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无奈,这两个丫头又杠起来了。
午饭时间到了,朱慈烺那边给送来了几道做好的熊掌。
张彦不解:“送这个干嘛?”
朱媺娖笑了笑:“我想吃啊,以前没吃过。”
李丽质不解:“你一个公主,没吃过?”
朱媺娖摇头:“没有,以前穷,现在我大哥不缺钱了,我就想起来了。”
“再说了,夫君不也没吃过嘛,后世搞不定那些机关。”
李丽质更不理解了:“夫君,什么机关啊?熊还会做机关?”
“熊不会,但人会。”
“啊?弄的什么机关?”
“公安机关。”
。。。。。。
李丽质扶额:“事真多。”
“野生动物保护法嘛,自从这部法律和其他法律一出,东北菜迎来了史诗级削弱。”
“为啥?”
“东北菜吧,食材比较硬核,大的会武术,小的会法术,不大不小的受法律保护。”
“很显然,熊就会武术,还受法律保护。”
李丽质摇了摇头:“真行啊。”
一口肉下肚,李丽质愣了一下:“确实比大唐的好吃,但和后世的饭菜比起来,也就那样啊。”
朱媺娖也有些失望:“怎么会这样啊?还不如火锅有味道呢,这不是名菜嘛。”
“媺娖,你猜猜熊那么大,为什么只有熊掌出名?”
朱媺娖摇头:“我不知道啊。”
“因为就熊掌能吃。”
“众所周知,华夏人都不吃的东西,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不好吃,怎么做都不好吃,第二,没有药用价值。”
“你想一下,见手青那种毒蘑菇都能做成美味的民族,为什么会放弃熊那么一大坨肉?”
“别提野生动物保护法,鹿和鳄鱼也是保护动物,但不也有养殖场?养殖场出来的可不受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
“也别提智商高,没有什么碳基动物能挡住五点八毫米的子弹,也挡不住合金弩,更突破不了电网。”
“呃。”朱媺娖觉得自己上当了,为了这几道菜,她被大哥坑了一万多两白银。
朱媺娖想哭:“可熊掌为啥珍贵啊?”
“因为难做,做熊掌,讲究三煮三炖三换水,还需要大量调料去处臭味。”
“这还只是开始,后面做起来更麻烦,什么鸡,鸭,鹅,火腿,什么好吃的放什么,炖出一锅高汤。”
“之后把熊掌放进去慢慢炖,直到熊掌软烂入味。”
“就这个办法,你别说熊掌了,你把你的鞋丢进去,也能做的很好吃。”
“好吃的不是熊掌,是那一锅高汤,如果非说熊掌哪里好,无非就是胶原蛋白比较丰富,软软糯糯的。”
“华夏大部分名菜都是软软糯糯的。”
李丽质不解:“为啥?”
“丽质,你大夫说一道菜好吃,你能说难吃吗?”
李丽质摇头:“不行呗。”
“这不就行了,古代掌权的基本都是老人,他们牙口不好,胃也不好,所以软软糯糯的菜品更适合他们。”
“不止如此,还有就是排面,熊掌主打一个费时间。”
“至于多费时间,春秋时期,楚成王的太子商臣要弄死楚成王。”
“楚成王就说临死前想再吃一顿熊掌。”
“商臣说熊掌难熟。”
“楚成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拖延下去,等待救兵,你想一下,都能用一道菜拖延时间了,你就知道这道菜有多难熟了。”
“炖的时间长,用的柴就多,柴米油盐,这个柴才是第一位的。”
“更何况熊掌不止费时费力费钱,还费人。”
“古代没有众生平等器,弄死一头熊不是一两个猎人能轻松解决的。”
“如果能吃的起,那就说明能负担这一切,炫耀大于实际。”
“另外,总说古代皇帝锦衣玉食,但就古代的情况,还真不如后世一个普通人吃的好。”
“你们两个的嘴都养刁了,吃一个熊掌,自然不会觉得有多好。”
“你看看后世的菜,东北菜的咸甜,四川菜的麻辣鲜香和不辣川菜,山西菜的……呃,山西菜不入流,就不说了。”
李丽质笑了:“山西菜不入流,都怪那个团长。”
朱媺娖白了李丽质一眼:“你爷爷就是在晋阳起兵的,这个晋阳就在山西。”
。。。。。。。
李丽质瞪了朱媺娖一眼:“我是长安人。”
因为失望,朱媺娖也没吃太多。
至于李丽质,吃了几口后也对着后世的菜奋斗了。
张彦对熊掌也没太大兴趣,无非就是一个名头而已。
朱媺娖在吃饱后就开始看清朝的情况了。
“夫君,清朝总督明明掌管了多个省的军政大权,可为啥不敢造反?”
“这个啊,你别把清朝总督当成唐朝的节度使。”
“节度使的权柄没有限制,但总督不一样。”
“清朝除了总督,还有另一个封疆大吏,那就是巡抚。”
“总督和巡抚在职责上有很多的共同点,这也让总督和巡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制约。”
“从品级上看,总督是正二品,通常情况下,清朝为了方便总督统筹地道,还会给部院的官职,比如兵部的职位,都察院的职位。”
“在这种情况下,总督就是从一品了,如果是三殿三阁的大学士,那就是正一品。”
朱媺娖想了想:“李鸿章就是文华殿大学士吧。”
张彦点头:“对,所以李鸿章是正一品。”
“至于巡抚,那是从二品,清朝为了方便巡抚,也会给巡抚兵部侍郎的职位,这时的巡抚就是正二品官职。”
朱媺娖不解:“难道就是为了制衡和分权吗?”
