级,朕给他加官为观文殿学士,以后就让他来跟朕讲经筵。”

这话看似很平淡,但史书记载赵祯在说这话时是“声色俱厉”,这意思就是他这话就是最后的圣旨,不容商议。庞籍也是被赵祯这副样子给吓蒙了,他不知道赵祯为什么突然间会发这么大的脾气,老好人突然变成暴脾气了,这种事可是相当具有威慑力和震撼力。

庞籍显得有些怯懦地小声说道:“请陛下容许臣等到中书省去商议一下,明天再给陛下一个答复……”

明天?你这个老小子又想跟我打太极是吧?赵祯更加愤怒了,他像个赌气的小孩似的,气呼呼地说道:“不用等明天了,你们现在就到隔壁的门阁里去商议,朕就坐在这里等你们商议的结果!”

老好人这次突然发威果然威力非同寻常。两府大臣在隔壁叽叽咕咕一阵合议之后纷纷走了出来,他们最后的决议便是完全同意和拥护皇帝陛下的英明决定。如此,赵祯的脸上这才再度变得温和。

高若讷就此被罢了枢密使之职,改任尚书左丞、观文殿学士,狄青则成了枢密使。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狄青应该是宋朝第一个由大头兵当上了枢密使的人,而且毫无什么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他不是唯一,后来南宋的张俊和韩世忠也是如此。

得益于狄青的升官,孙沔也在前往杭州担任知州的半路上被召了回来,因为他也成了两府大臣——枢密副使。对此,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孙沔这个老小子纯粹就是命好,他的这个两府大臣的身份基本上就是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