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斐,字文渊,生于东晋安帝义熙年间(约405年),卒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约460年),享年约55岁。他是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出自着名的东海徐氏家族。这个家族自汉末以来便是江东着名的文化士族,世代以儒学传家,并在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中保持了相当的影响力。
徐斐的祖父徐宁是东晋时期的着名将领和名士,曾任江州刺史,父亲徐羡之则是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宋武帝刘裕时代官至司空、录尚书事,权倾朝野。然而,显赫的家世既为徐斐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也使他过早地卷入了政治旋涡。
徐斐的少年时代是在东晋末年的战乱中度过的。他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熟读经史,同时亦通晓兵法武艺,体现了当时高门士族“文武兼修”的特点。约在二十岁时,凭借父亲的权势,他初入仕途,被授予秘书郎这一清要官职。这一职位通常由高门子弟起家担任,负责掌管宫廷藏书,使得徐斐有机会博览群书,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学术修养。
宋少帝景平年间(423-424),徐羡之等顾命大臣废杀少帝,另立宋文帝,徐斐因其父的关系被卷入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他可能参与了一些辅助工作,但并未处于核心位置。元嘉三年(426),宋文帝刘义隆亲政后,迅速清算徐羡之集团。徐羡之被迫自尽,徐氏家族遭遇重大打击。徐斐作为罪臣之子,一度被免官禁锢,度过了数年艰难的时光。
这段经历对徐斐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深刻认识到政治的无情和风险,从而形成了谨慎低调的处世风格。约在元嘉中期(430年代后期),由于宋文帝缓和政策以及徐氏旧部的暗中维护,徐斐得以重新出仕,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这是一个闲散职位,但标志着他政治生命的复苏。
此后近二十年,徐斐历任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等职,主要活动于东宫和文化领域。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谨慎的作风,逐渐赢得了宋文帝和太子刘劭的信任。在太子东宫,他负责教导太子经史,参与编纂各类典籍,并与当时着名的文人如颜延之、何承天等有所交往。虽然他在政治上不再追求显赫权势,但在文化领域却颇有建树,曾参与编纂《元嘉四部书目》,对当时的文献整理做出了贡献。
徐斐的婚姻延续了高门士族联姻的传统,他娶了另一着名士族琅琊王氏的女子为妻。他们的儿子徐孝嗣出生于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后来成为南齐的重要政治家。徐斐对儿子的教育极为重视,亲自教导其经史典籍和为人处世之道,为徐孝嗣未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明年间(457-464),徐斐官至五兵尚书,负责军事行政事务,但此时他已年过半百,且经历了家族和政治的起伏,对权势更为淡泊。他最终在这一职位上因病去世,获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的荣誉衔。
徐斐的一生体现了南朝高门士族在政治漩涡中的生存智慧。他既继承了家族的文化传统,又经历了政治风险的洗礼,最终以学术和谨慎立身。他成功实现了家族从权臣家族向文化官僚家族的转型,并为儿子徐孝嗣的崛起铺平了道路。他的生平是理解南朝士族政治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