“没错,虽然从品级上来看,总督高于巡抚,但两个人不是人上下级关系,这两个职位都是直接对接权力。”
“媺娖,你还记得清朝有个制度吧。”
朱媺娖点头:“知道,秘密奏折制度嘛。”
“嗯,恰巧,这两个职位都可以给皇帝上奏折。”
“这种秘密奏折同样会让巡抚和总督形成牵制,总督敢有异动,巡抚就会出手。”
“所以清朝皇帝很快就可以知道,同样的,巡抚也是一样。”
朱媺娖想了想:“应该不止那么多吧。”
“对,总督和巡抚都有地方上的人事权,都可以举荐官员。”
“就比如总督,可以举荐三名官员,巡抚两名,提督,布政司还有按察使司可以分别举荐一人。”
“人事权的分散,也会让总督和巡抚在人事任命上形成制衡。”
“所以总督看似管的地方多,但他也做不到一家独大,没办法把所有的资源都掌握在手里。”
“一般情况下,总督只管军务,其他的归巡抚。”
“这就等于把总督的败权断了。”
“没有财权,总督就没办法养兵,这就和节度使不同了。”
“而且按照清朝的规定,不管是巡抚还是总督,每三年就要进行一次考核,至于考核官,自然就是皇帝。”
“如果皇帝觉得你可以,那就继续当,如果不行,那就下来。”
“这种制度让清朝把巡抚和总督的任免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三年时间,总督不可能在地方布置自己的势力。”
“并且清朝的总督和巡抚设置也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清朝前期,因为不了解中原的情况,所以顺治和康熙就任命了大量汉人当总督或者巡抚。”
“就像洪承畴,管了五省的军务。这个时期,地方大员有一半以上,都是汉人官僚。”
“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情况就变了,大量满旗和蒙旗的官僚开始掌握地方大权。”
“最后是清末,又变回来了。”
朱媺娖撇了撇嘴:“我大哥抓住他了,把他剁碎了。”
“嗯,我知道。”
不得不说,朱慈烺也是够狠的,下手挺黑,不愧一直挨揍。
“夫君,所以网上说清朝是封建制度最完善的时期?”
“差不多,但也不是清朝的功劳。”
“因为每个王朝都会修复前朝的问题。”
“而且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问题。”
“汉朝外戚干政,唐朝藩镇割据,宋朝军力孱弱,元朝……算了,元朝都是问题。”
“到了明朝,算是比较完善了,很多问题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解决了,只不过最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那就是宗室制度。”
“今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万石,而禄米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二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明世宗实录》
“明末的时候,各地起义军就从藩王家中搜出了很多财宝。”
“洛阳的福王被李自成农民军所杀,李自成对他的评价是:‘王府金钱百万,餍粱肉,而令吾辈枵腹死贼乎?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
“武昌的楚王被张献忠农民军所杀,张献忠对他的评价是:‘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有如此金钱不能设守,朱胡子真庸儿!’”
“秦王朱存极在崇祯十六年在李自成进攻西安时袖手旁观,当时西安城中除少数陕军外,只有路过被留的五千川兵协防。”
“当时天气寒冷,川兵没有御寒的衣服。当时的官员就劝朱存极拿出一些钱为士兵置办棉衣,鼓舞士气,却被朱存极拒绝了。”
“这可把守城的士兵惹火了,与农民军约定降城,朱存极被农民军抓住了。”
“蜀王朱至澍在崇祯十七年时,张献忠和和李自成分别从湖广和陕西进攻四川,四川官员想让朱至澍支持一些军饷。”
“当他却说孤库中钱粮有数,只有承运殿一所,老先生等拆去变卖充饷,差点把当时的官员气死。”
“后来李自成打过来了,他想走,但地方官为了军心,不让他走,他现在才知道后悔,拿钱招募人守城,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去的人都是一些地痞无赖,忠义之士早就寒心了。”
“最后他自杀了。”
朱媺娖有些失落:“唉,我知道我大哥有多难,如果不是太祖一刀切,宗室还要为难我大哥。”
“嗯,也是宗室制度把明朝慢慢拖去死局的。”
“同理,清朝也只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完善了一些漏洞,很多问题,其实在明朝就已经解决了。”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避免了权臣把持朝政。”
“地方推行三衙门,避免了藩镇割据。”
“藩王不领军,避免了藩王作乱。”
“后宫也一样。”
“至于宦官,虽然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对于皇帝来说,可以轻松解决,皇帝给他脸,他就有权力,不给他脸,他就什么也不是。”
“所以清朝也仅仅是补了一下漏洞。”
“最典型的就是宗室问题。”
“清朝就用了世袭递降的方式,减少宗室数量。”
“比如父亲是亲王,儿子继承位置后就是郡王。”
“这种方法就补全了宗室过多的漏洞,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清朝实际上也仅仅是优化了明朝的方法,明朝用经济,清朝除了经济,还有宗教。”
“都是软刀子刮肉。”
“至于一体纳粮,清朝也就推行了那十几年。”
“所以清朝这个最完善的封建制度仅仅是现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已。”
“这是历朝历代的共同努力,你补一点,我补一点,并不是清朝一朝之力完成的。”
“但清朝有一个非常巨大的问题,那就是民族对立,这个清朝始终解决不了的问题。”
朱媺娖点了点头:“清朝也没办法解决,应该说元朝和清朝都没办法解决。”
“差不多,但这个问题虽然大,但绝对不是最大的。”
“社会的发展和历史不能纵向去看,而是需要横向观察。”
“当时的欧洲已经进行全面改革了,清朝还故步自封,对那些事莫不关心。”
“这也注定了清朝必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