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网游动漫 > 大唐凌烟志 > 第336章 济北道吴汲破贼寇,灵州杨师道斩胡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6章 济北道吴汲破贼寇,灵州杨师道斩胡骑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长安的秋意,是一天深似一天了。清晨,太极殿前的汉白玉台阶上,已凝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在初升的旭日下,泛着清冷的光。槐树的叶子黄得透了,风一过,便簌簌地落,铺满宫道,内侍们执着长扫帚,沙沙的声响,规律而单调,更衬出这皇城深处的肃穆与寂静。

辰时刚过,文武百官鱼贯而入太极殿,依班次肃立。今日的朝会,议题依旧繁重。新政推行已有时日,各地反馈的文书雪片般飞来,有称颂的,亦有陈述困难的,更有暗藏抵牾的。帝国的肌体,在经历漫长的战乱和割据后,正试图艰难地愈合、重生。御座上的李渊,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仔细听着臣工的奏报,手指偶尔在扶手上轻轻敲击,思虑着如何平衡各方,将这艘初创的巨舰稳稳驶向前方。

就在户部侍郎详细禀报某地赋税调整细则时,一阵极其突兀、由远及近的雷鸣般的声响,打破了皇城的宁静!那不是一匹马,而是至少两匹,正以不惜马力的极限速度,沿着承天门大街,向着宫城方向狂飙!

殿内训练有素的百官,也禁不住微微骚动起来。如此急促的马蹄声,非比寻常。是烽火?是叛乱?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李渊也停止了敲击的手指,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地投向殿外。

转眼间,马蹄声在殿前戛然而止,随即是侍卫高声的、带着喘息和兴奋的传报,一声接一声,如同接力,迅速由外及内:

“六百里加急——济州军报!”

“六百里加急——灵州军报!”

两名背上插着象征最高紧急程度的赤色羽毛的信使,几乎是同时冲进大殿,汗流浃背,甲胄蒙尘,扑倒在御阶之前,手中高举的军报文书,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左边一人率先开口,声音嘶哑却洪亮:“报!陛下!济州大捷!徐圆朗亲率两万叛军犯境,已被我济州守军击退,斩首数千,溃敌百里!”

几乎不容喘息,右边一人紧接着高声奏报,带着边塞特有的风沙气息:“报!陛下!灵州大捷!总管杨师道将军率军大破突厥处罗可汗五万铁骑,斩首三千,俘获战马辎重无算!”

死寂。

绝对的死寂笼罩了太极殿。

随即,如同滚开的沸水,巨大的欢呼声、惊叹声、议论声轰然炸响,震得殿宇梁柱似乎都在共鸣。一日之内,东南北两线,同时传来如此酣畅淋漓的大捷!这已不仅仅是军事胜利,这简直是上天赐下的祥瑞!

李渊猛地从御座上站起,因为动作过于剧烈,眼前的十二旒白玉珠串剧烈晃动,碰撞出清脆的声响。他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惊喜和振奋交织的潮红,连日来的忧虑在这一刻得到了最酣畅的释放。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声音洪亮,响彻殿宇,“一日双捷,东南逆贼授首,北疆胡虏败退!此非人力,实乃上天佑我大唐,祖宗庇佑!朕心甚慰!甚慰啊!”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硝烟尚未散尽的济州城(今山东茌平)。

城墙之上,残破的唐军旗帜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墙体上布满了刀砍斧凿、箭矢深入的痕迹,暗红色的血迹在夯土墙上凝结成斑驳的图案,无声地诉说着过去七天七夜那场惨烈攻防战的每一个细节。

一位身着文官袍服、年过四旬的中年人,正在守城将领的陪同下,缓步巡视。他面容清癯,带着浓重的书卷气,眼窝深陷,布满血丝,显示出极度的疲惫,但腰杆却挺得笔直。他便是此刻济州城内万众瞩目的英雄,治中吴汲。

