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五胡势力襄助、司马八达倾心辅佐,今日北汉朝堂已尽数扫清异己。
放眼望去尽是心腹重臣。
这一次禅让与称帝流程,较之上次可谓顺遂无比,毫无阻碍。
小皇帝刘康远赴邺城,于复建的铜雀台上,正式将汉朝帝位禅让于曹丕。
曹丕循古制三辞,小皇帝再三相让,整套流程严谨周全,无可挑剔。
登基之后,曹丕以宽厚之礼善待逊帝,封刘康为“山阳公”,许其在山阳郡内仍享帝王规格礼遇,亲眷皆得锦衣玉食,尽数获封相应爵位。
自此,大魏王朝正式建立,朝堂班底随之厘定:
置丞相:司马懿,统筹全国军政要务,凭深谋远虑与崇高威望稳定朝局,协调各方势力;
御史中丞:华歆,执掌百官监察、弹劾不法之举,严明朝堂纲纪,保障吏治清明;
尚书令:彭羕,总领尚书台事务,主理政令起草与政务执行,兼修《魏律》以规范国家制度;
司马孚、陈群、董昭、吴质、桓阶等人,皆位居朝堂要职,各负其责;
大将军一职暂空,另授曹真为骠骑将军、曹休为车骑将军,位列军职核心;
臧霸、郭淮、孟达、陆逊为四方将军,分镇四方要地;
满宠、朱灵、钟繇、蒋济、张既、孙观、杨松、杨柏等一众文臣武将,亦各受封要职,分守州郡、稳固地方。
此外,特擢升左贤王刘豹为赵王、鲜卑王轲比能为齐王,令其率部族屯守北疆要地,一则安抚胡族势力,二则形成掎角之势,共抗南汉集团,以固大魏边疆。
终于戴上了十二旒冕冠,穿上了玄色十二章纹衮服,也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天子御座。
曹丕长叹了一口气,泪水缓缓流出。
喃喃自语道:“父亲,非孩儿不孝。身处高位,身不由己,进退皆是难。唯有承此基业、守好这江山,方能不负所托。便是有过,亦望父亲谅解。”
于是,又追封曹操为“先帝”,庙号太祖,祔祀太庙,谥法“武”,以彰其扫平群雄、奠基北伐大业之赫赫功勋。
……
另一边,周瑜正在攻打寿春。
这一仗,他打得相当的惨烈。
城内外尸横遍野,护城河被鲜血染成暗红,残存的旌旗在断壁残垣间摇摇欲坠。
这场战役,每一步都暗藏杀机,每一次博弈都牵动全局。
寿春作为曹魏淮南重镇,但城防远不及数次加固的合淝。
陆逊退守于此,与满宠、臧霸联合,拼力死守。
但即便如此,周瑜亦深知硬攻必伤亡惨重,遂定下险计:
故意泄露己方粮草押运路线,诱陆逊分兵截粮,自己则亲率精锐假扮粮队护卫,暗藏伏兵于两侧山林。
待陆逊主力追至峡谷,周瑜本欲点燃谷中伏火。
却不料陆逊早有防备,竟反设伏兵截断周瑜后路,将其围困核心。
危急关头,周瑜当机立断,决定以自身为饵。
他亲率少量亲兵冲出峡谷,故意暴露行踪,且战且退,佯装突围不成、陷入绝境。
实则暗中传令程普,趁机猛攻寿春空虚的城门。
陆逊识破周瑜“调虎离山”的雏形,却未看透其“以身殉战”的决绝,他与臧霸率主力步步紧逼,将周瑜逼至寿春城外的山谷中。
此时寿春城内,满宠、蒋济正组织残兵固守,城外周瑜已身陷重围,只要陆逊下令强攻,周瑜必遭围擒。
而以周瑜为要挟,逼程普退避,那么寿春也能保全。
可就在陆逊麾下将士蓄势待发之际,他却突然鸣金收兵。
众将错愕之际,陆逊却已下令分转向驰援几欲失守的寿春城内,他没有死守岌岌可危的城池,而是护送满宠、蒋济及曹魏官吏眷属从西门突围。
周瑜立于断桥之上,手捂左臂剑伤,看着退去的魏军,他长舒了一口气。
知道,他赌赢了。
陆逊看透了他的计策,他却看透了陆逊这个人。
他也知道,陆逊怎样看待自己。
我周瑜从不是甘愿受伏、任人摆布之辈。
你若敢倾力围杀,我便敢当着你麾下千余江东将士的面,自戕于军阵之中。
此番我若身死,程普、黄盖二位老将军统领的大军,必会红着眼睛死攻入寿春,为我报仇雪恨。
陆逊放弃了博弈,也放弃了寿春。
却得到了曹魏官员和百姓的理解和好感。
然而,于陆逊而言,他却还有更深一层的考量。
退兵之际,他命心腹往广陵,为那里的孙权献上了一计。
“广陵本是兵家攻伐之地,无险可守,绝不可久驻。
寿春既失,南汉下一步必然剑指广陵。
新魏帝自顾不暇,定会勒令吴王出兵抵御南汉。
吴王可借此向魏帝索要钱粮器械,督造战船,凭江淮水道与南汉军对峙水战。
待战局胶着、各方牵制之际,吴王便可率精锐将士登船出海,直取辽东。
公孙渊据辽自守,然其无雄主之能,吴王若猝然发难,必能一举夺下辽东之地。
此地虽近苦寒,亦有沃土。
况其远离中原纷争,有山海屏障可守,正是积聚力量、图谋复国之根基所在。
望吴王明察!”
……
孙权览罢陆逊密信,字里行间的忠谋与远见,让他不禁心潮澎湃,慨然长叹:
“我江东多才俊,亦不乏忠义之士也!”
他当即屏退左右,急召步骘、吕蒙二人入帐,细商突袭辽东之策。
兵马钱粮,这个不难。
不用孙权主动请求,曹丕就拨了他不少,目的就是让他能有力量抵御南汉。
关键是如何取得公孙渊的信任。
吕蒙目光一凝,率先献策:“可先遣密使潜往辽东,暗中结好公孙渊。愿奉其为燕王,以臣下之姿以示归顺诚意。
择日后,我军悄然过海,将战船尽数泊于辽东沿海隐蔽港湾,严密封锁消息。
再故意放出‘兵败于南汉、无路可退’之风声,遣使向公孙渊求援,恳请他收留残部。
待公孙渊亲自引兵至港湾接应或召见我使时,我军便趁其不备,骤然发难,一举将其擒杀,顺势夺取辽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