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分人更加干脆,不同意支援南匈奴,最多等到人家被打的时候,从边境上策应一下。
双方的观点说的都有理有据,且全在刘辩意料之内。
他在乎的是几名心腹重臣的意见。
“大将军如何看?”
其他大臣也想听听皇甫嵩什么想法,便都看了过去。
皇甫嵩严肃道:“老臣既然是大将军,无论陛下什么时候问老臣,问臣的又是什么事,老臣只有一个字,打!”
这个打不是去打南匈奴,大臣们没生癔症,不会往这方面理解。
所谓的打,就是派出大军,进驻藩属国,谁反对大汉封的单于就打谁。
他能有这样的觉悟,令刘辩很满意,接着看向其他人。
“司徒、尚书令、太傅如何看?”
王允迟疑着道:“老臣觉得……还是别去管人家的死活好。”
有这么多钱,自己留着不好吗。
卢植的看法跟他截然相反,“翻开春秋战国史,一半内容都在讲一个词,唇亡齿寒呐。”
王允当场改了口风,“对对,唇亡齿寒,老臣又觉得,还是出兵好。”
他活的明白,脑子不够使的事,就跟着聪明人走。
在他眼里谁最聪明?那必须是卢植。
除了卢植,别人不是想害他就是想看他笑话。
刘辩一阵无语,懒得搭理王允,他将视线投向荀彧。
荀彧微笑着起身,从左边袖口掏出一份奏疏,“臣建议大力支持,不仅要出兵,还要出钱出粮,臣已经拟定好了方针,详细阐述了得失,请陛下过目。”
此言一出,全场诧异,就连荀攸都奇怪的看着他。
“不愧是荀令君,快呈上来朕看。”
“喏。”
荀彧将东西送上去,刘辩翻看起来,荀彧回座位。
“文若。”
身边荀攸小声呼唤他,想问他在搞什么名堂,却见到了更加诧异的一幕。
荀彧偷偷从右袖口和腹部掏出另两份一模一样的东西,给压到屁股下。
“哈哈哈好。”
台阶上响起天子的爽朗笑声。
“好一个御敌于国门之外,好一句上兵伐谋,驱虎吞狼,奉孝替朕拿下去,给三公九卿都看看。”
写的什么东西居然让天子这么高兴。
东西又被转呈回来,三公九卿一一查看过后,不得不说荀彧的奏疏写的是真漂亮。
把出兵军事威慑、出粮稳定粮荒、出钱富强他国三件赔本买卖,说的那是天花乱坠,好像是什么千古功绩。
其中引经据典不少,说的挺有道理。
三公九卿看完面色各异,刘辩拍板,“朕意已决,发兵南匈奴。”
大臣们马上甩掉脑子,高呼道:“陛下圣明。”
天子已经决定好的事,就没必要去思考得失了。
如果出了问题,那一定是南匈奴继任的单于太过畜生。
刘辩又补充道:“由袁卿挂帅,北军出征。”
北军可以调一半走,去历练历练。
同时南军休整完毕,该拉回来了。
崇德殿继续议政,下一个轮到光禄勋杨修,汇报起有关殿试的进展。
“禀陛下,三月初三是大吉之日,殿试可定在此。”
“准。”刘辩直接答应。
“曹操已经在弘农筹备好考场,正在征召全州才子前往弘农参加州试,沿途已派遣司州军保护。”
“做得好。”
刘辩由衷的夸赞道:“等曹卿回来,朕对他重重有赏。”
说起来今年宫宴就没见到他人,也不知道受什么刺激了,刚从大牢放出来,就马不停蹄的办事去了,年都不过了。
应当是知耻而后勇吧?
刘辩想起那夜大雪,自己在朱雀门城墙上对曹操的恩典,肯定把对方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然后曹操在牢里深刻反省了自己,带着必报国恩的念头,悍然离京。
“不错不错。”
刘辩非常满意,眼里是止不住的欣慰,颇有家里孩子长大了的感觉。
“对了,陈群呢?”
刘辩顺口问了一嘴。
此人同样是年都不过了,下去走访郡县去了。
说什么要让九品制运转的更合理。
尚书台一直在关注此人,荀彧道:“四月前,陈群必归。”
“好。”刘辩不急,有羽林军在,不用担心对方的安全。
而一旦他回来了,距离九品令的昭告,就近在咫尺了。
还有很多其他政事要议,礼仪方面,耕籍礼、祭南山忠将园、祭武帝……
用工方面,调工匠、雪化后的农具铁器、文武双庙进展、造船业、南宫的修缮……
等等等等,各种繁杂事都积压着等待处理。
不过饭要一口口的吃,刘辩瞅着时间差不多了,就退朝了,明日继续议。
今日的上朝时间虽不长,但每项都是重头戏,刘辩已经消失,大臣们依旧意犹未尽。
四位君侯从刘备那里接过调兵虎符,兴奋的接受着刘备的训导。
陈宫沮授前去拜见,毕竟以后要公事很长时间。
荀彧步履轻快,往尚书台而去,荀攸则追上来,突然从后面抱住他,伸手在他怀里乱摸。
这个举动惊的荀彧汗毛倒竖,浑身起鸡皮疙瘩。
“快放开,外面人多。”
荀攸像是找到了想要之物,满脸惊喜,往外一掏,跳出好几步,“什么东西这么宝贝。”
荀彧转身,瞪起眼睛,随后又松了回去,无奈摇头,“这有什么好看的?”
荀攸才不信,打开看起第一封奏疏,没看两人就被雷的不轻。
“合纵连横,弱国之道……霸道横强,雄踞天下……吞并南匈奴,设郡县治理,布重兵防守……”
我勒个去。
荀攸眼睛比对方刚刚瞪的还大,又扯开另一份奏疏。
“以夷制夷,助为扞戍……不可弱,不可强,弱则扶……战略缓冲,节省开支……”
再加上早朝上那份上兵伐谋,驱虎吞狼的奏疏,明明说的都是一件事,却写出了三种处理办法。
最后再交其中一份上去,留下两份。
这是什么操作?
荀彧坦然道:“在陛下问我之前,我也不知道哪份好,在陛下问我之后,我便知道了。”
说的好听,这分明是在察言观色,溜须拍马。
荀攸那错愕的眼神,就好像在看着陌生人。
荀彧一本正经道:“陛下想做的,就是最好的。”
“你……”荀攸憋了半天,想起贾诩在的时候,成天说自己的话,咬牙道:“你比我还闷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