“吴使君,若非您当机立断,调度有方,我等恐怕早已城破人亡,济州百姓亦遭涂炭了。”身旁那位满脸虬髯、身披创伤的守城将领,语气中充满了由衷的敬佩,甚至带着一丝后怕。

数日前,当徐圆朗亲率两万精锐叛军突然兵临城下时,济州城几乎陷入了绝境。刺史恰因巡视下属各县而不在城中,群龙无首,守军仅三千余人,且多为府兵,面对数倍于己、气势正盛的叛军,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是这位平日里只在府衙处理文书卷宗、看似文弱的治中吴汲,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他以惊人的冷静和魄力,迅速稳定军心,组织民夫,分配防务,将一座摇摇欲坠的城池,硬生生锻造成了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

叛军昼夜不停地猛攻,云梯、冲车、箭雨轮番上阵。吴汲虽不谙武艺,却深通谋略。他亲自登上城楼,观察敌军动向,哪里攻势猛,便调集预备队支援;哪里出现缺口,便立即组织人手填补。他甚至指挥城中工匠,连夜赶制出大量的滚木礌石、铁汁金汤,给攻城的叛军造成了惨重伤亡。七天七夜,他几乎未曾合眼,始终与守城将士同在。

然而,叛军人数占优,久守必失。在第七天的傍晚,吴汲望着城外连绵的叛军营寨和己方将士疲惫不堪的面容,知道必须行险一搏了。他想起古书上的记载,一个大胆的计策在心中成形。

当夜,月黑风高。吴汲动员全城百姓,凑出了数百头耕牛。他在这些牛的角上绑缚利刃,牛尾上捆扎浸透油脂的芦苇。待到子夜时分,叛军营中灯火稀疏,大部分军士陷入沉睡之时,济州城门悄然打开。

随着吴汲一声令下,兵士们同时点燃牛尾上的芦苇,受惊的牛群如同数百团移动的火球,发出惊恐的咆哮,疯狂地冲向叛军大营!火牛所到之处,帐篷被点燃,栅栏被冲垮,叛军从睡梦中惊醒,只见火光冲天,无数“火兽”横冲直撞,顿时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济州守军趁势掩杀,呐喊声震天动地。徐圆朗猝不及防,以为唐朝援军赶到,吓得魂飞魄散,仓皇率残部溃退百里,一路不敢停歇。

此刻,站在城头的吴汲,望着城外狼藉的战场和远遁的烟尘,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更添凝重。他深知,徐圆朗虽败,但未伤根本,济州的威胁远未解除。而他这个被迫拿起武器的文人,未来的路又该如何走?

与此同时,在北疆灵州(今宁夏灵武)的旷野上,则是另一番景象。

秋日的塞外,天高云淡,长风呼啸。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草料烧焦的气息。战场尚未完全打扫完毕,阵亡战士的遗体被陆续抬走,无主的战马在远处悲鸣。身为主帅的灵州总管杨师道,并未身着华丽的甲胄,只是一身便于行动的寻常戎装,正在几名核心部将的簇拥下,巡视着这片刚刚经历血与火洗礼的土地。

“禀总管,初步清点完毕,此战共斩首突厥骑兵三千一百余级,俘获完好战马五千三百匹,其余辎重、弓刀、皮甲无数!”部将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以灵州守军为主力,取得如此战果,堪称一场大胜。

然而,杨师道的脸上却看不到多少喜悦,反而笼罩着一层深沉的忧色。他望着北方苍茫的地平线,沉声道:“斩获虽多,然处罗可汗主力未损,此人桀骜贪婪,遭此挫败,必不甘心。传令各部,不得有丝毫松懈,加固城防,广布斥候,谨防突厥卷土重来。同时,立即起草捷报和请援文书,六百里加急送往长安,向陛下禀明战况,并请求增派兵马粮草,以备长期坚守。”

作为隋炀帝的堂侄,当朝皇帝的堂妹夫,杨师道的身份极为特殊。他既是大唐的皇亲,身上又流淌着前朝皇室的血脉。这种身份,让他行事格外谨慎,也促使他必须用实打实的军功来证明自己对大唐的忠诚和价值。

