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打猎捕鱼采山货,养八个弟弟妹妹 > 第492章 云南饵块?是啥美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2章 云南饵块?是啥美食?

周安完全没想到,能在这里碰见下司犬。

下司犬起源于贵州下司镇,所以被叫做这个名字。

这种狗起源于贵州,但在云南山区特别常见。

尤其是在苗族区域内,下司犬这种狗特别多。

因为苗族多居住在深山峻岭,野生动物较多。

自古有打猎和养犬护院的习俗。

下司犬狩猎能力极佳,因此受到云南苗族人的偏爱。

在这个寨子里面,虽然不是家家户户养狗,但有狗的人家,差不多能占到大多数。

毕竟靠山吃山,有狗能打猎,打猎那就不缺肉,也能养得起狗。

周安忍不住又朝大福走近两步,蹲下身轻轻拍了拍它的背。

大福没躲,反而仰起头蹭了蹭他的手心。

周安心里乐了,对着姜长顺笑道。

“叔,您可真是养了个宝贝!这下司犬可是好东西,有大福跟着,我明天进山心里更有底了!”

姜长顺见他识货,也笑了。

“哈哈,没想到你还懂这个!

我当年抱它回来的时候,就听人说是好猎犬,养着才知道,真是越养越顺手!

有它在,你在山里只管放心打猎,别的不用操心。”

晚饭吃得热热闹闹,一桌子野味和家常菜见了底。

周安和弟弟妹妹们,摸着圆滚滚的肚子,连打了几个饱嗝。

等收拾完碗筷,天已经完全黑透了。

山里的夜晚很漂亮,黑沉沉的天幕上缀满了星星。

村寨里静悄悄的,没有什么夜生活。

家家户户的吊脚楼里,只透着零星的煤油灯光。

大伙儿都习惯早睡早起,姜家人便也开始收拾着准备睡觉。

姜宁的母亲,早就把房间收拾妥当了。

周安和弟妹们跟着她,往吊脚楼二楼走,木板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

这农家吊脚楼,虽说比不上城里的砖瓦房华丽漂亮。

但每一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屋里的木床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床单,看着十分清爽。

姜家的空屋子多,东边两间,西边三间。

周安带着八个弟弟妹妹们,每人都能分到宽敞的床铺,一点儿不挤。

昨晚上大伙儿累了一天,躺下没多久就睡着了。

睡得早,第二天起得也格外早。

天刚蒙蒙亮,东方泛起一抹鱼肚白,山里的鸟儿就“叽叽喳喳”叫开了。

周安揉了揉眼睛,一骨碌爬起来。

叫醒了身边还在酣睡的弟弟妹妹们,毕竟是在别人家,不能睡懒觉。

小家伙们虽说年纪小,却也懂事。

揉着惺忪的睡眼,悄没声儿地穿衣服叠被子,没一个哭闹耍赖的。

周安以为自己起得够早了,没想到刚走到楼下,就瞧见姜家人已经忙活开了。

院子里,姜长顺正拿着扫帚清扫落叶。

周安来到厨房门口,探头一看。

只见姜宁和母亲林惠兰,正系着围裙,在灶台边忙活着。

他连忙把袖子往上挽了挽,露出结实的胳膊。

快步走过去,笑着说道。

“嘿嘿,我来搭把手!”

凑到灶台边,周安伸长脖子瞧了半天。

却没看明白姜宁和林惠兰在做什么。

他挠了挠头,忍不住开口问道。

“小宁,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呀?看着怪新鲜的,我咋从来没见过?”

姜宁见周安好奇,嘴角噙着抹笑,给他解释道。

“我们在做云南饵块,等会儿弄来吃的,你今天有口福了。”

“云南饵块?”

周安咂摸了两下这名字,心里头觉得这吃食听着格外耳熟。

可真要细想,却又没半点头绪。

“这名字我好像在哪儿听过,可这东西长啥样,又是咋做出来的,我是一点儿都不知道。”

姜宁手里正拿着纱布,往蒸笼里铺。

闻言侧头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

“巧了,我们刚准备动手做,你正好能从头看到尾,看完就全明白了。”

说着,她将泡好的籼米舀出一小捧,递到周安面前。

“饵块是用米做的,但不是咱们常吃的白米,也不是包粽子用的糯米,得用这种籼米。”

周安伸手捏了捏米粒,感觉颗粒饱满,还带着水汽的润感。

他好奇地问道。

“为啥非得用籼米?糯米做出来的吃食不更软糯?”

“因为糯米太黏了,”

姜宁一边将米倒回盆里,一边耐心讲解。

“纯糯米做的饵块,黏得能粘住牙,吃着费劲。

精白米也不行,米香太淡,做出来的饵块没那股子纯粹的米味儿。

只有籼米最合适,黏性适中,颗粒又饱满,做出来的饵块不粘牙,还带着嚼劲,吃着才有滋味。”

她顿了顿,又指了指盆里的米。

“我昨天晚上就把米泡上了,整整泡了一夜。

你看,现在这米粒都发胀了,用手指轻轻一捏就能碎。”

随后,姜宁端起米盆,走到筛子旁,将泡好的米尽数倒进去。

她双手握着筛子边缘,轻轻晃动。

清水顺着筛眼缓缓流下,将米粒表面残留的杂质冲洗干净。

“得把水分沥干,淘洗干净了才能蒸。”

接着,姜宁端着淘洗干净的籼米,走到灶台边。

将蒸笼架在烧开的大锅上,然后小心地把米均匀地铺在,蒸笼里的纱布上。

“铺得匀一些,蒸的时候受热才均匀,米才能蒸得透透的。”

大火烧开后,转中火蒸了四十分钟。

姜宁掀开蒸笼盖,一股浓郁的米香瞬间涌了出来。

白花花的籼米,蒸得颗颗饱满透亮。

“成了,这就端去院子里舂米。”

姜宁说着,和周安一人一边拎起蒸笼的木柄,脚步轻快地往院子里走。

只见姜长顺从柴房角落里,拖出一个大石臼。

石臼表面被磨得光滑发亮,一看就是用了好些年头的老物件。

“这石臼可是咱家的宝贝,舂出来的米团可好了。”

姜长顺拍了拍石臼壁,笑着说道。

紧接着,姜宁将蒸笼里温热的熟米,一股脑倒进石臼。

白花花的米堆在石臼里,冒着热气,米香越发浓郁。

姜长顺撸起袖子,双手紧握着那根碗口粗的木杵。

深吸一口气,猛地将木杵举过头顶,再狠狠砸向石臼里的熟米。

“咚——”

沉闷的声响在院子里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