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平安村,日头正毒,姑射山的树荫却能筛下满地黄澄澄的光斑。翠红家的“红远民宿”门口,停着辆熟悉的白色轿车——是上个月来住过的北京游客李姐,这次还带了五六个朋友,刚把行李搬下来,就笑着冲翠红招手。
“红姐!可算找到你了!”李姐拉着翠红的手,嗓门亮堂堂的,“上次住你这儿,吃你做的炖土鸡、摘你家娥姐果园的苹果,回去跟朋友一说,都吵着要来!”
翠红赶紧把人往屋里让,小远蹦蹦跳跳地端来凉茶:“李阿姨好!我爸爸去河里捞鱼了,晚上给你们做清蒸鱼吃!”孙建军刚好从外面回来,手里拎着个网兜,里面装着两条活蹦乱跳的草鱼,笑着说:“刚捞的,新鲜得很,晚上让你们尝尝咱村的河鲜。”
李姐的朋友们看着民宿院子里的竹编灯笼、窗上的剪纸,都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红姐,你们这民宿也太有特色了!”一个戴眼镜的姑娘指着墙角的竹编收纳篮,“这篮子真好看,在哪儿买的啊?”
翠红笑着说:“这是咱村翠仙编的,她现在开了竹编培训班,村里好多人都会编,你们要是喜欢,一会儿我带你们去她那儿看看,还能亲手试试编小玩意儿。”
正说着,周明开着车过来,车斗里装着刚从镇上取的快递——是外地客户订的竹编样品。“翠红姐,李姐他们来了?”周明跟大家打了招呼,又对翠红说,“刚才快递公司说,上次发的一百个竹篮,客户又追加了两百个,还说要跟咱们签长期合同,以后每月都要货。”
翠红眼睛一亮:“这么好!那仙儿的竹编生意可就稳定了!”李姐在旁边听得好奇,追问着竹编的事,周明干脆拿出手机,给他们看翠仙编的竹篮图片,从带槐树花纹的收纳篮到系着“平安”彩绳的小摆件,看得大家连连称赞。
“我也要订!”李姐当即拍板,“给我订十个收纳篮,回去给朋友当伴手礼,比城里买的那些工艺品有意义多了!”她的朋友们也跟着附和,一下子就订了三十多个。
下午,翠红带着李姐一行人去了翠仙的院子。院子里,王婶正带着几个村民编竹篮,竹条在手里翻飞,没一会儿就编出个篮底。翠仙见来了客人,赶紧停下手里的活,给大家演示编小竹筐的步骤:“先把竹条摆成十字形,再一根压一根地编,你们试试,很简单的。”
李姐的朋友们围坐过来,跟着翠仙学编竹筐。戴眼镜的姑娘手笨,编着编着就乱了套,王婶笑着帮她调整:“别急,慢慢来,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比你还笨呢,多练几次就会了。”大家说说笑笑的,没一会儿就编出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小竹筐,虽然不精致,却都当成宝贝似的收起来。
临走时,李姐拉着翠仙的手说:“翠仙妹子,你这手艺真好,以后我每年都来你这儿订竹篮,也帮你多宣传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平安村的竹编!”翠仙笑着道谢,心里满是欢喜——她从来没想过,自己编的竹篮能走出平安村,被这么多人喜欢。
晚上,孙建军做了清蒸鱼、炖土鸡,还有一大桌子农家菜,李姐一行人吃得赞不绝口。饭桌上,李姐跟翠红聊起村里的旅游:“红姐,你们村要是能再加点体验项目,比如让游客跟着去山上采野菜、去果园摘果子,肯定更受欢迎。”
翠红赶紧记下来:“你说得对,我跟娥姐、仙儿商量商量,以后多加点体验项目,让你们来了不想走!”
夜深了,游客们都睡下了,翠红和孙建军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建军,你说咱们的民宿,以后会不会越来越火啊?”翠红靠在孙建军肩上,小声说。孙建军握着她的手,坚定地说:“会的,你看李姐他们,都是回头客,还带朋友来,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人来咱们村。等忙完这阵子,咱们再把民宿的院子收拾收拾,种点花,让客人住得更舒服。”
另一边,翠仙和周明也在商量竹编的事。“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光靠咱们村的人编,怕是忙不过来。”翠仙皱着眉说。周明想了想,说:“我跟镇政府商量过了,他们愿意帮咱们建个竹编合作社,把周边村里会编竹编的人都召集过来,统一培训、统一接单,这样既能扩大规模,还能让更多人赚钱。”
翠仙眼睛一亮:“真的?那太好了!以后咱们的竹编就能走得更远了!”
月光洒在平安村的土路上,照亮了民宿的红灯笼,也照亮了竹编院子里堆得高高的竹条。翠红、翠娥、翠仙这三个曾经被闲言碎语包围的寡妇,如今靠着自己的双手,不仅找到了幸福,还带着全村人一起奔向好日子。她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姐妹同心、乡亲互助,平安村的日子,一定会像七月的太阳一样,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