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武侠修真 > 射雕:师兄走了,我只好天下无敌 > 第694章 传授辛弃疾九阴真经,助他进入绝顶境界 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94章 传授辛弃疾九阴真经,助他进入绝顶境界 上

枢密院的大堂,穹顶高阔,庄严肃穆。日光透过雕花的窗棂,在地面的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方才还回荡着北伐大计的激昂陈词,此刻已归于沉寂。

殿帅董夫戈、步帅王明浩、马帅徐滨文三位军方重臣,已领了详细的方略,躬身退下。

沉重的殿门缓缓合拢,发出沉闷的声响,将这偌大的空间留给了大宋的枢密使辛弃疾,以及身份超然的全真少年祖师韩牧。

辛弃疾负手而立,目光似乎仍停留在那巨大的北境舆图之上,眼神锐利如鹰,仿佛已穿透殿宇,看到了中原故土。

他虽年过花甲,鬓角染霜,但腰背挺直如松,那身紫色官袍穿在他身上,不见文臣的儒雅,反透着一股金戈铁马的凛冽之气。

韩牧一袭紫色道袍,静静立于一旁,气质出尘。

他见辛弃疾凝神思索,并未打扰,只是忽然想起一事,开口道:“辛老,北伐大计已定,粮草、军械、方略皆已齐备。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冲锋陷阵、摧锋陷锐之勇将,更是关乎战局胜负的关键。”

辛弃疾闻言,收回目光,转头看向韩牧,眼中带着询问。

韩牧微微一笑,继续说道:“不知辛老可还记得,我此前曾向辛小友举荐过一位名叫杨铁心的将领?”

辛弃疾略一思索,点头道:“自然记得。此人莫非有何非凡之处,能让韩小友你亲自举荐?”

“正是。”韩牧颔首,“此人来历不凡,乃是昔日岳武穆麾下第一勇将,血战小商河、令金人闻风丧胆的杨再兴将军的嫡孙!”

“哦?”辛弃疾眼中精光一闪,显然极为动容。杨再兴之名,在军中便是勇武与忠烈的象征。

韩牧道:“杨铁心尽得杨家家传绝学,一杆杨家枪法出神入化,虽因缘际会,未曾修习上乘内功,算不得江湖上的武林高手,但于万军阵前厮杀,却是无可匹敌的猛将!其勇烈,颇有先祖遗风。”

辛弃疾听罢,抚掌而笑,洪亮的声音在殿堂中回荡:“好!好!韩老弟举荐之人,果然皆是非常之辈!”

“实不相瞒,此人我已知之。山东之战,他每战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斩将夺旗,勇冠三军。我早已行文擢升,如今他已是山东忠义军都统制,替朝廷镇守一方了。如此虎将,北伐之时,正当其为先锋,将来直捣黄龙!”

得知良将已得重用,韩牧亦是欣然。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们并肩缓缓走出枢密院大堂。殿外阳光正好,洒在汉白玉的台阶和广场上,天空碧蓝如洗,几缕薄云悠然飘过,一片云淡风轻。微风拂来,轻轻扬起辛弃疾官袍的下摆和颌下灰白的胡须。

他停下脚步,仰头望着这片澄澈的天空,目光却仿佛越过了这片宁静,看到了北地那弥漫的烽烟。

他抬手捋了捋胡须,眼神中有感慨,有渴望,更有无比的坚定。

韩牧在一旁看着他,忽然问道:“辛老,此番北伐,事关国运,非同小可。不知这统帅大军、总揽全局的重任,将由何人挂帅?”

辛弃疾闻言,收回望向天际的目光,转而凝视韩牧。

他的眼神深邃而灼热,如同蕴藏着积压了数十年的火焰。

他没有任何犹豫,微微点头,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收复中原,雪靖康之耻,乃稼轩毕生所愿。如今夙愿得偿有望,我岂能假手他人?”

“况且,我既执掌枢密院,乃大宋军事最高长官,于公于私,此番亲提大军,北上克复故土,皆是我义不容辞之责!”

他的话语中,没有激昂的呐喊,只有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矢志不渝的决绝,令人动容。

韩牧瞧着辛弃疾虽显老态却依旧挺拔如苍松的身姿,以及眼中那比青年人还要炽热的光芒,不由莞尔,带着几分打趣的口吻道:“辛老壮志凌云,贫道自然佩服不已。”

“不过,若我没记错,辛老今年已满六十有余,步入花甲之年了吧?古之名将廉颇,老年尚需披甲食饭以示能战。辛老莫非自信更胜古之廉颇?”

