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大唐凌烟志 > 第325章 双剑南指定烟尘,江淮岭南伏波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5章 双剑南指定烟尘,江淮岭南伏波宁

秋雨刚歇,长安宫城的青砖地面积着浅浅的水洼,映出两仪殿内晃动的烛火。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站在巨大的《山河舆地图》前,指尖划过江淮岭南一带,那里密密麻麻标注着“盗”、“匪”、“未附”的字样,像一块块瘀斑盘踞在大唐版图的南方。

“窦建德、王世充虽平,江南烟瘴之地却仍未真正呼吸到大唐的气息。”李渊转身时,玄色常服下摆带起一阵风,灯影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跳动,“杜伏威名义归附,江淮根基仍在他旧部手中;冯盎在岭南观望,俚僚溪洞各自为政,我们的漕运时通时断,关中的米仓供应是个问题。”

房玄龄拢着袖子站在地图侧下方,温声道:“殿下所虑极是。南方地情复杂,非中原铁骑所能驰骋。欲定南方,先安淮南;欲安淮南,必通岭南。当遣沉毅威惠之将,示以王化,辅以兵威。”他上前一步,手指点在地图上的舒州,“譬如用药,淮南当用温补之剂。”

杜如晦咳嗽几声,接口时声音却显沉毅:“岭南则需以夷制夷。瘴疠之地,我军不耐久战,须有熟知地理人情者,以盐帛开道,以弩箭殿后。”

灯花哔剥一声炸响。李渊忽然笑起来,从案上拿起两枚鱼符:“那就让张镇周回淮南老家,陈智略去岭南会会旧相识。”见二人面露思索,他掂着鱼符解释道,“张镇周是舒州豪族出身,秦王府旧人,让他回乡施恩,比十万大军更能收拢人心;陈智略原是隋将,在岭南打过仗,部下多俚僚兵,让他带着岭南兵回岭南,正是以土治土。”

张镇周原为隋室旧将,天下大乱时依附于江南豪雄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义军集团,并在该集团于武德三年(620年)归顺唐高祖李渊后,随之成为唐臣,因其地缘经验与将略,迅速获得任用。陈智略曾为隋将,后效力于军阀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并在李密与宇文化及惨烈的黎阳之战中崭露头角;武德元年(618年),李密与王世充决战于邙山失利后,陈智略随李密一同归降王世充,入驻东都洛阳。至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大军平定洛阳,歼灭王世充郑政权,陈智略于此役中与众多王世充麾下将领一同被唐军俘获,但旋即因局势需要与李世民广纳降将以安定山东的方略,与其他降将一样被收编入唐军序列。

次日,当张镇周和陈智略踏着湿滑的青砖进殿时,秋雨又淅淅沥沥下了起来。李渊将鱼符重重拍进他们掌心:“二公南行,非为多戮,乃为多生。记住,刀兵为药石,抚慰为粮秣。”

殿外雨声渐密,檐水汇成细流,冲刷着殿前石兽的鳞甲。

张镇周的马车驶入舒州地界时,正值稻熟时节。战后稀疏的田亩间,农人直起腰警惕地望着官道。州衙属官早已备下迎风宴,豪强们抬着系红绸的礼箱在驿馆外排成长队,喜迎新官上任,尤其是战后的总管,谁不想先打点好关系?

谁知这位淮南道行军总管第一道命令,竟是打开朝廷赏赐的库房。

“取三牲五醴,遍请父老!”张镇周脱去官袍,换上一身葛布衣裳,踩着麻鞋就进了城南酒肆。乡绅们战战兢兢赴宴,却见这位总管大人正挽着袖子给老里正斟酒。

“阿叔还记得否?武德元年饥荒,我偷过你家檐下挂的腊肉!”张镇周醉醺醺搂着乡绅的肩膀,满座轰然大笑。他举着酒碗摇摇晃晃站上胡凳:“今日镇周归来,非为刮地皮,是要与乡亲同饮故乡水,大唐朝廷赏赐的这些金帛,留在库房里发霉么?不如大家都沾沾喜气!”

连续十日的流水席吃下来,舒州城的紧张气氛竟真真消散在酒香里。有老吏私下嘀咕:“这哪像总管大人?分明是回乡探亲的张大郎!”

