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一日,李孟姜进入空间,她本以为上次糖宝启动自爆模式后,空间会出现不可控制的异常,但事实不是李孟姜想像的那样,空间一切正常丝毫没有被炸毁的痕迹,李孟姜在暗叹:这特么,也可以呀!这空间的治愈能力也太强了吧!六百六十六,演都不演了!

罢了罢了,自己还是赶紧查阅一下在历史的龙朔元年九月初十和十月初五都发生了什么吧,她轻轻唤出空间的电子书版《旧唐书》是这样记载;

龙朔元年九月初十,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朝堂之上,官员们正在忙碌地处理着各种政务。突然,一份来自河南县的奏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份奏报详细描述了当地一位张氏大女的情况。据奏报称,这位张氏大女已经年逾百岁,确切地说,她已经一百零三岁了!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年事已高,她的身体依然十分健康,这在当地实属罕见,堪称长寿之人。

李治皇帝得知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悦。他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亲自去探望这位长寿的老人,一方面表达对她的敬重之情,另一方面也能借此向天下百姓传递朝廷重视民生、体恤百姓的态度。

于是,李治决定立即动身,亲自驾临张氏大女的家。在出发前,内侍省迅速行动起来,进行了简单而必要的筹备工作。他们准备了一些慰问的绸缎、粮食等物资,以表达皇帝对老人的关怀和祝福。

为了避免惊扰百姓,李治特别叮嘱,此次出行无需复杂的仪仗,只带少量随从即可。这样既能保证皇帝的安全,又不会给当地居民带来过多的麻烦。一切准备就绪后,李治皇帝率领着他的小队人马,踏上了前往河南县的路途。

御驾抵达河南县张氏家门前时,只见门前张灯结彩,红毯铺地,地方官早已率领一众官员在门口恭迎圣驾。张氏的家人也身着盛装,早早地站在门口,满脸喜色地迎接着皇帝的到来。

李治缓缓走下马车,他身着龙袍,气宇轩昂,身后紧跟着一群侍从和宫女。他面带微笑,步履稳健地径直走进院中。

张氏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她坐在堂屋的正中央,看到皇帝进来,急忙起身相迎。李治见状,连忙快步上前,扶住张氏,笑着说道:“老人家身子骨如此硬朗,真是令人欣慰。朕今日特意前来探望您,还为您带来了一些薄礼,希望您能安享晚年。”

张氏感激涕零,连忙让家人搀扶着自己,向李治行跪拜之礼。李治赶忙将她扶起,关切地询问起她的日常饮食和家人照料情况。张氏一一作答,李治听后频频点头,表示满意。

接着,李治又转身对地方官嘱咐道:“要多关注本地的高龄老人,他们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应该得到我们的敬重和关爱。如果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官府要及时伸出援手,给予接济。”

地方官连连称是,承诺一定会照办。

随后,李治在院中坐了片刻,与张氏的家人亲切交谈,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张氏的家人也毫不拘束,纷纷向皇帝讲述着他们的生活点滴和所见所闻。李治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插话询问,气氛十分融洽。

时间过得很快,李治起身准备离开。张氏和她的家人依依不舍地送别皇帝,一直送到门口。百姓们围在附近,远远地观望着这一幕,见皇帝如此亲民,都纷纷称赞道:“圣人连百岁老人都如此记挂,真是体恤百姓啊!”

离开张氏家后,李治并未直接回宫,而是顺路前往英国公李积的府邸。李积作为大唐的开国功臣,战功赫赫,深受皇帝的器重。然而,近日他却因身体稍有不适而在家中休养。

当李治的车驾抵达李积府邸时,李积早已得知皇帝的到来,他不顾病体,赶忙起身,亲自到门口迎接。李治见状,急忙上前扶住李积,关切地问道:“爱卿身体如何?可有按医嘱调养?”