辛弃疾听了,非但不恼,反而纵声长笑,笑声豪迈,冲散了周遭的肃穆之气。

他朗声道:“韩小友,你莫非忘了老夫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了?”

也不等韩牧回答,他便抑扬顿挫地吟诵起来,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诵罢,他目光炯炯地看着韩牧:“这首词,写的便是当年我在镇江时的感慨。四十三年了!我无时无刻不记得扬州路上的烽火,无时无刻不想着北伐中原!这‘凭谁问’三字,其中又有多少无奈与期盼?”

“如今,朝廷上下决议北伐,我这老臣终得机会,岂会因年岁而退缩?不错,我是六十了,然则自觉精力未衰,雄心更胜往昔,依旧可上马提剑,杀敌报国!”

韩牧能感受到他那澎湃激昂的赤子之心,深深为之折服。

辛弃疾越说兴致越高,他忽然转向韩牧,眼中闪过一丝如同少年人般的争强好胜之色,笑道:“韩小友若是不信老夫仍宝刀未老,不如你我就在此处过上几招如何?也让我这老朽之辈,领教一下如今天下第一的风采!”

韩牧闻言一愣。他深知辛弃疾不仅是文坛巨擘、沙场名将,更是一位武功已达一流巅峰境界的高手,其武学自成一格,刚猛凌厉。

但与自己相比,虽然已经是天差地别的差距。不过,他见辛弃疾兴致如此之高,且此举亦能印证其身体状况,便欣然应允,笑道:“既然辛老有此雅兴,贫道我自当奉陪。还请辛老多多手下留情。”

两人遂来到大堂前宽敞的汉白玉广场上。四周侍卫早已得令远远退开,留出足够空间。

辛弃疾脱下略显累赘的官袍外衫,露出其下紧束的劲装,更显精干。他摆开架势,周身气势陡然一变,方才的朝廷重臣仿佛瞬间变回了那个曾率五十骑突入数万金军大营生擒叛徒的骁勇战将!

他眼中战意沸腾,大笑道:“哈哈,好!老夫早就想与武功天下无敌的全真少年祖师,痛痛快快地打一场了!小友,看招!”

话音未落,辛弃疾身形一动,竟如猛虎出闸,迅捷无比。

他双拳齐出,拳风刚猛暴烈,隐含风雷之声,直取韩牧中宫。这起手式便大开大合,充满了沙场搏杀的惨烈气息,毫无寻常江湖武学的花巧。

韩牧紫袍微动,足下不丁不八,已是全真玄功起手。他见拳势凶猛,却不硬接,身形微侧,左掌一圈一带,使出一股柔劲,似要引开辛弃疾的刚猛拳力。正是全真教高明的化劲法门。

辛弃疾嘿然一声,拳至中途,陡然变招,化拳为掌,一记手刀斜劈韩牧肩颈,变招之快,发力之猛,远超寻常武林高手。

他的武功乃是在实战中自行领悟锤炼而来,融合了战阵搏杀之术,讲究效率与威力,每一招都力求克敌制胜。

韩牧赞道:“好!”当下不再一味避让,右掌翻出,使出一招“潜龙勿用”,掌力含而不发,稳稳封住辛弃疾的手刀。

砰的一声闷响,两人身形皆是一晃。韩牧只觉对方掌力沉雄无比,果然是一流巅峰的境界。

顷刻间,两人便在这枢密院前的平地上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决。

只见辛弃疾拳掌交替,招式大开大阖,却又衔接紧密,攻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他的掌法时而如巨斧开山,时而如长枪大戟,充满了力量感。

辛弃疾脚下步伐更是稳健异常,踩在玉砖上,发出沉闷声响,自有一番沙场秋点兵的磅礴气势。

韩牧则身形飘忽,将全真教精妙掌法施展开来,见招拆招,以柔克刚。

他的掌法圆融绵密,守得滴水不漏,时而如春风拂柳,时而如雪落无痕,总能在间不容发之际化解辛弃疾的猛烈攻势。

他的内力修为远胜辛弃疾,却并未以力压人,而是纯以招式与应对与之周旋,存心要看看这位“词中之龙”的武学境界。

两人身影腾挪转换,越打越快。拳风掌影交织在一起,卷起地上细微的尘埃。阳光之下,两道身影时分时合,动作快得令人眼花缭乱。转眼间,竟已交手超过百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