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弃文从商,我要当财神 > 第1314章 这两个和尚也太没有边界感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14章 这两个和尚也太没有边界感了

第二天,洛阳城的空气似乎都变得肃穆庄重起来。

白马寺钟声悠扬,响彻全城,宣告着盛大的水陆法会正式开始。

这场法会规模空前,旨在于初春之际,为天下苍生祈福消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登科楼二楼雅间的窗户敞开着。

柳叶没有亲临现场,只是倚在窗边,端着一杯清茶,目光投向远处白马寺的方向。

那里已是人山人海,香火缭绕,诵经声汇成一股庄严低沉的洪流,即便隔着一段距离,也能感受到那股汇聚了无数虔诚念力的氛围。

各色僧袍汇成一片移动的海洋,从各地赶来的高僧大德云集于此,场面宏大得令人屏息。

柳叶的视线在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僧侣身影中缓缓扫过。

很快,他看到了一个身影。

昨日刚重逢的弘忍和尚!

他穿着干净的僧衣,神色平和而专注,正与几位同样年长的僧人低声交谈,显然是法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目光再移,柳叶的眼神微微一顿。

在弘忍不远处,另一位身着简朴袈裟,身形挺拔,眉宇间带着一股近乎执拗的刚毅之气的僧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张脸,柳叶有印象。

道宣!

当年在长安城外,那个立志孤身前往吐蕃传法,对玄奘西行流露出明显不屑的和尚。

几年过去,他眉宇间的锐气似乎沉淀了些许,但那股子“我道即正道”的自信,似乎更加内敛而稳固了。

看到道宣,柳叶的思绪很自然地飘向了那个未曾谋面,却声名远播的和尚...玄奘。

一个能孤身穿越万里黄沙,雪山绝域,前往佛国源头求取真经的人。

柳叶对佛法本身没什么兴趣,但对这种近乎偏执的意志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以及对西域地理人文的深刻认知,却有着一种商人式的评估兴趣。

玄奘这个名字,在柳叶心中,某种程度上已经等同于一份关于西域的“活地图”和“风土志”。

法会持续了整整一天,直到日头偏西,钟磬之声才渐渐停歇。

人流如潮水般退去,留下满城尚未散尽的香火气息和一种精神洗礼后的疲惫宁静。

傍晚时分,登科楼的小院迎来了两位访客。

“阿弥陀佛,柳施主,叨扰了。”

弘忍合十行礼,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道宣也随之行礼,动作利落,目光在柳叶脸上停留片刻,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

“两位大师请坐。”

柳叶请他们到院中小亭落座,命人奉上清茶。

他对这两位和尚的来访并不意外,法会结束,他们想必是履行昨日弘忍的诺言。

寒暄几句法会盛况后,话题便转向了佛法。

弘忍言语温和,谈的是佛法普度众生,引人向善的慈悲。

道宣则更侧重于戒律精严和佛法在化导人心,稳固社会秩序上的实际功用,语气中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笃定。

聊着聊着,弘忍话锋微转,看着柳叶诚恳地说道:“柳施主,贫僧与道宣师兄虽非同一宗门,但观施主言行气度,皆觉施主慧根深厚,颇具佛性。”

“纵使红尘俗务繁忙,若能于佛前结个善缘,做一在家居士,常听佛法,必能涤荡心尘,增益福慧。”

“不知施主意下如何?”

道宣也微微颔首,补充道:“不错,柳居士富甲天下,名动朝野,若能率先垂范,亲近三宝,不仅自身功德无量,更能引领一方风气,善莫大焉。”

柳叶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语气平淡得像在谈论天气。

“多谢两位大师美意,只是柳某一介俗人,心思全在商贾经营,家国琐事之上。”

“佛性二字,实在担当不起,至于居士之名,更无此念。”

“求神拜佛,不如求己务实,我信因果,信行善积德,但更信自己手里的筹算和脚下的路。”

他的拒绝直接而干脆,没有半点拖泥带水,更没有故作姿态的推诿。

信佛?

搞笑呢吧?

这两个和尚也太没有边界感了...

弘忍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惋惜,但很快又恢复了平和,念了声佛号。

“施主心志坚定,贫僧佩服,缘法一事,强求不得,能与施主论道,亦是善缘。”

道宣的眉头则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柳叶的务实论调,显然与他心中佛法至高无上的地位有所冲突。

但柳叶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他也不好强辩,只是那股子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傲气又隐隐浮现。

柳叶放下茶杯,话锋一转,主动提起了他感兴趣的话题。

“方才听两位大师论道,倒是让柳某想起一人。”

“两位大师久历四方,不知可曾听闻过玄奘法师近况?他离乡多年,想必已取得真经,踏上归途了吧?”

提到玄奘,弘忍的脸上立刻浮现出由衷的敬佩之色。

“玄奘法师!此乃真正的大德高僧!”

“贫僧虽无缘得见,但对其孤身远行,舍身求法之举,唯有五体投地之敬。”

“天竺路途遥远,艰险重重,非大毅力、大智慧、大愿力者不能成行。”

“据贫僧所知,法师确已取得真经,且在天竺声名鹊起,深得诸国礼敬。”

“若天佑善人,算算时日,或许已在归国途中了,若能平安归来,必将是我佛门盛事,亦是中土之福!”

弘忍的语气充满了赞叹与期待。

然而,道宣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他嘴角微微向下撇了一下,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甚至带着点轻蔑的神色。

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强烈的对比感。

“玄奘?弘忍师兄未免过誉了,求法之心或有可取,然其行径,实为舍本逐末,不务正业!”

柳叶和弘忍的目光都投向了他。

道宣似乎很满意成为焦点,继续说道:“佛法西来,早已在东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中土高僧大德辈出,经义阐释精深微妙,何须再远涉流沙,去那天竺寻那源头之水?”

“路途九死一生,所耗光阴十数载,意义何在?若将这份精力用于在中土弘扬正法,匡正人心,化导君王,其功德岂不更胜百倍!”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优越感。

“贫僧奉师命,往吐蕃传法。”

“彼地虽称苦寒蛮荒,然其王臣上下,待贫僧如师如友,尊崇备至。”

“所传律法戒仪,彼等皆能虚心接受,身体力行,短短数年间,吐蕃佛法气象已非昔日可比。”

“此乃脚踏实地,利益众生之实证!岂是那千里迢迢,只为搬回几卷经文者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