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 > 第5章 突厥九姓和拔野古部互相牵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章 突厥九姓和拔野古部互相牵制

开元五年的深秋,大明宫里的银杏树正哗啦啦地落着金叶子。

东北少女贞小兕趴在紫宸殿的廊柱后面,探出扎着双螺髻的小脑袋,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在丹陛下排成黄白相间河流的奏章。

“罢密奏、行乡饮、改俸禄、禁立碑...”她掰着沾了糖渍的手指头,小声嘀咕着,“这宋相爷一天天忙活的,怕不是个大唐项目经理?”

殿内,宋璟刚呈上奏疏。他身着紫色朝服,身姿挺拔如松,声音清朗如玉磬:“自天后临朝以来,密奏之风日盛,百官各怀私心,不以公务为要。臣请恢复贞观旧制,非军国机要,皆当众进言...”

贞小兕的“项目经理”比喻,无意中触及了现代管理学的核心——系统化思维。而宋璟坚持恢复公开奏事制度,正是深谙“透明度效应”:当行为暴露在阳光下,私欲自然会收敛。

玄宗握着朱笔,目光在奏章上流转。他今年才三十三岁,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严,又带着开元盛世特有的朝气。这位曾经在政变中夺回权力的皇帝,内心深处对隐秘政治有着本能的警惕。宋璟的提议正好触动了他想要开创清明政治的抱负。

正要批下“依奏”二字,忽然抬头望向廊柱:“那小娘子方才说什么项目?”

贞小兕吓了一跳,揪着发髻上的红缎带蹦出来:“俺是说宋相爷像我们东北的工长嘛!先把图纸画明白,再带着大伙儿夯土砌墙——”她忽然指着御史台官员捧着的一份弹劾奏章,“哎呀这当众读状子,可不就跟我们屯里大喇叭喊话似的?”

在贞小兕的东北老家,村里大事都是在井台边公开议论的。这种成长环境让她本能地认同公开透明的处事方式,也对长安官场之前的隐秘文化感到不适。

满朝文武忍俊不禁,连素来严肃的宋璟嘴角都微不可见地动了一下。但他随即肃然道:“小娘子比喻虽俚,理却不差。贞观时马周建言,置鼓于朝堂,正是要天下事天下人共见之。”

诏书颁行后第七日,贞小兕猫在含元殿侧廊的帘幕后头,嘴里含着颗糖渍梅子。当御史中丞李杰捧着弹劾文书站上白玉阶,她惊得差点把梅子核吞下去。

“原来这就是对仗奏弹!”她看着绯袍官员们雁翅排开,史官提笔侍立,忍不住拽身旁宫女的袖子,“姐姐快看!这不就是长安城最大戏台子?贪官是黑脸,清官是红脸,史官伯伯捧着本子记台词呢!”

贞小兕将严肃的朝政比作戏剧,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幽默化解对权威的恐惧。这种童真视角恰恰揭示了政治仪式的本质:它们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表演。

清脆的童声在寂静殿宇里格外响亮。宋璟转头时,正看见那小娘子比手画脚的模样。这位以严谨着称的宰相忽然意识到,贞小兕天真烂漫的话语,其实在无形中消解了百官对新政的紧张感。次日,他却命人给贞小兕送了套亲笔批注的《贞观政要》。

私谒密奏之风渐歇时,贞小兕在梨园发现了新乐子。她扒着乐棚木栏惊呼:“《鹿鸣》还能这么唱?”——原来教坊正按新颁的《乡饮酒礼图》排演,笙箫间恍惚见州县父老举觞相贺的场景。

开元六年初雪来得特别早,才十月就已银装素裹。贞小兕裹着新得的白狐裘,看宫人往各州县发送《乡饮酒礼图》。她凑到正在批阅文书的宋璟案前:“相爷,这乡饮酒就是让大家伙儿坐一块吃饭唠嗑呗?”

宋璟笔尖不停,声音却温和:“《礼记》云:‘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懂了!”贞小兕眼睛亮晶晶的,“就像我们屯里杀年猪,德高望重的老爷爷坐主位,年轻人帮着端菜倒酒,吃完还要唱山歌!”她忽然压低声音,“可比长安那些互相灌酒、喝醉了就骂架的宴席强多啦!”

在贞小兕的理解中,乡饮酒礼的本质是建立社会联结。她来自一个重视邻里互助的东北村落,深知集体仪式对维系社区情感的重要性。这种朴素的认知,恰恰暗合了礼乐教化的深层心理功能——通过共同体验培养归属感。

宋璟终于搁下笔,眼底闪过一丝笑意。他意识到这个东北少女虽然不通经典,却直觉地把握了礼制的精髓。

转眼到了开元六年正月,寒峭的北风把长安城的旗幡吹得猎猎作响。贞小兕攥着三枚“鹅眼钱”在西市跺脚,小脸冻得通红:“刚才还能买胡饼,现在肉铺老板说这钱太轻!”

她气鼓鼓跑到太府寺门前的兑钱处,却见车马阻塞了整条街。人群熙熙攘攘,有个卖柴老翁抱着半袋铜钱老泪纵横:“这...这让我们怎么活啊...”

“小娘子不知?”维持秩序的老吏指着新贴的告示,“朝廷有令,非满二铢四分者皆废用了。”

贞小兕踮脚看见库房里堆积如山的恶钱,忽然被人群挤到个青袍官员身旁。周围顿时响起欢呼:“是宋相爷家的郎君!”

