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绩,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单名绩,又因功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故史称李绩,亦曾用名徐懋功,是隋末唐初赫赫有名的名将,更是唐王朝开国与初期稳定边疆的关键军事统帅,其生平跌宕起伏,在隋末乱世的烽烟中崭露头角,又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世绩生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出身于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一带)的一个富豪之家,家中广有良田奴仆,却非寻常只知敛财的富家子。他自幼便显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侠义,史载其“倜傥有大节”,少年时见天下渐乱,便常散家财接济邻里,结交四方义士,这为他后来投身乱世纷争埋下了伏笔。
隋末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徭役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业十二年(616年),年仅十九岁的徐世绩看准时机,投奔了在瓦岗寨聚众起义的翟让。彼时瓦岗军虽已聚众数万,但多为乌合之众,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徐世绩向翟让进言:“东郡是您与我的故乡,乡里乡亲多受侵扰,不宜在此劫掠;荥阳、梁郡地处运河要冲,商旅众多,粮草充足,若出兵攻取,可获充足补给。”翟让采纳其策,率军转战荥阳、梁郡一带,果然战果颇丰,瓦岗军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不久后,李密投奔瓦岗寨。李密出身名门,素有才略,徐世绩见其气度不凡,便与王伯当一同劝说翟让将首领之位让给李密。李密成为瓦岗军领袖后,封翟让为司徒,徐世绩为右武侯大将军,命其镇守黎阳。黎阳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与粮仓所在地,徐世绩到任后,加固城防,安抚百姓,将粮仓中的粮食分发给饥民,一时间归附者络绎不绝,瓦岗军的声势更盛。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派王世充率军讨伐瓦岗军,徐世绩随李密出征。在战斗中,徐世绩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多次击退王世充的进攻。次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隋炀帝后,率军北上,直指黎阳。徐世绩据城坚守,一面顽强抵抗,一面派人向李密求援。李密率军赶到后,与徐世绩内外夹击,大败宇文化及,保住了黎阳这一战略要地。经此一役,徐世绩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成为瓦岗军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将领。
然而,瓦岗军内部的矛盾却在此时逐渐激化。翟让的旧部对李密掌权心存不满,翟让本人也对权力有所觊觎,双方最终爆发冲突。李密设计诛杀了翟让,当时徐世绩也在现场,混乱中被乱兵砍伤,李密及时制止并派人医治,随后仍命其镇守黎阳,可见对其信任与倚重。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密与王世充在洛阳附近展开决战,瓦岗军大败,李密走投无路,只得率残部投降唐朝。此时徐世绩仍镇守着黎阳及所辖的大片土地,手中握有重兵与粮草。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自立为王,还是投靠其他势力?徐世绩思虑再三,认为李密已降唐,自己若将土地人口直接献给唐朝,便是借李密之功为自己邀赏,于心不安。于是他派人将黎阳的土地户籍、军队粮草等详细账目送往李密处,让李密亲自献给唐朝。唐高祖李渊得知此事后,对徐世绩的忠诚与品行大为赞赏,感慨道:“徐世绩感德推功,实乃纯臣也!”当即下诏封徐世绩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赐爵莱国公,并赐姓李氏,从此徐世绩便以李绩之名载入史册。
此后,李绩便正式成为唐朝的将领,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率军攻打黎阳,李绩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窦建德。窦建德素闻李绩之名,对其颇为优待,任命他为左骁卫大将军,还将其父亲李盖留在身边作为人质。但李绩心系唐朝,暗中谋划回归。他先是劝说窦建德进攻孟海公,意图借此分散窦建德的兵力,而后又准备趁机劫持窦建德归附唐朝,可惜计划泄露,只得与心腹郭孝恪一同逃往长安。李渊并未因他投降窦建德而责难他,反而更加信任,仍命其跟随李世民征战。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讨伐王世充,李绩随军出征。在攻打洛阳的战役中,李绩多次击败王世充的军队,还截断了王世充的粮道,为最终攻克洛阳立下大功。同年,窦建德率军救援王世充,李绩又参与了虎牢关之战,助李世民一举击败窦建德与王世充的联军,彻底平定了中原地区。战后,李绩因功被封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食邑增加至一千五百户。
