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 第583章 长孙无忌含冤而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显庆四年七月,距离长孙无忌被贬黔州仅仅过去了两个月,然而朝堂之上却又传来一道旨意,这道旨意如同一道惊雷,在众人心中掀起轩然大波。唐高宗竟然下令让李绩和许敬宗重新审理长孙无忌的谋反案!

这道旨意一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谓的“复审”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许敬宗本就是构陷长孙无忌的主谋,如今让他参与审案,结果岂不是早已注定?

果不其然,许敬宗并未亲自前往黔州,而是直接派遣了中书舍人袁公瑜前去。

这其中的深意,不言而喻,明面上是审讯长孙无忌的谋反罪状,实际上却是要将他置于死地,以绝后患。

袁公瑜领命之后,不敢有丝毫耽搁,快马加鞭地赶往黔州。

一路上,他马不停蹄,甚至连歇息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许敬宗的意思

绝对不能让长孙无忌活着,更不能让这起案件有任何翻案的可能。

经过数日的疾驰,袁公瑜终于抵达了黔州的安置地。

然而,他并没有先去拜见当地的官员,而是毫不迟疑地带着人直接闯进了长孙无忌的住处。

此时的长孙无忌,正静静地坐在窗边,手中拿着一本陈旧的书籍,他的目光空洞无神,仿佛失去了所有的生气,只是呆呆地望着窗外,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命运毫无察觉。

自从被贬到这里,他就彻底断了翻案的念想,觉得自己这辈子恐怕都要在这偏远之地度过了。

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朝廷竟然会如此之快地再次找上他。

当他看到袁公瑜领着一群人走进房间时,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诧异,但表面上却显得异常镇定。

他缓缓放下手中的书籍,面无表情地看着袁公瑜,问道:“不知袁舍人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袁公瑜显然并不打算与他多费口舌,只见他毫不客气地从怀中掏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罪状”,猛地扔到长孙无忌面前,厉声:

“长孙无忌,陛下有旨,命我重新审理你谋反一案。事已至此,你究竟是招还是不招?”

长孙无忌不慌不忙地拾起那份“罪状”,随意翻看了几眼。

果不其然,上面罗列的全都是之前许敬宗编造的那些子虚乌有的罪名和谎话。

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屑的冷笑:

“我本就毫无谋反之意,又何来招供一说?这些所谓的‘罪状’,不过是你们对我的诬陷罢了!”

“诬陷?”袁公瑜似乎对长孙无忌的回答感到十分意外,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长孙无忌,仿佛听到了天底下最大的笑话一般。

“圣人已有旨意,你若识相,就自己了断,还能留个体面;若是不从,休怪我不客气!”

这句话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在长孙无忌的耳畔炸响。

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的袁公瑜,那冰冷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他的灵魂。

长孙无忌当然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威胁意味,要么自己乖乖地自缢,以一种相对体面的方式结束生命;

要么就会被安上更重的罪名,遭受无尽的折磨和屈辱,甚至连死都不得安宁。

他不禁想起自己这些年来为大唐所付出的一切。

从太宗时期的开国功臣,到高宗时期的顾命大臣,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朝廷,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如今却落得个被诬陷谋反、贬谪他乡的下场,这实在是让他心寒。

长孙无忌心中悲愤交加,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反抗是没有用的。

在这个权力的游戏中,他已经失去了所有的筹码,再怎么挣扎也只是徒劳。

沉默了好一会儿,长孙无忌终于慢慢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

他的目光落在袁公瑜身上,眼中透露出一种绝望和无奈。

“我自行了断便是”

长孙无忌的声音低沉而沙哑:

“只求你别牵连我府里的下人。”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哀求,让人不禁心生怜悯。

袁公瑜看着长孙无忌,见他如此爽快地答应,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他点了点头:

“只要你按我说的做,下人我可以不追究。”

这句话对于长孙无忌来说,无疑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长孙无忌感激地看了袁公瑜一眼,然后转身缓缓走进内室。

他的脚步显得有些沉重,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一样。

进入内室后,他轻轻地关上了门,仿佛将整个世界都隔绝在了门外。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内室里没有传出一点声音。

袁公瑜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待着。

他的心情有些复杂,既希望长孙无忌能够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又对他的遭遇感到一丝惋惜。

过了一会儿,袁公瑜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便让人进去查看。

当门被打开时,一股死寂的气息扑面而来。

长孙无忌的身体悬挂在房梁上,一动不动,显然已经断气了。

袁公瑜松了一口气,他立刻写了一份奏疏,详细地报告了长孙无忌的死讯,并派人快马加鞭送回京城,向许敬宗复命。

长孙无忌的死讯很快传遍了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对他的死因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畏罪自杀,也有人说他是被人陷害。然而,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

随着长孙无忌的死去,后续的处置也迅速展开。

他的家产全部被抄没,府里的金银、田地、奴仆都被官府没收。

他的近支亲属,无论老少,都被流放到岭南,被罚为奴婢。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长孙无忌的家族瞬间陷入了绝境。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

人们在私下里低声叹息,对长孙无忌的遭遇表示惋惜,但却没有人敢公开地议论这件事情。

毕竟,许敬宗仍然在朝堂上掌握着大权,谁都害怕自己会因为多嘴而惹上麻烦。

那些被流放的亲属们,拖着年迈体弱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艰难地一步步走向遥远而偏僻的岭南。

一路上,他们饱受风霜之苦,有些人甚至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前行。然而,他们心中的痛苦却远不止于此。

“我们家主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让我们遭受这样的苦难?”

有人忍不住哭着问道。

这个问题在每个人的心头萦绕,但却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长孙无忌的死,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水中,激起了一阵涟漪。然而,这阵涟漪很快就被朝堂上的新事件所掩盖,人们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

而长孙无忌的亲属们,只能默默地在岭南的艰苦生活中,慢慢承受着这份突如其来的无妄之灾。

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回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