那青年温文尔雅,正给贩夫解释:“朝廷出官钱二万贯平市,还可预支俸钱促进新钱流通...”贞小兕眼睛一亮,从绣花荷包里掏出个油纸包:“给您尝尝我们东北的松子糖!可甜啦!”

货币改革触动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焦虑。贞小兕亲眼所见的混乱场面,体现了“禀赋效应”——人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即使是劣质钱币)赋予过高价值,对失去它们感到恐惧。

次日她被传唤到中书省。宋璟在堆积如山的货币样本间抬头,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小娘子昨日说的‘钱币信任危机’,可能细说?”

贞小兕捧着他赐的酪浆,说得眉飞色舞:“就像我们屯里换米!张三家米粒饱满,李四家米里掺沙,久而久之大家只认张三的米。要是朝廷发的钱币轻飘飘的,谁还愿意拿实实在在的布匹粮食来换呀?”

贞小兕的比喻揭示了货币心理学的核心——信任是货币价值的基石。她凭直觉理解的道理,正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关键:货币不仅是交换媒介,更是社会信任的载体。

宋璟若有所思。几日后颁布的诏令里,赫然增加了“许两京官预借俸钱,俾新钱速行”的细则。这正是采纳了贞小兕无意中提出的“信任建立需要示范”的建议。

盛夏的太液池北亭,岭南新贡的荔枝红得诱人。贞小兕正对着冰鉴里镇着的水果流口水,忽见广州使者奉上鎏金匣:“广州吏民感念宋相爷当年清廉勤政,欲立遗爱碑...”

“不要立!”她突然喊出声,引得众人侧目。见宋璟和玄宗都看着她,她壮着胆子说:“我们东北有句话——活人立碑,好比给鲜鱼刻冰雕!”

贞小兕的家乡靠近边境,见过太多为了立功而虚报战功的将领。这种经历让她对形式主义的歌功颂德抱有本能的警惕。她的抗议不仅出于童真,更源于边民特有的务实精神。

满亭寂静中,宋璟的奏疏已递到玄宗面前。皇帝抚着疏卷上“臣无殊绩,忍开谄谀之端”五字,忽然看向腮帮鼓鼓的小娘子:“你也知碑颂之弊?”

“我们长白山采参人最实在!”她抹着嘴角果汁,“谁找到大人参就唱段‘挖参调’,立石碑的准是骗子孙的假把式!”

玄宗抚掌大笑,当即敕令“天下毋得辄为牧守立碑”。后来贞小兕才听说,广州商人悄悄把备好的碑料改刻成了水渠纪事柱。

宋璟拒绝立碑的行为体现了“内在动机”理论——真正有使命感的人,不需要外部荣誉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种自律精神,反而赢得了更深层次的敬重。

开元七年四月,春光正好,贞小兕在御花园里扑蝴蝶。忽然听见几个小太监窃窃私语:“王皇后的父亲去世了,国舅爷要建五丈一尺的大坟呢...”

她跑到中书省时,正听见宋璟与苏颋争执。素来温和的苏颋满面难色:“毕竟是国丈,何苦在这等事上较真?”

宋璟声色俱厉:“今日逾制一寸,明日就敢逾制一尺!礼法之崩,皆始于微末!”

贞小兕扒着门框插话:“就像我们屯里划宅基地!张家多占一尺,李家就要多占一丈,最后打起来把里正家屋顶都掀啦!”

贞小兕的比喻揭示了“破窗效应”的心理机制——微小的失序如果不加制止,会引发更大的混乱。她对乡村纠纷的描述,生动说明了制度刚性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三日后,宋璟与苏颋联名上奏:“一品坟限一丈九尺,陪陵亦止三丈。逾制厚葬,非所以成后之美。”玄宗不仅采纳谏言,还赐绢四百匹旌表直臣。

五月朔日,天色异样地昏黄。贞小兕扒着户部门缝,看官员们抱着账簿奔走如梭。

“真的在放乐减膳呀?”她追着宋璟的轿子跑到朱雀街,见素衣天子正在施粥棚前亲自舀粥。当玄宗要把玉佩投进赈灾箱时,贞小兕突然从人群里窜出来:“陛下!这个不如换成我的银镯子!”

众目睽睽下,她举着镯子对灾民喊:“这个能换三石粟米!玉佩虽贵还得找识货的——”话音未落,宋璟已躬身奏道:“小娘子话糙理真。救灾在实政,远谗佞、抑后宫...”

在日食引发的集体焦虑中,贞小兕的务实建议起到了心理安抚作用。她理解灾民需要的是立即可以换取食物的货币,而非难以变现的奢侈品。这种对底层需求的直观把握,来自她在东北边境见证过的多次灾荒。

月光重新洒满御道时,贞小兕攥着皇帝赏的蜜饯想:原来治国和经商养猪差不多,光换饲料不行,得把猪圈捯饬干净哩!

这年冬雪来得格外早,贞小兕裹着契丹贡的貂裘在鸿胪寺窜门。忽见奚王使者捧着嫁衣高唱《敕勒歌》,她转头问译语官:“固安公主真要嫁去东北?”

“不止呢。”老译语官指着案卷,“永乐公主刚嫁契丹王,并州还新设了天兵军。”

贞小兕忽然翻出随身携带的靺鞨地图:“我知道!这是要让突厥九姓和拔野古部互相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