李积感激地回答:

“多谢圣人挂念,臣已无大碍,只是还需静养数日,便可恢复如初。”李治点点头,表示放心,接着又嘱咐道:“既然如此,爱卿便安心静养,军务与朝堂之事,暂且无需挂怀,待身体完全康复后,再行处理不迟。”

随后,两人一同进入府中,闲聊了几句家常。李治见李积精神尚佳,便也没有过多停留,以免打扰他休息。临行前,李治特意叮嘱李积的家人:“务必悉心照料国公,若有任何异常情况,务必及时上报。”

李积及其家人对李治的关怀感激涕零,他们纷纷跪地谢恩,眼中满含着感动和敬意。李治见状,微笑着上前,亲自将他们扶起,并安慰道:“不必如此,这都是朕应该做的。”

待李积一家人起身之后,李治转身登上车驾,车帘缓缓放下,车队开始缓缓前行,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然而,时光荏苒,转眼之间便到了十月初五丁卯日。这一天,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李治决定前往陆浑进行狩猎活动。

在出发之前,兵部按照惯例,调派了大批护卫人员,提前对猎场周边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清理,以确保李治在狩猎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干扰或威胁。同时,他们还通知了沿途的州县,要求各地准备好临时歇息的驿站,不必过于铺张,只需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

当天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御驾从洛阳城缓缓驶出。李治坐在车驾之中,心情愉悦,期待着这次狩猎之旅。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程,中午时分,李治的车队终于抵达了陆浑猎场。李治身着猎装,英姿飒爽地从车驾上下来,然后翻身上马,准备进入猎场。

他的随从们也都迅速行动起来,按照规定的仪式和程序,分散在猎场的周围,既不影响李治的狩猎活动,又能在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和保护。

进入猎场后,李治并没有急于追逐猎物,而是悠然自得地骑着马,在猎场中漫步。他偶尔会射几只野兔、鹿等小型猎物,但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勒住缰绳,静静地观察着猎场周边的农田情况。

看着田野里金黄的麦浪和忙碌的农夫,李治心中涌起一股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他转头问随行的地方官:“这一带的秋收都结束了吗?农户们的粮食都入仓了吗?”

地方官一听皇帝发问,急忙躬身回话道:“回陛下,今年的秋收工作进展得颇为顺利,现已基本完成。农户们正在抓紧时间晾晒粮食,为入仓做最后的准备。同时,官府也已派遣专人前往各地检查粮仓,以确保粮食能够安全储存。”

李治闻听此言,脸上露出满意之色,微微颔首道:“如此甚好。不过,若有农户在秋收过程中遇到困难,比如人手不足、粮仓破损等问题,官府定要及时伸出援手,万不可让大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有所损失。”

众人皆齐声应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谨遵圣谕。”

这一天的狩猎活动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李治收获颇丰,猎得几只肥硕的猎物。他心情愉悦,特意吩咐随从将其中一部分猎物分给随行的护卫和当地负责接待的小吏们,并笑着说道:“诸位今日随朕一同狩猎,奔波劳累,实非易事。这些猎物权当是朕的一点心意,分与大家尝尝鲜。”

众人闻言,赶忙跪地谢恩,感激涕零。他们心中都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对这位体恤下属的皇帝更是钦佩有加。

当天晚上,李治在猎场附近的驿站歇息。夜幕降临,万籁俱寂,驿站内的烛火摇曳,将李治的身影映照在窗棂上。他坐在桌前,轻轻翻开地方官递来的秋收进度简报,仔细阅读着每一行字。

这份简报详细记录了各地的秋收情况,包括粮食产量、收割进度、农民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李治逐字逐句地审阅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深知,秋收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百姓的温饱与国家的稳定。

经过一番仔细的查看,李治确认各地秋收并无异常,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满意地合上简报,然后将其放在一旁,准备休息。

李孟姜合上手中的电子书,不禁感叹起李治这一个多月来的行程。

从九月开始,李治就踏上了探访之路。

他先是去探望了百岁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表达了对长者的敬重之情。

接着,他又走访了功臣,与他们亲切交谈,感谢他们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

进入十月,李治来到了陆浑狩猎。这不仅是一次放松身心的活动,也是他了解农事的好机会。

在狩猎过程中,他与当地的农民交流,询问他们的收成和生活状况,展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李孟姜心想,李治在这一个多月里,既关注民生细节、体恤功臣,又能借狩猎放松身心、了解农事,每件事都安排得如此妥帖。

他既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帝王的职责,也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带着贴近人心的温度,让朝堂与民间都能感受到朝廷治理的条理与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