武德五年(622年),李绩又奉命讨伐刘黑闼。刘黑闼是窦建德的旧部,起兵反唐后势如破竹,唐军多次征讨均未能取胜。李绩与李世民率军前往,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先击溃刘黑闼的外围势力,再对其主力发起猛攻,最终大败刘黑闼,平定了河北地区。此后,李绩又先后率军击败了徐圆朗、辅公祏等割据势力,为唐王朝统一全国扫清了障碍。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李绩被任命为并州都督。并州地处北方边境,是抵御突厥入侵的前沿阵地。李绩在并州任职长达十六年,他积极整顿军备,安抚边民,推行屯田政策,使得并州兵力强盛、粮草充足,突厥人不敢轻易南下侵扰。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隋炀帝当年劳民伤财修筑长城,以抵御突厥,却收效甚微。如今李绩镇守并州,突厥望风而逃,他的作用比长城还要大啊!”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决定对突厥发起大规模进攻,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李绩为副总管,兵分几路讨伐突厥。李绩率军从云中出发,与突厥军队在白道展开激战,大败突厥军。随后,李靖率精兵夜袭突厥牙帐,李绩则率军在碛口设伏,截断了突厥的退路。突厥可汗颉利兵败后,想从碛口逃往漠北,被李绩率军拦住,颉利无奈之下只得投降。经此一役,东突厥汗国灭亡,唐朝的北方边境得以安定。李绩因功被封为英国公,食邑三千户。
贞观十五年(641年),薛延陀部首领夷男派遣其子大度设率军十万进攻突厥李思摩部,唐太宗命李绩率军前往救援。李绩率唐军抵达朔州后,大度设正率军追击李思摩部,李绩亲率精锐骑兵六千突袭薛延陀军,大度设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而逃。李绩率军追击至青山,斩杀薛延陀军三千余人,俘虏五万余人,缴获牛羊马匹无数,彻底击败了薛延陀军,再次稳固了唐朝的北方边疆。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在凌烟阁绘制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李绩名列其中,足见其在唐王朝中的地位。同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任命李绩为太子詹事,辅佐太子。唐太宗曾对李绩说:“朕想将太子托付给你,你以往不负李密,如今也定然不会负朕。”李绩感动得泪流满面,叩首致谢。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重,临终前对太子李治说:“李绩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没有恩德,恐怕难以驾驭。朕将他贬为叠州都督,待朕死后,你再将他召回,任命为宰相,他定会对你感恩戴德,尽心辅佐。”于是唐太宗下诏将李绩贬为叠州都督。李绩接到诏令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起身赴任。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遵照唐太宗的遗命,将李绩召回长安,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封司空。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想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朝中大臣多持反对意见,唯独李绩态度暧昧。唐高宗私下询问李绩的意见,李绩回答道:“此乃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正是这句话坚定了唐高宗废后立武的决心。武则天成为皇后后,对李绩颇为感激与信任,李绩在朝中的地位也更加稳固。
显庆二年(657年),李绩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高句丽。高句丽是当时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强国,长期与唐朝为敌。李绩率军渡过辽水,攻克高句丽的重镇新城,而后乘胜进军,连破高句丽十六城,歼敌数万。次年,李绩又与薛仁贵等将领配合,在金山大败高句丽军,斩杀高句丽军五万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龙朔元年(661年),李绩再次率军讨伐高句丽,因当时天气严寒,粮草不济,被迫撤军。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内部发生内乱,唐高宗趁机再次任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出征。李绩吸取上次的教训,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先率军攻克高句丽的西部重镇新城,而后兵分几路,对高句丽的都城平壤形成合围之势。高句丽军顽强抵抗,唐军多次攻城均未能成功。李绩耐心等待时机,一面加紧攻城,一面派人招降高句丽的将领。
总章元年(668年),平壤城内粮草断绝,人心涣散,高句丽王高藏被迫投降。至此,历时多年的高句丽之战终于以唐朝的胜利告终,唐朝在高句丽故地设置了安东都护府,管辖其地。此时李绩已年过七十,历经大小战役无数,终于帮助唐朝平定了高句丽这一劲敌,为唐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最后的重大贡献。
总章二年(669年),李绩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唐高宗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下令辍朝七日,追赠李绩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并将其陪葬昭陵,与唐太宗相伴。
李绩一生历经隋末乱世与唐初的稳定发展,从瓦岗军的少年将领到李唐王朝的开国功臣,再到辅佐唐高宗的重臣,他始终以忠诚与才智赢得了历代统治者的信任与重用。他不仅军事才能卓越,一生战功赫赫,为唐王朝的统一与边疆稳定立下了不朽功勋,而且品行端正,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深受时人与后人的敬仰。在唐初的众多名将中,李绩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事迹与精神也一直为后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