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武侠修真 > 射雕:师兄走了,我只好天下无敌 > 第699章 蒙古一旦南下,威胁比金国还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99章 蒙古一旦南下,威胁比金国还大

初冬的临安城,烟雨迷蒙。雨中夹杂着细雪,纷纷扬扬地洒落在青石板路上,又被马蹄踏碎,融入湿润的泥土中。

韩牧勒住缰绳,停在辛府门前。黑马喷着白气,不安地踏着步子,仿佛感知到主人心中的波澜。他抬头望着府门上方那块辛弃疾亲题的“稼轩府”匾额,金漆在阴霾天色中依旧熠熠生辉。

就在他准备叩门之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韩牧回头,只见一骑快马冲破雨幕,马背上那人青衫已被雨水浸透,却依然身姿挺拔。

“杨老?”韩牧认出马上之人,不禁出声。

杨万里闻声勒马,雨水顺着他清瘦的面颊滑落。他抹了把脸,看清是韩牧后,眼中闪过惊喜:“哈哈哈,韩小友,你怎的也在此?”

“我不日将离开临安,特地来向辛老辞行。”韩牧简略答道,目光扫过杨万里满是泥点的衣袍,“杨老冒着雨雪前来,想必有要事?”

杨万里翻身下马,苦笑道:“韩小友有所不知,正是为北伐大军粮草之事。昨日朝会上,几位大臣因此而起了争执,北伐粮草拨付又被拖延。我特来与幼安老弟商议对策。”

二人相视一笑,皆明白对方来意。守门老仆早已认得这两位常客,不多通报便引他们入内。

穿过前院,尚未进入正堂,便听得后院传来破空之声。韩牧与杨万里交换了一个眼神,默契地转向后院。

院中,辛弃疾正在练剑。他虽年过花甲,鬓角斑白,但身形依然挺拔如松。手中长剑如游龙,时而疾如闪电,时而缓如流水。最令人惊异的是,随着他的剑招流转,周身似乎笼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气场,雨水在距他三尺之处便悄然滑落,竟不能沾湿他的衣袍。

韩牧瞳孔微缩,神识扫向辛弃疾而去,看来他修习《九阴真经》已有小成,韩牧看出辛弃疾的内功修为已臻化境,隐隐有突破绝顶高手界限的迹象。想必这些时日,辛弃疾在《九阴真经》的修炼上又有精进。

辛弃疾一套剑法练毕,收势凝立,这才注意到站在廊下的二人。他脸上顿时绽开笑容,将剑递给身旁侍立的书童,大步走来。

“哈哈哈哈,今日是什么风,把二位同时吹来了?”辛弃疾声音洪亮,全然不似年逾六旬的老人。他引二人走向正堂,吩咐下人备茶。

大堂内,炭火驱散了冬雨中的寒意。三人分宾主落座,茶水氤氲的热气袅袅上升。

韩牧捧起茶盏,沉吟片刻道:“辛老,杨老,我今日前来,是来辞行的。”

辛弃疾正要举杯的手顿在半空,眉头微皱:“哦,韩小友这是打算要离开临安?”

“是的,如今临安之事已了,叛乱已平,贫道也是时候回重阳宫了。”韩牧点头,“只是临走之前,有些事还需与二位交代一下。”

辛弃疾放下茶盏,正色道:“韩小友此次平定临安叛乱,功在社稷。若是朝廷上有什么不放心的,尽管开口。你我既是知己好友,又是北伐同盟,只要我能做到的,定当尽力。”

杨万里也道:“正是。韩小友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韩牧环视二人,缓缓道:“如今朝中,韩侂胄大权独揽。此人虽野心勃勃,但确是坚定的主战派。只要他全力支持北伐,不具体插手军事指挥,朝中还需以他为首。我相信二位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应对朝中局势。”

他停顿片刻,声音压低:“我唯一担忧的,是宫中的太后韩飞蕊。她在朝中虽然依托韩家而稳居中宫之位,如今又是太后之尊,但有些事,纵然是韩侂胄也未必会真心关心她这个侄孙女,辛老,不知掌管禁军的殿前司都指挥使,是否绝对可靠?”

辛弃疾捋了捋胡须,眼中闪过锐光:“韩小友放心。殿前司都指挥使董夫戈乃忠良之后,我曾与他深谈数次,此人忠心为国,绝无二心。太后那边,宫中大内有禁军保护,你可安然放心。”

韩牧闻言,心中稍安。他沉默片刻,似乎在斟酌什么,最终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对了,还有一事,须告知二位。”

辛杨二人见他神色郑重,都不由得坐直了身子。

韩牧继续道:“三个月前,我在重阳宫召集武林大会,以全真教为首,联合了丐帮、少林、唐门、铁掌帮、桃花岛等各大门派,组建了抗金同盟。”

他顿了顿,见二人全神贯注,继续道:“如今同盟已有十万之众,皆是各派高手弟子。只待朝廷大军北伐,我们便可在中原策应,伏击金兵,为收复河山尽一份力。”

话音落下,大堂内一片寂静,只听得窗外雨声淅沥。

辛弃疾手中的茶盏轻轻落在案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与杨万里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难以置信的震惊。

“十万之众...”辛弃疾喃喃道,突然拍案而起,眼中迸发出炽热的光芒,“好!好!好!韩小友真乃神人也!江湖门派素来各自为政,竟能被联合至此!有此力量相助,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杨万里也激动得手指微颤:“江湖力量虽散落各地,但若凝聚一处,其势不可估量。金军骑兵在中原平原固然无敌,但若遇上武林高手突袭骚扰,必将首尾难顾!韩小友此举,功在千秋!”

