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 第364章 观山太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江宁赶忙开口解释道:“陛下,臣并非要让陛下重建关山太保去盗墓,而是用于考古。”

听到“考古”二字,朱由校满脸疑惑。

江宁耐心解释道:“陛下,如今的问题是,即便您不让郭老大人去挖,民间盗墓贼依旧会盗掘古墓。

那些被民间盗墓贼挖掘过的古墓,难免有所遗漏。

届时,咱们以考古的名义,让郭老大人重新去检查一遍。

还有那些被民间百姓无意间挖出的古墓,也交由郭老大人挖掘考古并加以保护,把里边的东西妥善处理。

如此一来,就不能单纯算是盗墓了。”

朱由校听完,揉了揉额头,没好气道:“说了半天,这不还是盗墓嘛!

不过是从主动盗墓变成被动盗墓,换汤不换药呀!”

江宁笑着解释:“陛下,盗墓贼所到之处,寸草不留,连墓主的尸骸都不放过。

但郭老大人是个讲究人,他只拿器物,绝不打扰墓主安息,事后还会重新回填。

再者,挖出来的东西全部登记造册,能变现的就换成银子,换不成银子的,回头可以建个博物馆,将其全部陈列起来,供百姓们参观。”

朱由校疑惑地问道:“博物馆是什么东西?”

江宁解释道:“就是专门展览历朝历代珍宝,给百姓观看的场所。

届时百姓一看,哦,原来朝廷挖掘出来的东西都放在这儿展示,并没有拿去售卖或者私藏,如此百姓们也更容易接受。”

朱由校闻言,看了看郭允厚,只见郭允厚满脸兴奋地说道:“陛下放心,老臣绝对守规矩!”

朱由校心中暗忖,这郭允厚算是彻底魔怔了,不让他盗墓估计不太可能,而江宁的提议倒也算是个折中的办法,目前看来也只能如此。

随后点了点头,对方正化说道:“方大伴,你去把东西拿来吧。”

方正化领命,不多时便拿着一个紫檀木盒子过来,递给郭允厚。

郭允厚打开盒子,只见里面赫然摆放着一枚巴掌大的金牌,上面刻着“关山太保”四字,他拿在手里,满心欢喜地端详起来。

江宁见状,轻咳两声。

郭允厚赶忙行礼道:“老臣多谢陛下成全!

陛下放心,老臣今后一定好好盗墓……啊!

不对,好好考古!”

朱由校满脸无奈地说道:“郭允厚,朕今日将太祖年间流传下来的关山太保金牌赐予你,同时东厂那一千人马也划归你调遣。

但从今往后,关山太保的一举一动都必须随时向朕汇报。”

郭允厚赶忙点头答应。

随后朱由校转头对老魏说道:“魏大伴,回头把那一千人从你东厂的名册上抹去,今后就让他们跟着郭老抠办事。”

老魏点头,如此一来,自己也算和郭允厚撇清了关系,这老家伙日后盗墓造的孽也不会算到自己头上,不影响自己的功德。

就在此刻,江宁赶忙接口补充道:“对了,郭老大人,今后您挖到的物件,无论售予何人,务必详细登记造册,确认买主身份,且一定要与对方签下文书,明确规定物件只能留存于大明境内,绝不可卖到境外。

一旦有人胆敢私自将其售往境外,朝廷必定追究到底。”

郭允厚赶忙点头应道:“江大人放心,老夫晓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自然是要留给子孙后代,怎能便宜了外人。”

见这一桩事暂且告一段落,江宁刚松了口气,却瞅见郭允厚一个劲儿地朝自己挤眉弄眼。

江宁心里明白,这郭老抠是急着要动手干起来了。

于是,江宁轻咳一声,说道:“陛下,前两日臣前往城外神虚观上香时,臣的师父告知臣,他老人家夜观天象,算出数年之后,陕西、河南一带恐有大灾,届时赤地千里,庄稼恐颗粒无收。”

朱由校听闻此言,大惊失色,一旁的老魏和郭允厚也坐不住了。

他们这些在朝堂任职的官员,自然深知江宁这番话的分量。古往今来,不知多少王朝就覆灭在这类天灾人祸之上。

朱由校焦急地问道:“江爱卿,老神仙当真这么说?”

