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74章 庞籍罢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狄青被晋升为枢密使后,当功臣们也跟着一道再次喜获升迁之时,除了被罢免的枢密使高若讷之外,有一个人这时候也是备感凄凉,甚至于他在凄凉之外更是有种想要歇斯底里地仰天咆哮:没天理啊!真的是太没有天理了!

谁这么暴躁?还能是谁?参知政事粱适!

让粱适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是,赵祯在罢免了高若讷之后竟然还是没有提宰相的事儿,中书省的宰相还是只有庞籍一个人,他粱适还是参知政事。前后忙活了几个月原来都是在替狄青和孙沔忙活,粱适自己最后什么好处都没得到,这怎能不让他气得七窍生烟?

宰相尚未到手,粱适仍需努力。不过,这世间之事有时候就是这么玄幻,你苦心经营的事有可能是竹篮打水,而你心如死灰的时候却突然柳暗花明。三个月后,正当前宰相文彦博奉命从山东紧急奔赴西北的秦州去处理当地的番部冲突时,端坐在京城里的现任宰相庞籍却被一口千里之外的黑锅给砸得两眼直冒金星,而且他也因此而丢了宰相的乌纱帽。

话说这齐州有一个名叫皇甫渊的老学究,这位仁兄多次科考却没能中榜,但这一年上天却眷顾了他,本来是书呆子一个的他居然抓到了一个贼。按照宋朝的法律,成功捕盗应该给予赏钱,但皇甫渊说他不想要什么赏钱,他缺的不是钱,是功名,他想当官,想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哪怕是个小官也行。

也不清楚这事怎么就被一个道士给知道了,而这个名叫赵清贶的道士直接就去找到皇甫渊说他是当今宰相庞籍的亲戚,他可以直接找庞籍搞定此事,但前提是皇甫渊得给他钱,然后他好拿这钱去上下打点。事实上,这个赵道士还真的有资格说这种话,因为他和庞籍真的是沾亲带故——庞籍的姐姐跟他是亲家。

赵清贶当然不敢直接去找庞籍说这事,他找到的是中书省里的一个堂吏来帮他操作此事,而事成之后他俩将共同瓜分皇甫渊的那笔酬劳费。问题就在于这事迟迟都没办成,可赵道士却早就把酬劳费给塞进了自己的腰包。正所谓盗亦有道,赵道士既然拿人钱财自然应该替人办事,可他拿了钱财却没把事办成,而且他也没给人家退钱,这可就涉嫌经济诈骗了。

蒙在鼓里的皇甫渊还以为这事已经办得八九不离十了,于是他跑到京城亲自去找庞籍。不过,宰相府的高门大院岂是他这种人能够轻易进得去的,但他自有办法,他竟然跑到待漏院(官员们上朝之前的聚集地)去找到了庞籍诉说此事。庞籍当然对此毫不知情,他以为这个皇甫渊在说疯话,所以便对其训斥了一番叫他从哪儿来就滚回哪儿去。

庞籍下朝之后,知道内幕的一个中书省小吏便将其中的内情告诉给了庞籍。对于这种打着自己的旗号搞卖官鬻爵的行为,庞籍自然是大怒,他随即叫人将赵道士和那名中书省的堂吏一起扭送到开封府去问罪。

开封府最后认定赵清贶和那名堂吏的诈骗罪成立,而且还给他们另外加了一项“受贿”的罪名,处罚的结果则是这二人全部杖责刺面并被发配到岭南充军。

出人意料的是,赵清贶在走到许州的时候突然暴毙而亡。这件事传入京城后立马引起了轰动,言官集团更是舆情汹汹,这些人自然而然地开始揣测这一切很有可能是庞籍在背后使坏。本着伸张正义并铲除奸佞的一贯原则,王安石的同年、未来的宰相大人、此时已经在谏院任职的韩绛直接就给庞籍扣了一顶“杀人灭口”的帽子,他说赵清贶是在庞籍的授意下被开封府的衙役给杖杀致死的,而且还说此事应该交给枢密院审理,让中书省来审理此案简直就是贼喊捉贼。

韩绛在这事上对庞籍的指控和攻击完全就是他自己在脑补,可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赵祯被迫下令让枢密院负责彻查此案,但最后怎么也无法查实是庞籍害死了赵清贶。也就是说,枢密院没有找到足够充分的证据证明赵清贶的死与庞籍有关。既然如此,那么庞籍是不是就能因此而躲过一劫呢?

哼哼,做梦!