三日前,突厥处罗可汗亲率五万精锐铁骑,趁着秋高马肥、草黄马壮的最佳时机,大举南下,兵锋直指灵州,意图撕开大唐的北疆防线,重现当年突厥铁骑驰骋中原的“辉煌”。敌众我寡,形势危急。

杨师道并未选择一味死守孤城。他深知突厥人野战的优势,也明白己方步兵为主的特点。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计划。他先派出数支小股骑兵,伴装与突厥前锋接战,然后佯装不敌,节节败退,刻意示弱。处罗可汗连胜数阵,骄心大起,认为唐军不过如此,不顾部下劝阻,率领大军长驱直入,进入杨师道预先选定的伏击区域,那是一片相对狭窄、不利于骑兵大规模展开的河谷地带。

当突厥大军主力完全进入埋伏圈后,随着杨师道一声令下,灵州军中最为精锐的陌刀手如墙而进,从两侧高地突然杀出!这些手持长大陌刀的壮士,身披重甲,专门克制骑兵。但见刀光如林,挥舞之下,人马俱碎!与此同时,埋伏已久的弓弩手万箭齐发,射住阵脚,切断突厥退路。突厥骑兵在狭窄地带进退失据,优势尽失,顿时陷入混乱。一场激战,从午后持续到黄昏,突厥军大败亏输,处罗可汗在亲卫拼死保护下,才得以狼狈逃脱。

此刻,杨师道考虑的,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影响。这场胜利,必须尽快让长安知晓,既要彰显大唐军威,也要凸显他杨师道的忠勇可嘉。

当两场大捷的详细战报由兵部尚书在朝堂上朗声读出时,太极殿内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李渊的喜悦溢于言表。

他当即颁下圣旨,声音中气十足,传遍大殿:“济州治中吴汲,临危受命,以文臣之身,行武将之责,保境安民,力挫强敌,其功至伟!着即擢升为济州刺史,赐爵关内侯,食邑五百户,以彰其功!”

“灵州总管杨师道,沉着果毅,指挥若定,大破突厥,扬我国威,厥功甚伟!加封为左卫大将军,实封三百户,其所部将士,论功行赏!”

封赏既下,群臣拜贺。房玄龄适时出列,进言道:“陛下,此二捷来得正是时候。济州之胜,可极大震慑徐圆朗等东方叛逆,使其不敢再窥觑中原;灵州之捷,则足以警示突厥及各边塞异族,大唐国威不可轻侮。更重要的是,此双喜临门,恰在新政推行之际,宛若天助,可令天下臣民知我新政得天之佑,利于诏令畅行无阻。”

杜如晦也深以为然,补充道:“玄龄兄所言极是。尤其可喜者,乃是吴汲以文官立此赫赫战功,正显陛下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此事传扬开去,对天下寒门士子将是莫大的鼓舞,亦是对那些倚仗门第、对新政阳奉阴违者的一记警钟。”

果然,随着捷报以官报文的形式迅速传遍各州县,各地对新政推行或明或暗的抵触情绪明显减弱。而最直接的战略影响是,正在河北与李世民大军对峙的刘黑闼,得知盟友徐圆朗惨败济州、后方策应的突厥亦被杨师道击退的消息后,陷入了极大的被动和恐慌,不得不暂缓了预谋中的西进攻势,重新调整部署。

暮色降临。

济州城头,新任刺史吴汲依旧在巡视防务,他望着西方最后一抹残阳,心中并无多少升迁的喜悦,只有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和责任。

灵州军帐中,刚刚被加封为左卫大将军的杨师道,则在灯下仔细审阅着送往长安的请援文书和战况细节报告,思考着如何应对突厥必然到来的报复。

而他们都不知道,此刻的长安城中,在两仪殿那幅巨大的地图前,秦王李世民正手持朱笔,目光锐利,紧紧锁定着河北地区。济州和灵州的胜利,为他扫清了后顾之忧和侧翼威胁。一场旨在彻底平定刘黑闼、奠定大唐北方统治的终极决战,其战略蓝图,已在他心中勾勒完毕。战争的巨轮,即将加速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