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堂上的风波还没有完全平息,这许敬宗又将矛头直指远在凉州刺史赵持满,他直接进宫,告诉高宗:

“圣人,微臣要参奏赵持满一本!”

高宗翻阅完大理寺关于长孙无忌案的卷宗,他对“谋反”两个字比应激:“说!什么事!”

许敬宗也是不喜欢绕弯子:

“微臣,怀疑这凉州刺史与长孙无忌造反之事有所出入,请圣人明鉴”

高宗想都没有想,就立刻让张瑜拿着旨意,马不停蹄往凉州把赵持满召到长安,可赵持满一到长安,就被安排一顿免费牢饭。

赵持满双手握住牢门,十分不解询问狱卒陈:“我在凉州为官,从来都没有贪赃枉法,我也不认识长孙无忌呀!你们都冤枉我了呀!”

审问张不惯着赵持满直接让手下人,把赵持满押到刑室内,搬十字木架上,用沾了盐水麻线鞭子狠狠地抽在赵持满的身体,很快便是满身鞭伤,狱卒陈冷漠:“你说不说实话!你信不信我让你知道死字怎么写!”

赵持满气喘嘘嘘满是不甘与愤恨:

“我根本就不认识长孙无忌!我也没有参与你们口中所说谋反!你们凭什么冤枉我!我没做过就就是没做过!我为什么要承认!”

没过多久,赵持满便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毒打,他的身体被折磨得伤痕累累,连站立都变得异常艰难。

然而,尽管身体已经如此虚弱不堪,每次面对审问时,他却始终紧咬着牙关,毫不示弱地反驳道:

“你们这些人想要杀我,我无话可说,但如果你们妄图让我更改供词,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我的身体可以被你们随意摧残,但我的言辞绝对不会有丝毫改变!”

审问张连续几天,不管用什么手段,赵持满都不肯松口:“你这厮的嘴比西城门上的砖头还硬!”

狱卒陈小心翼翼地走到审问张面前,他的步伐轻盈而谨慎,仿佛生怕引起他人的注意。到了审问张身边,他抬起手,轻轻地咬着审问张的耳朵,用只有他们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密谋道:“张审问,您看这犯人嘴硬得很呢,依小的之见,我们不妨伪造一份赵持满已经认罪的口供。”

审问张听了这话,心中一动,觉得这个主意甚是可行。他立刻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让狱卒陈为自己磨墨。

狱卒陈赶忙照办,迅速地将墨磨好。审问张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汁,开始在纸上写下伪造的口供。

写完之后,审问张满意地看了看自己的“杰作”,然后毫不犹豫地让人将这份伪造的口供呈到李治面前。

李治收到口供后,仔细地翻阅了一番,越看越觉得奇怪。就在这时,武媚娘端着一盘精致的糕点从殿外走了进来。

武媚娘一进殿,便看到李治一脸愁容,她不禁关切地问:

“圣人,您为何如此愁云密布呢?”

李治抬起头,将手中的口供递给武媚娘:

“媚娘啊,你看看这份口供,朕总觉得赵持满参与长孙无忌谋反之事有些不对劲。”

武媚娘接过口供,快速浏览了一遍,心中也有些疑惑。然而,她很快就恢复了镇定,无奈地对李治说:

“圣人,事已至此,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了。眼下只能牺牲赵持满,以平息这场风波。”

时间仿佛织娘手中的织布梭一般,快速地飞逝到了五月戊戌日。

这一天,李治下定决心,毅然决然地下达了一道圣旨,要将赵持满处决。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强调,赵持满的尸体必须被悬挂在西城之上,以儆效尤,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个“谋反者”的下场。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城。

当它传到赵持满家中时,尤氏和赵氏婆媳俩顿时如遭雷击。

尤氏紧紧地拉住赵氏的手,满脸焦急和恐惧,声音都有些颤抖:

“阿娘,这可怎么办啊?赵郎的尸体还在那里……”

其实,尤氏并非不心疼自己的丈夫,只是如今的形势实在是太严峻了。

许敬宗正死死地盯着所谓的“谋反党羽”,稍有不慎,谁去收尸就可能会被安上同党的罪名,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全家老小都可能会受到牵连。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一家人别无选择,只能蜷缩在屋子里,默默地流泪。

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不敢踏出房门一步,生怕自己的任何举动会引起他人的关注,从而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然而,时间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沉默而停滞不前。

没过多久,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有人发现城西的尸体旁多了一个人。

经过打听,人们得知这个人竟然是赵持满的友人王方翼。

王方翼对赵持满的为人非常了解,他深知赵持满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绝对不可能犯下那样的罪行。看到昔日的好友横尸街头却无人理会,王方翼的内心感到无比的痛苦和自责。

尽管周围的人纷纷劝阻他,告诉他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王方翼根本无暇顾及这些。

他毅然决然地找来一块布,小心翼翼地将赵持满的尸体包裹起来,然后又雇佣了一些人帮忙,找了一块合适的地方,将赵持满安葬妥当。

这件事情像风一样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很快就传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耳朵里。所有人都认为,李治肯定会严惩王方翼,因为他公然违背了陈尸警示的旨意。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唐高宗在听完汇报后,沉默了好一会儿。

最后,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他也是念及旧情啊。”便不再追究此事。

实际上,在那个时候,朝堂之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私底下悄悄地议论着赵持满的案子。

他们普遍认为这个案子存在太多的冤屈和不合理之处,但却没有人敢于公开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王方翼收葬赵持满的举动,更是让唐高宗的心中产生了一丝疑虑。

毕竟,如果赵持满真的是谋反大罪,那么他的朋友们怎么会如此肆无忌惮地去收殓他的尸体呢?这显然与常理不符。

然而,尽管唐高宗心中有所疑虑,但由于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而且旨意也已经下达,他如果此时再改口,恐怕只会引起朝局的动荡和不安。因此,唐高宗最终也只能无奈地选择将此事搁置,不再追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