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沂蒙海校开学的前8天,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影响世界格局的大事,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大规模进攻苏维埃联盟,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早在6月16日,延安总部将阎宝航获得的德国进攻苏联的确切情报电告共产国际,并通过共产国际转告斯大林。这是苏联在德国进攻苏联前得到的最后一次警报,但已经来不及了。
苏德战争开战首日即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尚未起飞被毁),制空权完全丧失;初期累计损失坦克1500辆、火炮3000门。战争爆发后20天内,苏联201个师中111个被打残,仅基辅战役便有70万苏军被俘,西南方面军仅1.5万人成功突围。
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德军闪电战又一次大放光芒,德军拓地千里。苏维埃联盟一败再败,蒙受重大损失,大量精锐部队被歼灭或包围。
苏维埃联盟为应对此紧急形势,需从东方调集部队,但又担心日本关东军趁虚进攻远东、外蒙古,而且此时日军正在进行军事演习。于是病急乱投医,要求我党能够抽调几个旅或团的兵力,部署在长城以北或进军东北,牵制日军的行动。日军集中在北平、张家口和包头、东北一带,是最有可能向苏军发动进攻的部队。
延安总部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对策。会议决定积极回应苏联的请求,但采取审慎的行动方案。总部回复:我们决心在现有条件下以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的胜利,但敌我军事技术装备悬殊太远,我人力、物力、地区、弹药日益困难,我军在军事上的配合作用恐不可能很大,如不顾一切牺牲地动作,则有使我们打坍、不能长期坚持根据地的可能,结果对中共或苏联都是不利的。
苏维埃联盟、共产国际对我党这一根据实际、从长远考虑的答复感到不满。共产国际对各国共产党喊话,要“拿起枪保卫苏联”,毕竟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大本营,守住了苏联,就是守住了世界革命的火种。也因此延安总部内部意见也产生重大分歧。不少国际派党员要求党采取更积极的行动配合苏联,扬言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苏联,但党中央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强调国内革命力量薄弱的现实。
对于国际派这批人,领袖曾评论,他们的错误就在于,他总是太为苏联着想,而忽略了中国革命的需要。我党中有这种思想的人还不少,这也成为我党后期整风运动的诱因之一。
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传到重庆,国府很多人暗中称快,尤其重庆高层私下的普遍反应。常申凯就是其中之一,失去了苏联牵制,他立即再次提出先使中共就范,集中河北。
常申凯虽然心念念反共,但也没有感情用事,在苏德之间,选择哪方,涉及到基本国策。虽然自欧战爆发,德军几乎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在苏德开战之始,苏军胜负难料的情况下,常申凯明确提出“对俄应以有限度之合作”,选择苏联,等于排除了德国。他指示宣传部“我报纸务一律表示同情于苏联”,定下宣传基调。并在之后国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要促成中、美、英、俄互助。
苏德战争的消息传到沂蒙军区,也在军区引起了很大的思想波动。一是德军的势如破竹,惊呆了有些人,对苏联的命运产生悲观的想法。二是我党长期宣传莫斯科是革命圣地,因此不少人鼓动要武装保卫苏联。针对这种情况,杨文翰、黎玉、刘炎、李振华分别到抗大、军队、党委发表演讲和座谈,提出一切行动听从延安总部指挥,延安总部有通盘考量。和广大党员一起讨论苏德战争,告诉他们德军一时的顺利并不代表不了最后的顺利,从战略上、战争潜力、国土纵深、天气因素、政治思想等方面论证苏联不可能失败,李振华更是断言苏军不久的将来将发起反攻,迎来战争转折点。因为苏德战争的爆发,让大家对曾有预言的李振华更加信服,他对苏德战争后期推演慢慢被大家接受。沂蒙军区逐渐平静了下来。
杨文翰与李振华私下交流时,曾问李振华真有如此大的信心。
李振华点点头,道:\"苏军前期的失败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战略误判造成的,德军完美骗过苏联,造成了战役的突然性,苏军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其实在苏芬战争的伤亡情况就可以看出端倪,苏军肃反有经验的军官几乎损失殆尽,但战场是最好的学校,苏军新生代军官很快就会成长起来。最后一方面就是苏联纵深太大了,战争潜力也是德军不可比拟的,还有严寒的天气因素。苏德之战我看好苏联。\"
杨文翰也彻底放下心来。沂蒙军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不久后,山东军政委员会接收了一批从苏维埃联盟撤退回国的干部,其中有一位姓文名云的干练女性在军政委员会担任妇女部长。李振华在偶然的机会下见到了她。开始他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后来他才确认没错。他感慨自己这只小蝴蝶居然改变了文云的命运,让这位巾帼英雄摆脱了在苏维埃联盟的悲惨遭遇。
李振华立即派出人员秘密保护,但又不影响文云的工作生活。他将此事私下告知了杨文翰。杨文翰也非常赞成李振华的做法,这位传奇女性值得我党、我军为她守护。
陕甘宁根据地延安航校,苏联教官收到国内通知准备返回,不仅是航校、其他部门的苏联专家也收到了通知。延安总部致电苏维埃联盟极力挽留。总部承诺延安航校毕业生毕业后将到苏维埃联盟实习,同时支援了苏联一批青霉素。苏联经过反复权衡,同意了延安总部的请求,留下了延安总部指定的部分专家。
1941年从这开始就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李振华总想着能做点什么。想来想去发现自己能做得其实还是比较有限。抗战的大体形势自己还没有能力影响到。
苏德战争爆发,前期苏联自顾不暇,逐步断绝了对中国以及我党的支援,上一世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里,外援收入占的比重很大:1937 占比77.2%,1938年占比51.6%,1939年占比85.8%,1940年,占比74.7%。而外援中苏联的援助占了很大的比例,苏联外援的断绝给陕甘宁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这一世的情况要好的多,新四军自整编开始部边就开始屯垦,办工厂、搞活经济,每个新建的根据地一旦相对稳定,类似皖南的经济政策就会提上日程,而且一直执行的很好。除了保证新四军自身外,每年都会援助延安总部上五百万以上法币的资金。还有鄂豫皖、山东根据地金矿所产的沙金大部分都上交延安总部,陕甘宁也在新四军的影响下提前展开了大生产运动,加上李振华上次去总部利用火箭筒,火箭炮的专利、青霉素的专利和苏联换取了一笔的资金和设备。还有其他国家的专利费,陕甘宁的财政状况要比上一世要好的多。
另外还有一笔额外的收入,重庆的青霉素工厂以及各国的青霉素专利费用。延安总部也派得力人员到上海、香港等地做生意筹集资金。但话又说回来,资金多了,用的地方也多了,八路军部队的规模也比前世大了许多,武器装备、弹药的消耗也比前世大的多,苏联援助资金的断绝,也还是会对财政产生不小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