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 > 第5章 杜绝私谒与制度信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集使制度改革之时,小兕正好参与了一些接待辅助工作。她亲眼见证了新政立竿见影的效果。

“往年此时,”她观察道,“鸿胪寺乃至各衙门都少不了各种私下请托、宴饮,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躁动和功利的气息。而今年则显得格外清静,朝集使们大多专注于公务汇报和材料准备。因为大家都知道,跑也没用,位置都冻着呢。”

她将这些观察记录下来,并附上自己的分析:“宋相这是运用了‘行为经济学’的原理。他提高了行贿的‘成本’(金钱和精力投入)的同时,使其‘收益’(即刻升迁)变得极不确定甚至为零。于是,理性的地方官自然会选择将资源投入到更能产生绩效的工作中去。这比任何道德说教和严刑峻法都来得更根本、更有效。它从制度上引导官员做出符合组织利益的选择。”

原来,岐山令王仁琛因是唐玄宗当藩王时的下属,就写个便条通知有关部门让给他个五品官。宋璟上奏反对:

“对故旧的恩典,也是有规矩的。授予他们官职,并非没有公道。王仁琛过去由于旧恩已经从优升迁过了,如今再破格提拔,就与别人不同了。况且,他又与王皇后是同族,更应该考虑到社会舆论。请求让吏部进行审查,如果没有大的过失,根据规定符合留京条件的,可以按照他的资历、劳绩稍稍从优提拔就可以了。”

唐玄宗同意了。

有一个名叫宋元超的候选官员,自称是宋璟的叔父,希望能得到吏部的关照。宋璟听说后,给吏部写信:

“宋元超是我的三堂叔,一直住在洛阳,平常很少见面。我既不敢因为他是我的长辈就隐瞒不报,也不敢以私害公。过去,他没有提到我,自然按照规定处理;如今,他既然提到了这一层关系,就应该矫枉过正,请求注销他的候补资格。”

宁王李宪请给候补官薛嗣先授予一个小官,唐玄宗将此事交付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宋璟上奏称:

“薛嗣先两次担任过斋郎,虽然没有什么特殊贡献,但因宁王之故,当然可以给他一个小官。景龙年间,皇帝经常写手诏直接封官,称之为‘斜封’。自从陛下即位后,此等情况就杜绝了。不论是赏赐一人,或者是任命一官,都必须是因为此人有战功,或者有才能,也都要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层层审核。最为公平正义,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薛嗣先幸而与皇家沾亲带故,陛下不能因此而不顾法律。允许臣等商议,希望陛下将此事交给吏部依法处理,不用陛下再下诏了。”

唐玄宗同意了。

这三件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用“程序正义”取代“个人意志”,构建基于制度的信任。

对王仁琛:限制“特殊主义” 反对基于皇帝个人关系的超常规提拔,要求其回到官僚系统的常规考核程序(吏部审查)中,顶多给予“合规范围内的优待”。

对宋元超:“自我撇清”以维护程序纯洁 对自己亲属采取“矫枉过正”的严厉态度,是一种极其有效的“信号传递”:表明自己绝不徇私,从而强化了整个选拔程序的公信力。

对薛嗣先:扞卫“普遍主义”原则 坚决反对回到“斜封官”的乱政,即使面对皇族请托,也坚持必须走中书门下审核、吏部执行的法定程序。他将此事上升到“最为公平正义,唯圣人所能”的高度,是在进行“价值绑定”,使皇帝也难以拒绝。

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是逐渐将“权力寻租”和“人情请托”的空间压缩至最小,让官员的晋升主要依赖于其才能、劳绩和符合程序的表现,从而建立一种“制度信任”,减少组织内耗,提升整体效率。

过去,朝集使们来京汇报工作,往往携带大量金钱,趁机四处打通关节。等到来年春天,这些人很多都被升官了。地方官员进京汇报工作,成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行贿运动。宋璟上书唐玄宗,对于朝集使们等来年汇报完工作,一律哪来的,回哪去,其间的官位一律冻结。这一措施实施后,朝集使行贿的事就绝迹了。

这是最具系统性的改革之一。

宋璟洞察到了行贿行为的根本动机——即时的晋升回报。

他通过冻结朝集使离京后的职位变动,彻底切断了“行贿”与“升官”之间的短期因果链条。

当行贿无法带来预期的、可见的利益时,这种行为的经济理性就消失了。这是一种基于“激励理论”的精准制度设计,通过改变行为的结果来改变行为本身。

在小兕看来,姚崇与宋璟,如同大唐帝国这台精密仪器的两位顶尖工程师。

姚崇擅长故障排除和性能优化,反应迅速,手段灵活;宋璟则专注于制度建设、流程规范和价值校准,目光深远,坚守原则。他们共同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吏治基础。

作为鸿胪寺一名微不足道的主簿,贞晓兕深知自己人微言轻。但她凭借穿越者的身份和心理学知识,获得了独一无二的观察视角。她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细致地记录下来。

她看到,在姚崇、宋璟等贤相的努力下,大唐的官场风气正在逐步清明,一种基于能力和实绩的“程序正义”正在取代基于关系和贿赂的“潜规则”。

虽然这个过程必然有反复和阻力,但大方向是令人振奋的。

她这个来自未来的心理学博士,似乎在这波澜壮阔的开元初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更是作为一个带着现代知识透镜的分析者与学习者。

她隐约感到,这些对盛世奠基过程的深度观察与理解,或许能让她为这个伟大时代贡献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