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凶手可能是机械厂的工人。”他肯定地说,“水泥是快干型的,说明是提前准备好的,凶手对工地很熟悉。”

张铁柱站起身:“去机械厂看看,当年的员工还有多少在厂里。”

红星机械厂的大门斑驳褪色,车间里的机器蒙着白布,只有几个老工人在收拾废料。

听说找五年前的员工,一个戴眼镜的老师傅叹了口气:“赵会计是个好人啊,怎么会卷款跑路呢?当时厂长催着报警,我们都觉得不对劲。”

“厂长现在在哪?”霍俊龙问。

“前年病逝了,”老师傅摇摇头,“他儿子接手了厂子,去年把地卖了,准备盖商品房。”

霍俊龙注意到墙角的工具箱上有个熟悉的符号——圆圈里套着三角形,和上次电缆盗窃案的符号一模一样。

“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他指着符号问。

老师傅愣了一下:“这是厂里的质量标记啊,合格的零件才会刻这个。

赵会计当年负责质检,经常用这个符号…….”

霍俊龙心里一动:“五年前失踪前,赵会计有没有异常?比如和谁吵架?”

“好像跟厂长吵过几次,”老师傅回忆,“说什么账目不对,材料有问题,具体的不清楚。”

离开机械厂时,霍俊龙看着那块待开发的地皮,突然明白过来:“凶手是厂长!他用劣质材料盖厂房,被赵会计发现,就杀人灭口,埋在地基下,还伪造了卷款跑路的假象!”

张铁柱点头:“厂长的儿子突然卖地,可能是想毁掉证据。

我们去查当年的建材采购记录,还有厂长的银行流水。”

在档案室,霍俊龙翻到了五年前的采购记录,供应商是一家早已注销的公司,但法人的名字很眼熟——是法官的远房表哥,也就是十年前车祸案里的那个空头公司法人。

“又是他们!”他拍着桌子,“厂长和法官团伙勾结,用劣质材料赚钱,赵会计发现后被灭口!”

张铁柱的手指划过银行流水:“厂长在赵会计失踪后,账户里多了五十万,汇款人是……罗督察的秘书!”

线索像锁链一样串联起来,霍俊龙突然想起父亲当年说过的话:“机械厂的钢材要是用在桥梁上,会出大事的。”原来父亲早就发现了问题,只是没来得及揭发,就被法官栽赃陷害。

“厂长的儿子肯定知道些什么。”张铁柱站起身,“去会会他。”

在一家高档会所,他们找到了厂长的儿子,西装革履,正在和人打牌。

听说找他了解情况,脸色瞬间变了:“我不知道什么骸骨,我爸都去世了,你们别找我!”

霍俊龙把那张质量标记的照片放在他面前:“这个符号,你认识吧?你爸用劣质钢材盖了三座教学楼,现在那些楼还在使用,你想让更多人出事吗?”

不管牵扯到谁,都要查到底。

厂长的儿子手一抖,牌掉在地上:“我不知道……我只是按我爸说的做,把地卖了,钱还给那些买材料的人……”

“买材料的人是谁?”张铁柱追问。

“是……是法官的人,他们说如果不卖地,就对我不客气……”

走出会所,霍俊龙看着远处的教学楼,心里沉甸甸的。

这些年,有多少人被这条利益链伤害?父亲、赵会计,还有那些可能因为劣质材料而身处危险的人。

“明天去检测教学楼的质量,”张铁柱的声音带着坚定,“不管牵扯到谁,都要查到底。”

霍俊龙点点头,他想起那棵刚栽下的石榴树,突然明白传承的不止是血脉,还有责任-—父亲没说完的话,没做完的事,他要替父亲完成。

回到汽修厂时,王老板还在等他:“树浇了吗?我看你没回来,帮你浇了。”

“谢谢王哥。”霍俊龙看着墙角的石榴树,月光下,嫩叶仿佛更绿了些。

他从抽屉里拿出父亲的平反通知书,放在桌上,旁边摆着那枚生锈的钥匙和质量标记的照片。

窗外的警灯闪烁,映在这些物件上,像是在诉说一个跨越十年的故事——平凡人的坚守,或许会迟到,但正义的种子,总会在土壤里扎根、发芽。

第二天清晨,霍俊龙在石榴树下埋下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为所有被辜负的善良,坚守到底。”然后穿上警服,朝着教学楼的方向走去。

阳光洒在他的背影上,坚定而温暖,像极了父亲当年走向货车的样子。

教学楼的走廊里弥漫着粉笔灰的味道,霍俊龙蹲在墙角,指尖拂过墙面的裂缝。

检测仪器的数值在屏幕上跳动,红色的警告灯刺眼——混凝土强度只有标准值的一半,钢筋锈蚀严重,整栋楼随时可能坍塌。

“已经安排学生转移了。”张铁柱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手里捏着检测报告,“另外两座教学楼也一样,都是劣质材料。

法官团伙用生命换钱,简直丧心病狂。”

……

霍俊龙站起身,目光落在墙上的竣工日期——五年前三月,正是赵会计失踪后的一个月。

“厂长当年肯定知道材料有问题,故意选在赵会计死后开工,以为没人会发现。”他指着天花板的吊扇,“连电器线路都是偷工减料的,地线根本没接,太危险了。”

教育局的人匆匆赶来,脸色惨白:“张探长,这事儿……能不能先不声张?要是家长知道了,会出乱子的。”

“不声张?”霍俊龙忍不住开口,“等楼塌了再声张吗?这些孩子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张铁柱拍了拍他的肩膀,对教育局的人说:“必须立刻停课,安排临时教室。

至于责任,谁也跑不了。”他拿出手机,“我会联系纪检委,查当年的招标流程,看看还有谁牵涉其中。”

离开教学楼时,霍俊龙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拆除广告牌,露出后面的标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阳光照在褪色的字迹上,显得格外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