有些事不管真相如何,人们都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法律不能证明庞籍有罪,可广大官员队伍里的群众都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乎围绕着庞籍杀人灭口一事的各种传言继续在朝中和京城里盛传。在此舆论之下,身为宰相的庞籍根本没法继续在宰相的位置上待下去了。我们在前面无数次地提到过,宋朝的宰相一旦沾上这种事几乎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文彦博是怎么下的台?不就是唐介一口咬定他跟张贵妃有私交吗?(这一点很像当今的日本政坛,官员私德有亏必下台,哪怕你是内阁首相。)

庞籍就此丢了官,他由当朝宰相直接被罢为郓州知州。

如此一来,梁适可就高兴坏了,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现在中书省连一个宰相也没有了,枢密院那边的两个枢密使都是武职,这就注定了梁适这个参知政事会顺位晋升为宰相。果然,梁适梦想成真了,只是他这个美梦还是打了点折扣,他确实成为了宰相,但赵祯给他安排的是次相,首相另有其人,而这人就是之前被文彦博取代了宰相之位的前宰相陈执中。

陈执中这个大宋历史上有名的非进士出身的宰相就这样在时隔几年之后再又成功“复辟”,如此可见赵祯对此人的信任可谓是非同一般。没能当上首相或许让梁适有些不爽,但他也算是得偿所愿了,毕竟他的状元父亲和状元兄长都没能在官场上达到他现在的这个高度。

在这同一时期,有两个人的动向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一下。

在庞籍被贬出京之时,早于他被贬出京的前宰相文彦博正在西北努力“改造”以求他日能够像陈执中那样上演王者归来的好戏。长袖善舞但又不乏雷霆手段的文彦博在被派到秦州之后很快就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平息了当地番族动乱。他也因此而被朝廷加封为忠武军节度使、知永兴军兼秦凤路兵马事,陕西这片地方算是就此交给他照看了。毫不夸张地说,文彦博在这个位置上待着基本上就意味着他可以为自己不久之后再度为相开始倒计时了。

另一个要说到的人正是当初抱着文彦博一起滚下悬崖的唐介。他当时大出了一把风头,可随后却被贬到了英州。看上去唐介的仕途好像就这么毁了,可事实恰好相反。本来这个猛男是有机会跟侬智高扳一下手腕的,可很遗憾的是他在侬智高作乱之前就被调到了湖南的郴州和潭州为官。那么,唐介同志现在又在哪儿高就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令人惊掉下巴,唐介现在就在京城里,而且他的官职是:殿中侍御史、充言事御史。也就是说,唐介在大闹朝堂之后的不到两年时间里再又官复原职了,准确说是比之前的官儿还要大。

奇怪吗?也不奇怪,宋朝就兴这一套,越是敢于直言以谏的人在官场和士大夫阶级里就越是显得形象伟岸。不畏权贵,敢于违抗圣意,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和正臣,这种人如果无法在朝堂上立足就只能证明当今皇上不是个什么东西,至少也是个容不得他人有不同意见的昏君。所以,无论怎样赵祯都得把唐介这个人以及他这个皇帝是能够容人的招牌给立起来。不过,客观地说,身为皇帝的赵祯也确实需要有唐介这样的一个人来为他监督百官。有唐介这等猛男在,哪怕丁谓复生都得打几个寒颤。

有利就有弊,唐介的回归尽管能够震慑朝堂上的宵小之辈,但赵祯同时也得做好被唐介洗耳朵和辣眼睛的准备。然而,这说到和做到之间的距离确实有些遥远,唐介回京两个月后,赵祯还是觉得自己有些招架不住这等猛男。唐介也向赵祯直言:“尽管臣非常感激陛下对臣的信任,但臣不会因此而刻意迎合陛下,如果陛下觉得臣有什么地方冒犯了天颜,那么这是臣有负于陛下,那就请陛下再次罢了臣的言官之职。”

既然话已经说得这么透彻,赵祯也就不遮掩了,唐介由是被罢了言官之职,他被改任为工部员外郎兼直集贤院。这只是唐介的官职,而他的实际差遣则是在几个月后才下来——开封府判官(首都的副市长)。

这一年另外一个值得说道的事则是侬智高集团的彻底覆灭。年底的时候,留在广西邕州负责清剿侬智高残余势力的余靖派人深入侬智高余党所盘踞的特磨道(今云南广南县境内),宋军经过一番清剿后终于是肃清了这股残余势力,侬智高的母亲阿侬、侬智高的弟弟侬智光、儿子侬继宗、侬继封被生擒并被押往开封。

半年后,按照宋朝官方的说法,大理国在宋朝方面所施加的种种压力之下被迫杀了投奔于此的侬智高。在得到大理方面送来的侬智高的首级后,宋朝也将他的这几个亲眷一并斩首于开封闹市。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对侬智高的这个看似命运多舛的母亲感到有些怜惜?如果只是看我们之前的叙述,那么这个女人的命运确实很是凄惨,但此人可不是什么善类,单说一点她就足够有资格死后下地狱。侬智高建国称帝后,她就成了“皇太后”,可这位皇太后有个嗜好,那就是她喜欢吃肉质鲜嫩的小孩,史称其“每食必杀小儿”。

如此一个恶贯满盈的老巫婆,不死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