张镇周闻言大笑,索性叫人把公文搬到酒肆批阅。醉眼朦胧间签发的第一道政令,竟是“兵甲入库,归田者赏”,除了关键隘口留驻精兵,其余士卒领了赏钱各自还乡种田。

第二日他带着醉意策马出城,指着战后淤塞的芍陂水道:“修!舒州粮仓空了一半,不是缺地,是缺活水!”

府丞慌忙劝阻:“总管,秋收在即,民夫难征啊…”

张镇周却跳下马背,靴子陷进泥泞的田埂:“谁说要征夫?明日挂榜:凡参与修堰者,每日管两顿干饭,另计工钱,这份工钱,我向朝廷申请!”

当“张公堰”的夯土打下第一桩时,运河沿线的水匪正惊疑不定地观察着这位新总管。张镇周却不派大军清剿,只让归田的老兵捎话:“告诉那些躲芦苇荡的好汉,现在来修堰管饭,过些日子漕船通了,正好当纤夫挣饭吃,若非要等弩箭上门,我这新堰还缺几个祭河的桩子。”

水匪们摸着饿瘪的肚子,竟真有三成扔了刀枪来吃官粮。

与此同时,陈智略的岭南兵正深一脚浅一脚踩在苍梧古道的红泥里。瘴气像湿热的纱幔缠绕着丛林,北方来的士卒走着走着就口吐白沫倒下,而被编入军中的俚僚兵却如鱼得水地攀上山岩探路。

“总管,前头三里溪洞寨子不肯接帛书!”探马喘着气回报时,陈智略正用匕首削着酸涩的野果。

他麾下的俚僚校尉啐了口唾沫:“那是盘峒主的地盘,老汉人骗过他盐巴,见红帐(官旗)就放毒箭!”

陈智略扔了野果,笑骂:“老子在岭南打仗时,他们的盘峒主还在猎山猪哩!”他招手叫来军中最机灵的俚僚兵:“阿岩,带你本家兄弟扛两筐盐、十把铁锄头上去,就说前朝那个陈瘸子又回来了,问他要做吃盐的朋友,还是吃箭的仇家?”

次日黎明,溪洞使者果然带着酸柑酒来请和。陈智略当众痛饮竹筒酒,却暗中吩咐军医备好解毒药。待册封文书用朱砂写好,他忽然拔刀斩断案角:“回去告诉盘峒主,我留三百兵在隘口不是防他,是防别的寨子来抢他新得的盐道,他若明白,明日就来共饮槟榔酒。”

对待盘踞高州的冯盎,策略又不同。陈智略挑选一队最彪悍的俚僚骑兵,让他们披着犀牛皮甲直奔冯氏营寨,送的却不是战书,而是用锦盒装着的《史记·南越列传》抄本。“冯公乃汉裔,岂愿永为蛮夷之长乎?”陈智略的亲笔信压在书卷上,墨迹遒劲,“不如遣子入侍,永镇南疆,长安米酒管够,比岭南瘴水养人。”

冯盎的回信尚未到来,苍梧原野上已竖起数百面旌旗。陈智略故意选在雾散的清晨演武,弩机绞弦声惊飞林鸟,俚僚兵赤膊演练刀舞时,北方精锐的玄甲军阵列如山推进。各地豪帅被“请”来观礼,有人冷汗涔涔地看着弩箭射穿三百步外的藤牌,那藤牌材质,与他们寨墙所用一般无二。

数月后的两仪殿,秋阳透过槛窗照进太极殿。舆图上南方那些刺目的“未附”标记已被逐一取下,取而代之的是朱笔勾勒的漕路线路与粮仓符号。

房玄龄将南方奏报轻轻放在鎏金案上:“张镇周以乡情化怨气,陈智略以旧威服蛮心。陛下知人善任,南方定矣。”

李渊捻着淮南呈来的新稻穗,忽然对杜如晦笑道:“克明可知?我让镇周抚淮南,是为他日若辅公祏反叛,我军能有安稳后方;派智略探岭南,实为冯盎归附铺路,你看,冯家使者已在路上。”

杜如晦剧烈咳嗽起来,眼角却漾出笑纹:“原来殿下早在下一盘大棋…”

话音未落,窗外云破天青,一道澄澈阳光忽然泼进殿内,正照亮地图上“淮南”、“岭南”的字样。湿润的秋风穿堂而过,卷起满案文书,墨香与干稻穗的清香混在一处,恍惚已是太平年月的气息。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