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显庆六年,春寒料峭,正月初五,朝堂之上,一道征兵旨意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河南、河北、淮南三地。这道旨意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朝廷决定在这六十七州招募士兵,派遣他们前往平壤带方道行营,为即将到来的征伐高丽之战做好充分准备。这一消息如同惊雷一般,在百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旨意刚刚下达,吏部与兵部便立刻行动起来,紧密配合,以确保征兵工作的顺利进行。

吏部负责统筹各州的招募事宜,他们精心策划,将四万四千六百四十六人的征兵名额按照州县人口比例进行拆分,使得每个州都清楚自己的任务。

这样一来,任务明确,责任到人,避免了推诿扯皮的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兵部也在紧锣密鼓地拟定招募标准。

他们明确规定,招募对象必须年满十八至四十五岁,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

此外,为了避免招募过程中的混乱,兵部还提前准备好了入伍凭证和粮草调配方案,以确保一切都井井有条。

各州在接到指令后,丝毫不敢怠慢,当天便在城门口、市集等热闹处张贴起了招募告示。

告示上详细写明了此次招募的用途、待遇以及具体要求,让百姓们一目了然。负责招募的官员们则守在临时搭建的棚子前,面带微笑,热情地接待着前来报名的百姓。

在人头攒动的征兵现场,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紧紧攥着自己的身份证明,奋力地挤到了前面。

他满脸期待地对负责征兵的官员说道:“官爷,您看看我,我这身子骨可结实了,拉弓射箭都不在话下,我想去平壤参军!”

官员接过他的身份证明,仔细地核对了上面的信息,确认他符合报名条件后,便微笑着将他的名字登记在册,并递给他一张入伍凭证。官员叮嘱:

“小伙子,拿好这个凭证,三天后到州府集合,到时候会有专人带领你们统一出发。”

就在这时,人群中传来一阵窃窃私语。

一些百姓们面露犹豫之色,他们相互交头接耳,似乎对去平壤参军这件事心存疑虑。

终于,有一个人鼓起勇气走上前,向官员问:

“官爷,我想问一下,如果我们去了平壤,能有啥待遇啊?而且我家里还有老小要照顾呢,这可咋办呢?”

官员见状,连忙耐心地解释:

“各位乡亲们,你们放心。一旦入伍,朝廷会负责你们的吃穿用度,每个月还会发放粮饷补贴。而且,你们家里也能减免一部分赋税呢。要是你们在战场上立了功,那可就更厉害了,不仅能得到丰厚的赏赐,还有可能被封官加爵,让你们的家族都跟着沾光啊!”

官员的这番话犹如一颗定心丸,让原本犹豫不决的人们纷纷下定了决心。

一时间,报名的队伍迅速壮大,很快就排起了一条长龙。

为了确保招募人数能够达到预期标准,各州纷纷派遣官员下乡进行宣传活动。

在河南的某个县,一名下乡的小吏手持铜锣,沿着村庄和农户之间的小道行走,边走边敲响铜锣,同时高声喊:

“朝廷正在招募士兵前往平壤,为国家效力,待遇优厚,而且家里还能免除赋税!只要符合条件的,赶快前往县城报名啊!”

这响亮的铜锣声和小吏的呼喊声吸引了许多村民的注意,他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听着具体情况。

其中一位村民问:

“我家郎君刚刚年满十八岁,他能不能去呢?”

小吏微笑着点头回答:

“只要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大毛病,就完全可以去!这可是为咱们大唐做事,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呢!”

就这样,在短短十天的时间里,河南、河北以及淮南的六十七个州都顺利完成了招募任务。

当最后清点人数时,令人惊讶的是,人数恰好是四万四千六百四十六人,竟然一分不差!

吏部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将详细的名单上报给了朝廷。

李治在审阅完名单后,满意地说:

“这次招募的效率相当不错啊!立刻通知兵部,让他们尽快安排这些士兵集结,绝对不能耽误了赶赴平壤的时间。”

兵部在接到圣旨后,立即展开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他们迅速制定了详细的集结方案,以确保这次出征能够顺利进行。

根据方案,士兵们将按照地域被分成十个队伍,每个队伍都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负责带领。

这些将领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他们不仅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还拥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为了让士兵们能够按时到达集结点,兵部提前向各州发出了通知,要求士兵们在正月二十之前抵达洛阳城外的指定地点。同时,他们还为每个士兵发放了入伍凭证,以证明他们的身份和任务。

士兵们在接到通知后,纷纷告别家人,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征程。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心中难免有些不舍和担忧。

然而,他们深知这次出征的重要性,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平壤的道路。

在这其中,有一位老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眼中满含泪水地叮嘱:

“到了那边要照顾好自己,好好打仗,母亲在家等你回来。”

儿子看着母亲那日渐苍老的面容,心中一阵酸楚,他红着眼点头:

“母亲放心,我一定好好干,争取早日立功回来!”

终于,正月二十这天到来了。

洛阳城外的集结点热闹非凡,四万四千六百四十六名士兵整齐地列队站在那里,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

带队将领们仔细地清点着人数,确保没有一个士兵掉队。

当所有士兵都到齐后,将领们向兵部派来的官员汇报:

“所有士兵均已到齐,装备和粮草也已备好,随时可以出发!”

官员们对士兵们进行了最后的检查,确认一切无误后,下令:

“即刻启程,前往平壤带方道行营,途中务必注意安全,照顾好士兵们!”

随着这一声令下,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浩浩荡荡地朝着平壤的方向进发。

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消失在了远方的地平线上,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随着一声令下,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出发,队伍浩浩荡荡,朝着平壤方向前进。

沿途百姓站在路边观看,有人挥手呐喊:

“好好打仗,为大唐争光!”

士兵们听到呐喊,个个斗志昂扬,脚步也更坚定了

他们知道,此去平壤是为了保卫大唐边境,为了家国安宁,就算前路艰辛,也必须全力以赴。

而朝堂之上,李治正与宰相沉稳商议后续粮草供应之事:

“士兵们已然出征,粮草必须紧跟其后,责令户部与沿途州县妥善对接,务必确保每一站皆能及时补给,断不可让士兵们饿着肚子上阵杀敌。”

宰相连忙应诺:

“微臣即刻去安排,定不会让粮草供应出现任何差池。”

从招募到集结出征,不过短短半月有余,然整个流程却有条不紊。

此皆因吏部、兵部之高效协作,各州官员之尽心竭力,更是百姓们对大唐之坚定支持。

众人皆期望此番征伐高丽能够顺遂,大唐边境得以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