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诸如南宋便有个陈姑娘,《咸淳临安志》中记载,她是临安城普通的绣娘。

宋末元军攻临安时,不少百姓流离失所。

她便拿出多年攒下的绣品钱,在城郊搭了简易棚屋,收留孤儿与逃难的妇人,教她们基础的针线活,让她们能糊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倒是做得极好。

后来有人想为她请功,她却只说‘不过是让活人有口饭吃’,最终也没留全名,只被当时的百姓称作‘陈善绣’。”

再如黄道婆,出身贫寒,年轻时流落崖州,向当地百姓学了先进的棉纺技术。

后来回了家乡,把轧棉、纺线、织布的技巧教给当地百姓,还改良了纺车等工具,让当地的棉纺业迅速发展,为当地百姓添了不少生机。

后来‘松江布’闻名天朝,不少平民家庭靠织布摆脱了贫困。

她没做过官,也非世家女,却实实在在改变了一方百姓的生计。

《扬州府志》中还有个叫王阿婆的,她是扬州城郊的农妇,丈夫早逝,独自带着儿子生活。

当地常有旱灾,她见田里的庄稼枯死,便想起幼时听老人说过的挖塘取水之法,带头领着村里的人挖蓄水池。

起初那些村民还觉得她是瞎折腾,但她不泄气,只日日带着人挖。

次年遇旱,村里的庄稼竟保住了大半。

后来周边的村落也学着挖塘,她也无偿去教方法,如今这法子在天朝还有许多人在用呢。

“诸如此类的女子,她们的名声或许不如妇好、班昭、薛涛等人响亮,可她们所做之事、所行之法,也确确实实造福了一方百姓。她们的名字从不曾在史书当中留名,可她们所行的功绩却实实在在。”

浮影居士放下茶盏,声音轻却沉。

“妇好能领兵,班昭续史,薛涛写诗,她们的光芒亮,自然被人记着。可这天下的光,哪能只靠几盏大灯?”

“王阿婆的塘,陈善绣的针线,黄道婆的纺车,是藏在屋檐下、田埂上的小灯,照着寻常人的路。”

“这些光虽弱,却暖得实在,少哪一盏,都有一片地方要黑着。”

“妇好、班昭、薛涛能入《女史》,这些女子自然也入得。玉儿这法子极好,将《女史》分为上下册,你且去做吧。我名下所有书肆,皆听你调遣。”

“我也觉得,你选的这个时机颇好。”

皇后娘娘接话道。

“晋州盛家之事如今在天朝已是口口相传,怕是过不了几日,整个天朝便人尽皆知。这个时候正是群情激奋的时候,若是此刻将《女史》推出,让天朝的百姓瞧瞧,他们向来看不起、任人欺辱的女子当中,原来也有这么多英才,那后面的事想来他们也更能接受。”

“看了《女史》的女子们,也更能心有所感。”

长公主也一脸鼓励地看着黛玉,点了点头,开口。

“玉儿,且去做你心中之想,我们皆是你的后盾。”

黛玉站起身,盈盈福身,声音轻柔却坚定。

“三位长辈如此厚爱,玉儿定当全力以赴。”

她抬眸,目光清澈明亮。

“只是……还请三位长辈务必答应我一件事。”

看着三位长辈投来疑惑的目光,黛玉才坚定开口。

“我想在《女史》之上,署上三位长辈的名讳,这般便能少不少口舌。”

最先拒绝的是浮影居士。

“这《女史》从头到尾都是你一人编撰,就是诗社里的那些贵女们相帮,也不过是帮你整理史料,如今却要署我们的名,这不……”

黛玉没让她把拒绝的话说出口。

“我知皇后娘娘、长公主和浮影居士的想法,可是若是没有你们背书,《女史》想要发布下去,怕是千难万难。况且,若是没有你们,这女史休不出来的,所以你们就当疼玉儿一次,好吗?”

三位长辈互相看了一眼,虽心中不愿抢了黛玉的功劳,到底还是点了头。

《女史》一经推出,不论结果如何,定当会留名,可这名声有好有坏,那些儒生们怕是多的是话要说。

毕竟《女史》一出便是正史,不知要挡多少人的路,有他们三人做背书,倒能堵不少口舌。

见皇后娘娘、浮影居士和长公主不再推辞,黛玉才高高兴兴地出去了。

看着她的背影,殿中余下三人相视一笑。

“这孩子,向来是知恩的。”

皇后娘娘调笑一句。

“大嫂,那《女史》你倒是给黛玉提了不少意见,署你的名,却是名正言顺。我和她呀,却是白白捡了这么一个可能名留青史的功劳。”

浮影居士摇摇头,嘴角含笑。

只说。

“主修之人只能是玉儿,我们的名字便挂在序业便是好了。”

这是常态,个人修书,若的资助,便能在序业留名。这般既不抢玉儿功劳,也能为她背书。

长公主摆手笑道。

“什么捡功劳?我沾我侄女的光也不行么?这《女史》若真能传开,将来后人翻书看到我的名字跟在后面,面上多有光啊。这名声,不比史书里记一笔‘某某皇后贤淑’‘某某长公主骄纵’好听得多?”

“不过白捡的功劳我可不要。”

长公主又道,

“浮影居士、嫂子,我先回公主府瞧瞧,合计合计后边的事,还有什么能帮到黛玉的,总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处理不是?”

有天朝最尊贵的两位女子,还有浮影居士这个当代女文豪不遗余力地为黛玉做推手,《女史》的印刷与推行,倒比先前的诗册流传得更快了。

因着序页署有皇后娘娘、长公主和浮影居士的名讳,所受的阻碍也小了不少。

那些儒生或许背后讨论了不少闲话,可总归没传到黛玉面前,她只当他们全盘接受了。

只是思想的启蒙、萌芽不会来得那么快,《女史》的后效如何,还得看以后。

但从京中各府贵女的情况来看,还是有些收效的。

至少如今,皇后娘娘每日见的人多了不少;浮影居士顺势设立的女学里,报名的女子也比寻常多了起来;就连边关投军的平民女子,也比前些日子多了。

不过这些黛玉暂时还不知道,毕竟边关的消息已传来。

蒙古出兵,新的一批粮草又要开始押送到九边了。

从陛下传回来的消息看,不知鞑靼给蒙古许下了什么样的条件,这次蒙古大军算得上是倾巢而出,林四娘和陛下镇守的关峡已接连迎来了几波蒙古大军的反扑。

在这次蛮夷四族的联军当中,刘勇还看到了不少往日的军中熟人。

北静王最终还是和蛮夷联手了。

前方的战争愈发激烈,后方的粮草更要供给得上,朝中的官员们又陷入了新一轮的忙碌当中。

他们在京中帮不了前线什么忙,唯一能做的,便是为前方的战士们守好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