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大唐凌烟志 > 第334章 弋阳少年擎义帜,光州总管纳唐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4章 弋阳少年擎义帜,光州总管纳唐旌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廿二日的长安,秋意已浓。太极殿飞檐下的铜铃,在带着凉意的风中叮咚作响,声音清越,传得很远。就在几天前,歙州汪华归顺的喜悦尚未散去,那五州之地带来的安稳感,如同在帝国东南方向打下的一根稳固桩基,让朝廷上下稍稍松了一口气。然而,李渊深知,这偌大的天下,如同一盘未终的棋局,一子的落下,固然可喜,但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

巳时三刻,正是朝会商议军政要务最酣之际,议题依旧围绕着如何彻底剿灭徐圆朗、应对河北刘黑闼的顽抗。殿内的空气因连日议事而显得有些混浊,香烟缭绕中,大臣们的面容带着疲惫与凝重。

突然,殿外由远及近传来一阵异常急促的马蹄声,踏在承天门外的御街上,清脆而惊心,打破了皇城的肃静。紧接着,是宫门守卫接力似的传报声,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近:

“东南六百里加急——!”

“光州军报——!”

殿内的议论声戛然而止。李渊的心头下意识地一紧:六百里加急?莫非是徐圆朗又有异动?或是萧铣趁机北犯?群臣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殿门,空气中弥漫开一种紧张的期待。

一名风尘仆仆、甲胄上沾满泥点的信使,几乎是踉跄着被内侍扶进大殿。他扑倒在地,双手高高举起一封插着羽毛的紧急文书,声音因激动和缺氧而嘶哑:

“陛下!喜报!光州刺史卢祖尚,遣使奉表,愿举全州军民归顺大唐!”

一瞬间,太极殿内静得能听到烛花爆开的噼啪声。随即,“嗡”的一声,如同巨石投入深潭,惊叹和议论之声骤然炸开。

李渊猛地从御座上站起,因为动作太快,眼前的冕旒剧烈晃动起来。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光州?卢祖尚?可是那个……年未弱冠便据守光州的卢祖尚?”

侍立在侧的房玄龄立刻跨步出列,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朗声奏道:“陛下,正是!光州(今河南潢川)地处淮水上游,北接中原腹地,南控江汉门户,乃连接东南与中原的咽喉锁钥之地!卢祖尚虽年少,然在乱世中能保境安民,使光州独善其身,足见其能!今其来归,实乃天佑大唐,陛下圣德所至!”

兵部尚书也紧接着出列,语气中充满了军事家的敏锐:“陛下,房相所言极是!光州归顺,意义重大!其地东临徐圆朗叛军巢穴,我军得此据点,犹如在叛军肋部插入一柄尖刀,东进之路豁然开朗!自此,我军可从光州直下寿春,彻底切断徐圆朗与江淮乃至萧铣势力的潜在联系,使其成为瓮中之鳖!”

喜悦如同暖流,迅速席卷了整个朝堂。连续两次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天命所归的象征,对于提振因连年征战而略显疲态的帝国信心,有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在一片庆贺声中,一个沉稳而略带疑虑的声音响起,出自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

“陛下,老臣以为,虽可喜可贺,然亦需谨慎。卢祖尚年方十九,不过一少年郎。虽有名声,毕竟阅历尚浅,根基未固。光州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授以总管重任,统摄一方军政,是否……是否略显仓促?万一……”

这话像一颗小小的石子,在欢快的溪流中激起了一丝涟漪。一些保守的官员也微微点头,表示确有同感。重用少年人,在讲究资历与经验的官场,总是一件需要掂量的事情。

不等李渊开口,站在武官班首的秦王李世民已然转身,他目光炯炯,声音清朗有力,瞬间压过了所有的窃窃私语:

“老大人此言差矣!岂不闻‘英雄出少年’?汉之霍去病,十八岁率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封狼居胥,成就不朽功业;三国之周瑜,年少统兵,赤壁一把火,奠定三分天下。卢祖尚能在隋末板荡之中,于群雄环伺之下,独守光州一隅,使百姓安居,城池完固,此非大才,何以能为之?”

他转向御座,躬身行礼,语气斩钉截铁:“父皇!儿臣以为,卢祖尚主动来归,正显其审时度势之明!朝廷正当示以旷荡之恩,授以方面之任,如此,方可令天下未归之豪杰看清:我大唐量才用人,唯才是举,不论年齿!此乃彰显朝廷气度、收取四海人心之上策!”

