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二周目阿斗,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 > 第698章 刘备施峻法,关中始得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98章 刘备施峻法,关中始得安

“诸位同僚忧心长安为前线、迁都尚早,此乃深谋远虑,

荀彧感同身受。

成都沃野千里、物产丰饶,确是稳固后方,这数年多亏诸位镇守,方有今日基业。

然诸位可思,长安乃周秦龙兴之地,居天下之中,控扼关中、辐射四方,非仅为前线,更是兴复汉室之根本所在。”

朝堂上,荀彧慷慨陈词,铿锵直言:

“昔年高祖刘邦以关中定天下,正因此地地势险要、粮草充足,可东制诸侯、北御胡患。

如今陛下收复长安,正是承继汉统、号令天下之良机。

若久居成都,偏安一隅,恐让天下人误以为我汉家只求自保,失了北伐中原、还于旧都之民心。

且长安新定,亟需天子坐镇以安民心、固防务,迁都非冒进,实乃大业必经之途。”

言及到此,荀彧放缓语气,目光温和却暗藏坚定,扫过阶下神色微动的众臣:

“诸位放心,迁都非弃成都,我已向陛下上疏,保留成都为陪都,设留台处理蜀中事务,诸位俸禄待遇皆不变更。

凡愿随驾迁往长安者,朝廷将妥善安置家眷、拨付安家之资;

愿留蜀中者,仍可各司其职,镇守后方、供应粮草,与长安互为应援。蜀中乃汉室根基,诸位功劳卓着,陛下与孔明先生断不会亏待。”

话到此时,已经有很多人眉宇间的疑虑渐消,甚至有人微微颔首,露出赞同之色。

“我等皆是汉臣,所求无非复我河山、安我黎民。如今长安已归,迁都正是践行初心之时。望诸位以大局为重,放下私虑,共辅陛下成就中兴大业,他日功成,青史留名,岂不是美事一桩?”

荀彧的深明大义、情理兼备,口才极佳,说服了满朝疑虑的益州官员与士族,终让迁都之事走向正轨。

而到此时,荀彧亦知曹操或许还在世的消息。

他的心情十分的复杂。

他从心底希望曹操还活着,那毕竟是曾经之主,大汉丞相,是乱世中识他的知己。

可他又不希望曹操还活着。

如果曹操死在黄沙之地,他就永远是大汉的丞相。

纵然曹丕僭越称王,颠覆大汉,也与曹操并无太多的干系。

可曹操如果活下来,又该如何面对眼前的这个局面。

我荀彧可向南汉称臣,以全汉臣名节;

但曹公一生雄才大略,傲骨参天,断无屈居刘备堂下之理。

那曹公脚下的路,又该通往何方?

荀彧思来想去,若曹公当真活着,待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际,或许会放下身段,设法与他联络。

若真有那般时刻,曹刘之间或尚存一丝缓和之机。

陛下仁厚,念及他昔日迎奉天子、安定中原的旧功,未必不能网开一面,给他一线容身之地。

可日复一日,音讯皆无,那份预想中的联络,终究未曾到来。

他望着长安的方向,心头既有几分隐秘的释然,又藏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怅惘。

荀彧向给刘备上书的同时,也递出了辞呈。

推荐诸葛亮为新的大汉丞相。

一个月后,大汉新都迁都之事正如火如荼进行。

蜀中重要官员们携家小往长安而去,车马辚辚,绵延数里。

队伍依次抵达后,迎接官员各司其职。

民政官引着家眷前往预先修缮好的宅院,院内柴米油盐一应俱全;

军需官清点随行物资,登记造册后妥善入库;

礼官则按品级引导蜀中官员参拜宫阙,熟悉长安规制。

诸葛亮列明章程,巨细无遗,把这套复杂无比的事弄得井井有。

而这时,刘备也收到了荀彧的辞呈。

坦率而言,刘备心底终究更属意诸葛亮为丞相,毕竟君臣两世相知相得,孔明的才略与忠诚早已是他倚重的根基。

但他也深知荀彧身负“王佐之才”,其谋略、声望与汉室情怀,皆是匡扶大业不可或缺的助力。

左右为难之际,法正提出了一个想法。

“陛下,今复设三公之位,太尉太史慈,司徒许靖,司空士燮,但士燮已被孙氏所害,荀彧先生德才兼备、名重天下,兼具匡扶汉室之忠与经天纬地之智,正可进位司空,跻身三公之列;

而孔明先生运筹帷幄、理政有方,晋升丞相总揽朝政,再合适不过。

如此一来,既不负二位贤才之能,又能各展所长、共辅陛下中兴大业,岂不是两全之计?”

刘备闻言龙颜大悦,遂依法正之策而行。

三公仍以太史慈为太尉,许靖为司徒,另封荀彧为司空;

拜诸葛亮为丞相,总揽朝政。

又擢法正为尚书令,庞统为御史中丞,徐庶为中书令,各居要职,共辅汉室中兴。

其他朝臣,变动不大。

刘备定都长安后,即刻整肃朝纲、安定民心。

而后躬率群臣,祭拜汉家宗庙,告天昭民,布汉室重兴之讯。

既毕,遂颁定严明法典,整饬纲纪,以正朝局,恢复民生。

而此新法之严,世所罕见:

凡劫盗商旅、掠取民财者,无论赃物多寡,立斩于市;

奸淫妇女,败坏风纪者,不问首从,皆处极刑;

聚众斗殴、寻衅滋事者,轻则黥面流放,重则枭首示众;

更有欺行霸市、囤积居奇、鱼肉乡里之徒,一经查实,轻则抄没家产,重则族诛。

法令既行,有司执法不避亲疏,雷霆万钧。

仅三月之间,长安及关中诸县,伏法者近千。

昔日战乱后劫掠成风、乱象丛生之弊,渐渐廓清,胡人逃离者有之,伏法者有之,从善者亦有之。

此市井逐渐安宁,百姓始得安枕,惠泽所及,悉归良善。

弱者得庇,善民获安,关中气象自此焕然一新。

峻法虽苛,保护了弱者与善民,但这势必触及一些士族和豪强的利益。

他们并不敢直接对抗,而是传达刘备苛政之苦。

一些胡人与豪强借道逃至魏境,得见曹丕,曹丕问之,乃哭诉:“关中之地,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而不能安也。”

曹丕冷笑:“刘备徒施峻法,残戮过甚,失尽民心,关中早晚必复归于孤。”

心情又是大快,于是,安心筹备称帝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