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靖王朝在天佑的治理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都城长安的街道上,车马川流不息,商铺林立,各国使者、商人穿梭其中,尽显大国气象。然而,在这盛世表象之下,一场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西北边境的凉州,本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近年来却因干旱频发,民生凋敝。当地豪族暗中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百姓怨声载道。更有甚者,与西域一些心怀不轨的势力勾结,企图趁乱谋取私利。凉州刺史多次上奏朝廷,请求支援,却迟迟未得到有效回应。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也暗流涌动。以丞相李崇为首的文官集团,与掌管禁军的大将军王猛为首的武官集团,因政见不合,矛盾日益加深。李崇主张休养生息,减少军费开支,将更多资源投入民生建设;而王猛则认为边疆局势不稳,需加强军备,以防外敌入侵。双方在朝堂上争执不下,甚至各自拉拢官员,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
太子顾景自幼聪慧,深得天佑喜爱。此时的他已年满十六,常随天佑处理朝政,对朝堂上的纷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若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朝堂分裂,百姓受苦,新靖王朝的根基将被动摇。
一日散朝后,顾景随天佑回到御书房,忍不住进言:“父皇,凉州灾情严重,豪族为非作歹,朝堂之上又纷争不断,长此以往,恐生祸端。儿臣以为,应尽快采取措施。”
天佑看着儿子,欣慰地点点头:“景儿,你能看到这些,说明你有治国的眼光。凉州之事,朕已命户部调拨粮食前去赈灾,同时派御史前往调查豪族不法行为。至于朝堂纷争……”他神色凝重,“文武之争由来已久,若强行压制,反而会激起更大矛盾,需徐徐图之。”
顾景沉思片刻,道:“儿臣有一想法。如今正值秋猎时节,父皇何不借此机会,邀请文武百官一同前往,在狩猎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缓和矛盾?”
天佑眼前一亮:“此计甚好!就依你所言。”
秋猎那日,皇家猎场热闹非凡。天佑端坐高台,看着下方文武百官各展身手。李崇虽为文官,却也骑马射箭,展现出不凡的身手;王猛更是勇猛,接连射中数只猎物。顾景趁机在两人之间周旋,时而夸赞李崇的箭术,时而佩服王猛的勇猛,气氛渐渐融洽。
狩猎结束后,天佑设宴款待众人。酒过三巡,他站起身来,环视众人:“今日秋猎,朕看到诸位爱卿英姿飒爽,心中甚是欣慰。无论文官武官,皆是我新靖栋梁,缺一不可。望诸位以国事为重,摒弃前嫌,共同守护这大好江山。”
李崇和王猛对视一眼,双双起身,跪地叩首:“臣等定不负陛下重托!”
然而,凉州的问题远比想象中棘手。派去的御史刚到凉州,便遭人暗杀,线索就此中断。天佑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决定派顾景亲自前往凉州,彻查此事。
顾景领命后,带着一队精锐侍卫,日夜兼程赶往凉州。他深知此行危险重重,但为了百姓安危,为了王朝稳定,他毫无惧色。
抵达凉州后,顾景没有惊动当地官员,而是乔装成商人,深入民间,走访百姓,收集证据。他发现,豪族头目竟是凉州刺史的堂弟,在刺史的庇护下,肆意妄为。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与西域的龟兹国余孽勾结,企图里应外合,占领凉州。
顾景掌握确凿证据后,立即采取行动。他先控制住凉州刺史,然后率领侍卫突袭豪族庄园,将一干人等一网打尽。同时,他还截获了龟兹国余孽与豪族往来的密信,得知他们计划在三日后发动袭击。
顾景当机立断,一方面派人快马加鞭向朝廷求援,另一方面组织凉州百姓和当地守军,加强城防。三日后,龟兹国余孽果然来袭,却遭到顾景的顽强抵抗。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朝廷援军赶到,内外夹击,使得将敌军彻底击溃。
凉州之乱平定的消息传回京城,举国欢腾。天佑对顾景的表现赞不绝口,当众宣布立顾景为太子,赐“监国”之权,让他参与更多朝政事务。
时光流转,又过了十载。天佑年迈体衰,将皇位禅让给顾景。顾景登基后,延续祖辈的治国理念,励精图治。他改革税制,减轻百姓负担;兴修水利,灌溉万亩良田;加强教育,培养出无数贤才。在他的治理下,新靖王朝的繁荣更胜往昔,百姓安居乐业,边疆安定祥和。
这一日,顾景带着年幼的皇子来到皇家宗祠,祭拜顾云芷、顾承宇、天佑等先帝。望着先祖的画像,顾景神情庄重:“先祖庇佑,新靖王朝方能绵延昌盛。儿臣定当恪守祖训,不负众望,让这盛世千秋万代,永不断绝!”
年幼的皇子似懂非懂,却也跟着父亲郑重行礼。阳光透过宗祠的窗棂洒下,照亮了历代先帝的功绩,也照亮了新靖王朝的未来。那属于顾氏家族的传奇,那历经数代传承的盛世华章,还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书写下去,永远熠熠生辉。
然而,繁荣背后亦有隐忧。随着贸易兴盛,沿海盐枭势力渐起,他们私贩海盐、哄抬物价,甚至勾结海盗劫掠商船。顾景深知,盐乃国之命脉,当即下旨成立“巡盐卫”,由得力将领统领,专门缉拿私盐。巡盐卫不负众望,数月间便捣毁多处盐枭老巢,缴获私盐上万担,沿海盐价迅速回落,百姓拍手称快。
此时,北方草原又生变故。新兴的羯族部落统一草原各部,野心勃勃,时常在边境挑衅。顾景并未急于出兵,而是采取“以夷制夷”之策,暗中扶持草原上与羯族有矛盾的部落,同时开放边境贸易,用中原的丝绸、茶叶换取草原的马匹、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