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互动区”里,工作人员扮演的“老师”正拿着作业本走过,六岁的小男孩壮壮看到后,立刻想起妈妈教的守则内容,主动站起来鞠躬问好:“老师好!”声音洪亮又真诚。“老师”笑着问他:“如果看到同学摔倒了怎么办呀?”壮壮歪着头想了想说:“要像守则里说的那样乐于助人,我会扶他起来,还要问他疼不疼。”这样的回答让在场的家长们纷纷点头称赞。
检测考查不仅关注孩子的表现,也成为观察家长教育理念的窗口。当发现有孩子在模拟中出现争抢玩具、随意插话等情况时,检测老师会及时与家长沟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对于表现优秀的孩子,学校准备了印有《中小学生守则》卡通形象的笔记本、铅笔盒和故事绘本作为奖励;而对于理解掌握稍显不足的孩子,老师会详细记录他们的薄弱环节,在入学后安排专门的辅导时间。
博源在巡查各地检测现场时,特别关注那些需要重点引导的孩子。在一所乡村幼儿园的报名点,他注意到一个叫小宇的男孩总是坐不住,在检测区里跑来跑去,还伸手去拿其他小朋友的奖品。通过与带班老师交流得知,小宇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里对他比较溺爱,缺乏规则意识的培养。
博源没有直接批评孩子,而是蹲下身与小宇平视,指着墙上的卡通贴纸问:“你看那个小熊在做什么呀?”小宇被可爱的贴纸吸引,小声回答:“他在坐好。”“对呀,”博源温柔地说,“小熊因为遵守纪律得到了小红花,如果你能像他一样在椅子上坐五分钟,老师也给你盖个星星印章好不好?”小宇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博源顺势拉着他的手走到座位旁,陪着他一起坐下。刚开始小宇还不时扭动身体,博源就轻声提醒:“再坚持一下,马上就有星星啦。”当五分钟过去,博源郑重地在他手背上盖了个星星印章,小宇开心地举着手向奶奶展示。入学后,博源特意嘱咐老师持续关注小宇,采用“代币奖励法”引导他遵守纪律——每坚持一节课不随意走动就获得一枚贴纸,集齐十枚可兑换一次故事分享机会。慢慢地,小宇在课堂上的专注时间越来越长,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
博源带领团队进一步完善了“启育”长效机制:在学校层面,要求班主任将规则教育融入班会课、课间管理和课外活动;在家庭层面,持续推送“家庭规则养成小技巧”等实用内容;在社会层面,协调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开设“规则体验区”,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教育部门还开发了“启育成长档案”电子系统,记录每个孩子在规则遵守、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进步轨迹,形成家校共育的完整数据链条。
他坚信,通过“启育”计划的持续推进,这些孩子终将在规则的守护下茁壮成长,成为既懂规矩又有温度,既守底线又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未来成长为支撑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而这,正是“启育”二字最深沉的意义所在——启迪心智,培育未来。
在成功开启“启育第一课”,让孩子们初步学规矩、懂规矩后,博源深知巩固启育成果至关重要。为了让规矩真正深入每个学生的日常言行,他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后续举措。
首先,博源在全省的幼儿园和小学推行了一项特别的课前仪式:每天上午和下午上课前的5分钟,孩子们先一起唱歌,歌声落下后,便全体齐读《中小学生守则》。这一举措的目的是通过重复性的朗读,加深孩子们对守则内容的记忆,同时借助唱歌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情绪中开启学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课前仪式逐渐成为了孩子们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让孩子们时刻牢记守则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自律能力。老师们发现,自从实行这一仪式后,课堂纪律明显改善,孩子们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也更快了。
除了课前仪式,博源还将目光投向了每周的班会课。他要求各校在每周的班会课上进一步学习和解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会课上,老师们不再是枯燥地宣读条文,而是结合生动有趣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行为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某幼儿园的一次班会课上,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个“小兔子乖乖守规矩”的故事。小兔子乖乖在妈妈出门前,牢记妈妈的话,不给陌生人开门,最终保护了自己。老师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小朋友们明白在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比如不跟陌生人走、按时午睡等。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举手分享自己身边守规矩的小故事。
而在小学的班会课上,老师们则会选取一些校园内的真实事例进行分析。比如,有的同学主动帮助摔倒的小伙伴,符合“团结同学,互相帮助”的行为规范;有的同学在图书馆大声喧哗,违反了“遵守公共秩序”的要求。通过对这些正反案例的讨论,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涵。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和践行规矩的热情,博源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读比赛、抢答赛以及守则和行为规范小竞赛等。这些活动以班级、年级乃至学校为单位展开,吸引了众多学生踊跃参与。
在一场朗读比赛中,小选手们个个精神饱满,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朗读着《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他们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的表情,将其中的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的同学们认真聆听,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比赛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他们对规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抢答赛则充满了紧张与刺激。主持人提出与守则和行为规范相关的问题,如“在校园里捡到东西应该怎么做?”“升国旗时我们要保持什么样的姿势?”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这种互动性强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对规矩的认识。
守则和行为规范小竞赛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竞赛内容涵盖了守则和行为规范的各个方面,包括填空、选择、案例分析等多种题型。孩子们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主动深入学习相关内容,不仅记住了条文,更理解了其背后的意义。
随着这些活动的广泛开展,守规矩在校园里逐渐成为了一种风尚。孩子们将守规矩视为一种自豪、自尊、自爱的表现。在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主动排队打饭,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礼貌地向老师和同学问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正是“启育”成果的生动体现。
然而,在活动推进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学校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对这些活动的组织不够积极,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些孩子对活动形式产生了审美疲劳,参与热情逐渐降低。
针对这些问题,博源与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了深入沟通。他强调,“启育”活动与教学任务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博源鼓励学校创新活动方式,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活动。
在博源的指导下,一些学校将守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容融入到校园短剧、手抄报制作等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编自演校园短剧,将守规矩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手抄报制作过程中,深入挖掘守则和行为规范的内涵,用五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出自己对规矩的理解。这些新颖的活动形式重新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让“启育”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
博源坚信,走好启育这步棋,就是扫清兹生学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