江宁心中暗自叹息,默默念叨:“师傅,徒儿又得对不住您老人家了,还望您多多包涵。”

随后,他一脸正色地回道:“回陛下,师傅确实如此所言。

他本打算过几年再说,毕竟现在说出来,恐无人相信,这事儿还得过几年才会发生,只是他喝醉酒,在臣面前说漏了嘴。”

朱由校急得在原地来回踱步,说道:“老神仙向来神机妙算,有鬼神莫测之能,他说的话必定是真。

这可如何是好啊!”

江宁赶忙说道:“陛下,既然此事数年之后才会发生,咱们不妨未雨绸缪,提前做些准备。”

朱由校看向江宁,说道:“江爱卿,说说你的想法。”

江宁接着说道:“陛下,咱们可派遣人手,征调民夫,在河南、陕西两地挖渠修井,大兴水利。

为应对数年之后可能到来的干旱做准备,如此或能保证天灾降临时,百姓尚有活命的口粮。”

朱由校点头称是,说道:“既然如此,此事年后立刻着手办理。”

江宁偷偷朝郭允厚使了个眼色,郭允厚顿时明白过来。

回想当初江宁回京后说要让自己在陕西、河南两地“挖个够”,闹了半天,原来是让自己去挖渠修井、兴修水利。

不过,只要能让自己回到陕西、河南,那便如鱼得水。

郭允厚当即一脸正色地说道:“陛下,江大人的提议极为稳妥。

老臣恳请陛下恩准,年后老臣愿亲自前往陕西、河南督办此事。”

朱由校瞥了郭允厚一眼,冷哼一声道:“郭允厚,你打的什么主意,朕会不知道?

就算派人,也该派工部的人去。

你去能做什么?难道是去搜刮百姓的税赋?”

郭允厚一听,顿时急了,决心好好表现一番,说道:“陛下,老臣也通晓水利之事。

您须知,河南、陕西两地,向来民风剽悍。

汉唐之时,此地更是国都所在,繁华昌盛,盛极一时。

就连太祖开国之际,也曾考虑迁都西安,只是后来搁置了。

究其原因,蒙元统治期间,将关中平原直接当作养马场,肆意破坏,致使水土流失,土地变得贫瘠。

当年太祖从蒙元钦天监俘虏的那批人,就曾向太祖进言,若想让西安恢复到汉唐时的盛况,必须大量植树造林,恢复山林地貌,以此蓄水养土。

太祖年间,也曾鼓励百姓在河南、陕西两地大力植树造林,涵养水土。

奈何当时北方战乱频繁,人口锐减,最终也只恢复到汉唐时期的两成。

前些日子,老臣巡视河南、陕西两地时,发现山林多遭砍伐,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所以,为应对数年之后的天灾,不仅要挖渠修井、大兴水利,还需植树造林,保护水土。”

听着郭允厚说得头头是道,朱由校不禁暗自惊讶,看来这郭老抠确实有些真本事。

江宁则悄悄向郭允厚竖起大拇指,心中暗赞:“老郭,行啊!

现场瞎编都能说得这般一本正经、有理有据,不愧被称作祖师爷级别的人物!”

朱由校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年后此事便交由你去办。

至于届时需要征调多少民夫,如何兴修水利,你拟个详细章程呈给朕看。”

郭允厚赶忙领命,恭敬说道:“老臣多谢陛下委以重任,老臣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不过,老臣还有一事相求。”

朱由校一听,当场就怒了,喝道:“郭老抠,你别太得寸进尺!

朕都已经这般容忍你了!”

郭允厚神情尴尬,赶忙说道:“陛下,老臣想向陛下讨要一人,让他协助老臣办事。”

朱由校闻言,顿时松了口气,生怕郭允厚又提出什么离谱要求,随即问道:“你想要谁?”

郭允厚嘿嘿一笑,说道:“老臣想要左光斗。”

听闻郭允厚指名道姓要左光斗,在场几人皆是一愣。

江宁心中暗喜,暗道:“老郭可太够意思了,刚帮他解决了事儿,他立马就帮我拔掉朝堂上左光斗这个刺头。”

朱由校则面露疑惑,问道:“郭允厚,左光斗乃是御史大夫,你要他作甚?”

郭允厚赶忙解释道:“陛下,左光斗此人同样精通水利事务。

有他协助老臣,必定能让事情事半功倍。”

朱由校听后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年后便让他随你一同去陕西吧。”

郭允厚赶忙行礼,说道:“老臣多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