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皇城内。
“陛下!”蔡京等其余人离开之后,再次走入寝宫内,跪拜在赵佶面前,“陛下,臣有一言,不知道该不该讲!”
“爱卿老成持国。定是良言,说吧。”
“陛下,臣请陛下……迁都!”
“迁都?”赵佶费力支撑起身子,看着蔡京,“你……你……”
“陛下,京东西路,京西路,乃至大名府,距离开封都太近了!”
“呵……”赵佶泄了力气,跌倒床榻上,闭着眼睛,急急喘了两口浊气,才低声问道,“那……蔡爱卿,准备让朕迁都何处?”
“去京兆府,长安!”
赵佶睁开眼睛,眼中满是震惊与犹豫。
他缓缓说道:“长安?那虽曾是帝王之都,可如今……自大唐之后,已历经数朝变迁,是否还能担起国都之重?”
蔡京叩首在地,诚恳地说道:“陛下,长安地势险要,四塞为固,乃形胜之地。且关中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足以支撑朝廷运转。如今京畿附近局势危急,王庆卖地求安,致使党项陈兵京西,梁山北伐,若是得胜,携大胜之势回师南下,东京无险可守!若继续留在此处,一旦敌军来犯,后果不堪设想。迁都长安,可凭借其险要地势,暂避锋芒,徐图恢复。”
赵佶沉默良久,心中五味杂陈。
东京汴梁是他祖辈基业所在,承载着大宋的辉煌与荣耀,让他就此舍弃,实在难以割舍。
但蔡京所言也不无道理,如今大宋局势岌岌可危,东京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此事兹事体大,容朕再考虑考虑。”赵佶疲惫地摆了摆手。
蔡京心中明白,迁都一事关乎国运,皇帝不可能立刻做出决定。
他再次叩首道:“陛下,事不宜迟,还望陛下早做决断。如今朝廷内外交困,每耽搁一日,便多一分危险。”
赵佶微微点头,“为何,不能南迁?”
“陛下!摩尼教在南!”蔡京深吸了一口气,左右看看,见没有内侍在侧,才敢低声道,“折可大被困温州,已经难以伸展,南方之地,若说天险,除却长江无二,然……陛下,梁山水军,如何抵挡?”
“呵呵,朕……愧对祖宗啊!你且退下吧!”
待蔡京离开后,赵佶独自一人躺在床上,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大宋曾经的繁荣昌盛,想起了太祖太宗皇帝打下的江山,心中满是不甘。
可现实的残酷又让他不得不面对,若不做出正确的抉择,大宋很可能会在他手中走向覆灭。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关于迁都的消息不胫而走,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
“迁都?这可不是小事啊。东京乃我大宋根基,怎能轻易舍弃?”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是啊,且不说长安如今是否还适合作为国都,迁都之举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引起民心不稳,实在是风险太大。”
但也有一些大臣支持蔡京的提议。
“如今局势危急,东京周边危机四伏,迁都或许是唯一的出路。长安地势险要,有利于防守,能为朝廷争取更多时间来应对危机。”
朝堂上,支持与反对迁都的声音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而在民间,百姓们听闻迁都的传言,也人心惶惶。
一些商人担心迁都后商业受损,纷纷开始转移资产,普通百姓则害怕局势动荡,生活陷入混乱。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大宋朝廷仿佛置身于暴风雨中的航船,何去何从,全在赵佶一念之间。
而赵佶在身体恢复之后,第一时间请来了冲虚先生,左街道录徐知常。
徐知常身着道袍,头戴道冠,神色庄重地走进宫殿,向赵佶稽首行礼:“陛下万安,听闻陛下宣召,不知有何事要与贫道商议?”
赵佶看着徐知常,神情忧虑,缓缓说道:“冲虚先生,如今我大宋内忧外患,局势危急。蔡京奏请朕迁都长安,以避锋芒,朕如今犹豫不决,特请先生前来,望先生能以道家法术,为朕仙人指路。”
徐知常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道家讲究顺应天时,因地制宜。迁都一事,关乎国运民生,不可不慎。长安,自古为帝王之都,地势险要,山川形胜,具帝王之气。然东京汴梁,亦为我大宋数代经营之地,民殷物阜,根基深厚。只可惜……”
赵佶认真聆听,眼神中透露出期待,问道:“可惜什么?”
徐知常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着赵佶,说道:“陛下,开封汴梁,虽是大城,然,少了紫薇气,迁都与否,实乃两难之选。若迁都长安,可借其险要地势,暂保朝廷安稳,赢得时间整顿军备,收复失地,此为顺势而为。若不迁都,坚守东京,虽能维系祖宗基业,稳定民心,然如今京畿之地危机四伏,一旦敌军兵临城下,恐有城破之危。”
赵佶眉头紧皱,心中更加纠结。徐知常所言,皆是他心中所虑。
徐知常接着说道:“陛下,贫道以为,抉择之关键,在于陛下之心。若陛下心怀恢复之志,欲以迁都为契机,励精图治,重振大宋,那么迁都或许是可行之举。但陛下需做好万全准备,安抚民心,稳定朝堂,不可因迁都而乱了方寸。若陛下眷恋东京繁华,不忍舍弃祖宗基业,亦需加强东京防御,调集重兵,与敌决一死战。无论陛下如何抉择,皆要坚定信念,不可犹豫不决,致误大事。况且,陛下乃神霄玉清真王临凡,帝王气所在,俱在陛下一身!”
赵佶听后,陷入了沉思。
徐知常的话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局势的复杂性和抉择的艰难性。过了许久,赵佶缓缓说道:“先生之言,让朕茅塞顿开。容朕再思索几日,定会做出决断。”
徐知常再次稽首行礼:“陛下英明,望陛下早日做出抉择,以安天下。贫道告退。”
徐知常退下后,赵佶独自一人在宫殿中徘徊。
他深知,这个决定将决定大宋的命运。
迁都,意味着放弃东京的繁华与根基,开启一段未知的旅程;不迁都,则要面对敌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的巨大压力。他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证大宋的延续,又要尽可能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稳定。
“来人!”
“陛下!”
“给百官下旨,朕要西狩京兆府!百官随行!另外,让京兆府收拾好行宫营在!朕……要常驻一段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