韩牧见二人如此反应,嘴角也浮起笑意:“江湖中不乏忠义之士,只是缺乏统一领导罢了。如今各派都已认识到,只有助朝廷收复中原,方能真正保江湖太平。”

辛弃疾激动地在堂中踱步,忽然转身道:“我这就上书朝廷,为抗金同盟请功!”

“辛老且慢。”韩牧抬手制止,“此事暂且不宜张扬。武林抗金同盟仍在暗中发展,过早暴露反为不美。待北伐开始时,方可出其不意。”

辛弃疾恍然,连连点头:“韩小友思虑周全,是辛某急躁了。”

三人重新落座,就着热茶,畅谈北伐大计与江湖趣事。辛弃疾难得兴致高昂,命人取来珍藏多年的佳酿,与二人把酒言欢。

窗外春雨渐歇,天色却愈发阴沉。堂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三人时而激昂、时而凝重的面庞。

正当酒酣耳热之际,忽然府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是慌乱的脚步声。一个满身泥泞的驿卒冲入院中,手持一封火漆密信,高喊着:“报,北边八百里加急!北方有重要军情!”

辛弃疾面色一肃,快步走出堂外,接过密信。他拆信阅览,眉头越皱越紧,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信纸。

杨万里与韩牧也跟了出来,见状心中俱是一沉。

“幼安老弟,这是出了何事?”杨万里问道。

辛弃疾缓缓抬头,眼中有着前所未有的凝重:“蒙古首领铁木真,击败了草原上最大的对手太阳汗。一统蒙古诸部,已是指日可待。”

杨万里倒吸一口凉气:“草原一统?自辽金以来,北方草原分裂已有百余年。若真让铁木真一统诸部,北方又将出现一个强大的游牧王朝!”

韩牧心中震动。作为穿越者,他自然知道铁木真即成吉思汗,以及后来蒙古铁骑踏遍欧亚的历史。但他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辛弃疾踱步回堂中,将密信放在案上,手指点着信纸:“铁木真用兵如神,短短数年便吞并大小部落数十个。如今击败太阳汗,草原已无对手。若他真的一统蒙古,建立王朝...”

他没有说下去,但三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

杨万里沉吟道:“自古中华之患,皆来自北方。若是蒙古崛起,金国首当其冲。但我大宋若全力北伐,蒙古会作何选择?是会与金国相争,还是会趁机南下?”

辛弃疾摇头:“难以预料。但据探子回报,铁木真志不在小,其野心恐怕不止于草原。若他真有一统天下之志,那么无论金宋,都是他的目标。”

韩牧突然开口:“或许,我们应当重新考虑北伐战略。”

辛杨二人同时看向他。

杨万里继续道:“若蒙古真的崛起,我们北伐金国时,必须防备蒙古趁机南下。”

辛弃疾沉思良久,方才缓缓道:“城斋兄之言可谓是一针见血,如果蒙古趁我国全力北伐之际大举南下,待我两国大战两败俱伤之时,他则挥师南下,则我大宋不仅收复失地无望,恐怕连这半壁江山都保不住了。”

“故此需从长计议。明日我当召集宰执大臣商议此事。北方局势剧变,我大宋的战略也当随之调整。”

窗外,春雨又悄然落下,敲打着屋檐,仿佛无数铁骑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韩牧望向窗外阴沉的天空,心中波涛汹涌。历史正在加速,未来的变数越来越多。他建立的抗金同盟,在面对可能到来的蒙古铁骑时,能发挥多大作用?

辛弃疾走到他身边,同样望向窗外,忽然低声道:“韩小友,看来你的抗金同盟或许应该扩大范围,不仅是抗金,更要防范未来的北方大患。”

韩牧点头道:“辛老所言极是。天下时局终究是万般变化的。”

杨万里也走过来,三人并肩而立,望着窗外连绵的春雨。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辛弃疾轻声叹息,眼中却有着不屈的光芒,“但无论风雨多大,我辈都当挺身而出,护这山河无恙。”

韩牧重重颔首。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必将更加艰难,但只要志同道合之人并肩而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雨声中,三人继续深谈直至深夜,烛火在辛府大堂中摇曳不息,仿佛黑暗中不灭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