李世民的这番话,如同洪钟大吕,在殿内回荡。他本身也是年轻统帅,深知勇气与魄力的价值,更懂得在开创时期,打破常规的重要性。李渊看着英气勃发的儿子,又扫视了一眼群臣,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他心中的天平,早已倾斜。

“秦王所言,深合朕意。”李渊的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卢祖尚以少年之身,保境安民,已显其能;今又顺天应人,举地来归,更见其忠。朕岂能因年少而疑之?拟旨:授卢祖尚为光州总管,封弋阳郡公,食邑二千户。其麾下将佐官吏,一仍其旧,望其同心协力,为国守土!”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光州城。

淮河水汽氤氲,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城池。相较于长安的朝堂博弈,这里的氛围更为务实且紧张。刺史府内,年仅十九岁的卢祖尚并未穿着华丽的官服,而是一身利落的戎装。他站在城垣之上,目光扫过城外蜿蜒的淮水和平整的田野,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他的人生,被乱世急剧地催熟。隋炀帝遇弑,天下分崩离析,家族和地方父老将守护家园的重担压在他这个少年肩上。他不得不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曾被迫向势大的王世充表示臣服,但内心深处,始终向往着真正的秩序与安定。他冷眼观察着天下大势,李唐王朝崛起于关中,一路东进,政令清明,将士用命,尤其是秦王李世民,英武之名传于四海,让他看到了结束乱世的希望。汪华归顺的消息传来,更让他坚定了决心:是时候为光州,也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一个正确的归宿了。

“主公,朝廷的使者仪仗已到三十里外。”部下的通报打断了他的沉思。

卢祖尚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传令下去,打开城门,军民肃整,随我出城,恭迎天使!”

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年轻守将,而是即将融入一个崭新帝国版图的地方重臣。他整了整腰间的佩剑,抚平戎装上的褶皱,步伐稳健地走下城楼。

光州城下,旌旗招展。唐使手持黄绢诏书,立于临时搭建的香案之前。卢祖尚率领州中文武官员,整齐跪拜在地。诏书的内容与长安朝议的决议一致,那“光州总管”、“弋阳郡公”的封赏,既是对他过去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未来效忠的期许。

“臣卢祖尚,蒙陛下天恩,不以臣年少力薄,授以重任,封以显爵!臣……敢不竭尽股肱之力,守此土,安此民,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于万一!”他清越的声音回荡在城门口,带着少年人特有的锐气,也透着一份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决绝。当他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诏书和印信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落在了肩上。

消息再次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长安。这一次,李渊不再仅仅是喜悦,更有一种大局将定的从容。他下令在武德殿举行更为盛大的庆典,庆贺这接连而来的“双喜临门”。殿中钟鼓齐鸣,雅乐高奏。当卢祖尚的使者代表主公恭敬地接过象征权力和荣誉的印信时,满朝文武的道贺声如山呼海啸。

庆典之后,杜如晦与房玄龄并肩走出大殿,望着秋日高远的天空,杜如晦低声感叹:“玄龄兄,光州一归,徐圆朗在东南便彻底成了孤家寡人。我军自光州东出,可直趋其腹地,他与江淮的联系被彻底切断,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房玄龄点头称是:“不仅如此。光州与先前归顺的歙州,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如同为我大唐经略江南架起了两道稳固的桥梁。日后平定萧铣,此二州必为前哨与粮仓。陛下与秦王殿下的战略布局,已然成型。”

他们的判断很快得到了印证。当光州归顺、卢祖尚被授以总管之职的消息传到兖州,徐圆朗大惊失色。他原本还指望能依靠淮南地区的粮草和潜在支援苟延残喘,如今后路被断,军心顿时溃散,部下逃亡者日众。这致命的一击,比任何军事进攻来得都更加彻底。

夜色中的两仪殿,烛火通明。李渊与李世民再次站在那幅巨大的地图前。

“东南之势,大抵定矣。”李渊的手指从歙州滑到光州,画了一条清晰的线,“汪华、卢祖尚,一南一北,皆为识时务之俊杰。他们不仅献上了土地和人口,更献上了人心所向。世民,接下来,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对付河北了。刘黑闼……是时候做个了断了。”

李世民的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拱手道:“父皇英明。河北将士早已摩拳擦掌,只待一声令下。儿臣必当一劳永逸,平定北方!”

而此刻的光州城头,已是唐军旗帜飘扬。夕阳的余晖将城墙染成一片金红。年轻的弋阳郡公、光州总管卢祖尚,手按剑柄,巡视着防务。落日的金光勾勒出他年轻却坚毅的侧脸。他深知,自己的选择,不仅让光州百姓免于战火,更在不知不觉间,推动了天下统一的巨轮加速向前。乱世即将结束,一个崭新的、强大的帝国,正冉冉升起。他,以及他所守护的这座城池,已然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