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春秋,吾为最强昭公 > 第18章 吴币如刀:迁封红河平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章 吴币如刀:迁封红河平原

随着吴侯被抓,吴国也算是彻底覆灭。

姬忽也趁势将吴国的封号取掉,改当地为吴郡。

而吴国的贵族们,此刻却一点没有展现出他们该有的骨气。

一个个改名的改名,逃跑的逃跑,吴国的社稷已经没有人继承了。

随着吴侯被押送去新郑处置,吴地的改革也开始进行了。

郑军将吴地的刀币按照半成来兑换,率先给吴地实行了货币更换。

并将先轸的部队留在这里,先轸还成为了吴郡的第一任太守。

之后,大家论功行赏,都得到了赏赐。

先轸一上台,就废除了以前开山炼铜的政策,改为种植桑稻。

桑叶可以养蚕缫丝,制作丝绸,稻子则可以供人们食用,这样,吴地的百姓就可以自给自足了。

经历了这场大捷,吴地的百姓也都变得很听郑国的话。

只要是郑国安排他们做的,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俨然已经变成了郑国的一部分。

对此,先轸甚是欣慰,并将此报告给了姬忽。

姬忽在接受到这个消息之后,便下旨勉励了先轸,并还给吴郡免了两年的税收,当先轸将这一消息告诉民众后,民众皆是高呼万岁。

处理了这边的事,姬忽便要处理吴侯了。

在新郑的大殿上,吴侯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姬忽道:“吴侯诸夷,你可知罪?”

“知罪,罪臣知罪,请郑公饶我一命。”

“呵呵,饶命?饶了你我大郑的使者就能活过来吗?

饶了你,那些因此战而丧生的士卒和百姓也能活过来吗?

就是寡人打算饶你,你问问他们答应吗?”

最后,吴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硬气,在被吓得一阵屁滚尿流后,便被拉下去斩了。

本来,这件事情有很多人是反对的,毕竟一国的国君说杀就杀还是有点儿嚣张的。

而且,吴国其实也是姬家人,与郑同出一脉,都是周王室的别支,这样做有点儿太无情了。

但随后姬忽的操作,却让他们打消了这样的顾虑。

只见他问向底下的臣子:

“寡人听说,老吴侯可不止这一个儿子呀!”

大臣一听,早有懂事的赶紧回道:

“是呀,老吴侯除了长子诸夷外,还有次子诸樊,三子诸亥。”

“三人谁最贤能呀?”

“禀国君,次子诸樊。”

那大臣屏声道。

“好,那就封诸亥为新的吴侯。”

“好,好...额?什么?国君您说谁?”

“没听清楚吗?国君说的是吴侯三公子诸亥!”

朝臣连忙给这位耳朵有点背的新归附的臣子提醒了一遍。

那臣听说,只好跪下谢恩:

“谢国君保全吴国之祚。”

此人正是先前劝吴侯的人,他叫冉谢,是原吴国的大夫。

因为当初劝言吴侯,被姬忽以为贤,召到新郑为官。

“虽然吴国国祚可以延续,但寡人已经不能让吴国继续待在吴地了。”

此言一出,冉谢猛然震惊,抬头小心道:

“既然国君收了吴国的地,那吴国还怎么立足于天下呀?”

谁知姬忽听了此言笑道:“在你们吴国西南地方,有一个越国,越国的南边,有块冲积平原,名为红河平原。

那里现在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丝毫不亚于长江下游的平原,寡人将封你吴国于此,你们可以在那里建立国祚。”

说着,姬忽还拿出地图,给冉谢指了指。

冉谢一看,登时大喜,忙替三公子诸亥谢姬忽赏地。

姬忽也不吝啬,将冉谢也赐给了吴国,并让其去吴地找到诸亥后前往封地。

并答应冉谢,只要原吴国的人愿意,他可以尽皆赐于新吴国为民,并还可以派遣船只,送吴民从水路到达封地。

冉谢千恩万谢,辞别了姬忽,随后回到吴国找先君子嗣。

两月后,终于找到了藏匿在民间的诸亥。

当他找到诸亥时,诸亥还以为他是郑国派来杀他的呢,吓得就一个劲地跑。

追了好久,冉谢才把他追上,然后将姬忽的国书给他看。

诸亥看到后,才相信了他不是害自己的人。

听说自己将要去中南半岛继续做诸侯,他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

缓了好久后,才回过来神,带着冉谢找到了自己兄长。

冉谢一见诸樊,立马俯身就拜,叙说在新郑的见闻。

当他听到姬忽任命诸亥为新的吴侯后,立时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良久,他才反应过来:“看来郑公对我大吴的惩罚,不可谓不重呀。”

“此话何讲?”

冉谢问道。

“立嗣立长或立贤,而郑公此行,明显是怕我大吴再度崛起呀!”

听诸樊说完,冉谢道:“既然吴国已经被灭亡了,人家愿意让我们复国,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我们岂能再要求什么?”

诸樊道:“也是,也是,是我贪心了。”

随后,他勉励弟弟到了新吴国后要好好治理国家,励精图治,千万不要再重蹈大哥的覆辙。

后又叮嘱冉谢,让其过去后好好辅佐,一定要让吴国重新站起来。

当二人问到诸樊该怎么办时,诸樊道:

“放心吧,郑公是不会放我离开的。”

话音还没有落,就有郑国的官吏来到几人面前宣旨了。

其意大致为,听闻诸樊贤明,郑公甚慕,想结交一二,特命来新郑相见。

听完来人所念,二人皆是彼此看了一眼,不敢说话。

再看诸樊,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变化,他默默地接下了旨,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去新郑见郑公的。

使者说完,给诸樊留了地址后,就离开了。

之后,三人絮絮叨叨了一顿,便一同离开,回到官府建立的公馆去了。

三日后,诸樊离开吴地往新郑去,诸亥也在冉谢的陪同下,一起踏上了南地的征程。

他们一行中,有很多原吴国的百姓,表示愿意随他们一同南下。

郑国官府这边也同意了,用几十艘大船,将这近两万人,连同其生活物资一起,运到了红河平原。

这之后,吴国便在此扎下了根,并每年给郑国上缴赋贡,每年但逢大事,都会派人前往新郑祝贺。

两国自此和睦如初。

在随后的日子,吴国还向其他地方扩张,经历了几代人,还占领了整个中南半岛。

甚至与郑国一起,夹击了诸越,最后瓜分其地,两国自此土地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