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白,你也猜出来了么, 楚荆,你送虞清词来熙国,我猜叙白明明知道。”
“大哥已经为你送虞清词来熙国之事,和叙白一众兄弟做交易。”
“叙白觉得老不死和老东西会以为,熙国和楚国还没有结盟。”
“你送虞清词,是有意和熙国结盟,老不死怎么可能不趁此机会。”
让叙白封虞清词四妃之位,甚至贵妃,老不死怎么会不命内务府给虞清词最好的待遇。”
“楚荆我和二哥做交易求二哥把虞清词给你让你送虞清词入叙白后宫。”
“楚荆老不死和老东西绝对知道此事,楚荆,二哥把虞清词给你,让你送虞清词入叙白后宫。”
“难道老不死和老东西不会觉得,你和二哥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二哥才把虞清词给你,让你送虞清词入叙白后宫。”
“甚至我猜老不死和老东西会以为,和结盟没有任何关系,你和我从小认识,你顾忌我罢了。”
“如此一来,我不用猜我敢保证老不死和老东西绝不可能让二哥如愿以偿。”
“老不死和老东西最多不给二哥摆一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但我和叙白一见如故成为兄弟我帮叙白坐稳太子之位把叙白一手推上帝位。”
“熙国景国早已结盟,我和叙白在位期间,景国和熙国怎么可能解除结盟。”
“楚荆我不用猜我敢保证如此一来老不死和老东西绝不可能插手此事。”
“老不死和老东西为什么帮虞清词,老不死和老东西凭什么护虞清词。”
楚荆鼓掌,“老三啊老三,我觉得你一猜就中,你的心思手段心机怎么可能是顾铭祁能比的。
“更别提虞清词那个蠢货,你猜虞清词如果知道,你说的这番话。”
“虞清词有没有可能,还痴心妄想求你原谅她。”
顾循然摇头,“楚荆,自古以来多情总被无情扰,再美好的感情也会留有遗憾,越是美好的梦越是容易清醒破灭。”
“我和虞清词之间的爱恨纠葛,我会忘的一干二净。”
封叙白眼底满是笑意,“循然一猜就中,楚荆,去把事附耳告诉梁观南。”
北觉棠哭的梨花带雨,“父皇求父皇让女儿远嫁景国女儿日日照顾太后和太上皇柯太后。”
“伺候太上皇汤药太后景皇,柯太后生病,女儿也伺候太后景皇柯太后汤药。”
“女儿和景皇学做吃食,一日三次给太上皇太后柯太后景皇做爱吃的吃食。”
“永平琼华大长公主,长乐公主,安亲王恭亲王,琦苇郡主想吃。”
“女儿也给安亲王,恭亲王,长乐公主,琦苇郡主做。”
北云蒙气的把茶盏砸在北觉棠脸上,“北觉棠,你给太上皇,顾循然,太后,柯太后。”
“念景,永平琼华大长公主,顾慕雪,顾奕迟,顾铭祁说的这些话。”
“你十六年有给父皇母后本王和一众兄弟姐妹说过一句,做过一件么。”
“你以为顾循然是什么人,顾循然一出手,废了封叙文。”
“帮封叙白坐稳太子之位,把封叙白一手推上帝位。”
“你以为以顾循然的心思,顾循然猜不出你为什么一心远嫁景国么。”
“难道不是你听说顾循然孝顺柯太皇太后柯太后,太后,太上皇么。”
“顾循然会做花灯纸鸢木雕吃食,封叙白会做风铃,楚宴会做竹子物件,顾铭祁会做水果皮摆件。”
“顾奕迟离京游玩,会给太上皇买瓷器,给太上皇和顾循然折纸。”
“封叙白能差遣别国皇子命令别国太子,顾循然还敢不问封叙白,让封叙白差遣别国皇子命令别国太子么。”
“北觉棠,你以为顾循然会娶你,蠢货封叙白差遣北狄皇子。”
“劝你别远嫁景国,命令别国太子,阻止你嫁给顾循然。”
“封叙白和顾循然一见如故成为兄弟,封叙白认识顾循然之前无所顾忌。”
“封叙白从不多管闲事,怎么可能会管你的事。”
“难道不是顾循然不问封叙白,让封叙白差遣北狄皇子,命令别国太子么。”
“但我听闻苏若离去熙国了,北觉棠,太上皇看出你的心思。”
“太上皇虽然脾气不好,但太上皇人好,太上皇把父皇留下,和父皇说父皇子嗣众多,只有三女。”
“你是嫡女,别国皇子太子十个有九个想求娶你。”
“父皇把大姐,三妹远嫁和亲别国,只为你考虑邻国皇子太子罢了。”
“顾循然废虞清词皇后之位,把皇后之物给永平琼华大长公主使用。”
“永平琼华大长公主百年之后以皇后之礼下葬,让顾奕迟与王妃掌管后宫大权。”
“顾循然让内务府一月给他送一次绿头牌。”
“以太上皇对顾循然的了解,顾循然只说让送,又没有说要翻。”
“顾循然很有可能两三个月入一次后宫,翻一两次牌子都算好的太后没有听出来罢了。”
“顾闻笙之所以十八岁远嫁和亲蒙古,是因为蒙古兵力强盛。”
“硬逼景国送嫡公主,景国当年适龄的嫡公主只有顾闻笙。”
“景国即便兵力最强,人数最多,景国都打不过蒙古无法与之抗衡。”
“太上皇迫不得已,才远嫁顾闻笙短短几年肃贵妃去世。”
“顾循然回京,连亲王都没封,伺候太皇太后汤药。”
“北觉棠呀北觉棠,顾循然从小到大馊主意一个接一个。”
“顾循然邀请和景国交好国家没有结盟的国家皇帝。”
“来景国和太上皇谈结盟,只要不明摆着欺辱景国,太上皇不觉得不高兴。”
“顾循然求太上皇,即便没有谈好结盟依旧和景国交好。”
“事成之后让别国皇帝给蒙古大汉飞鸽传书,顾闻笙生辰。”
“顾循然带太上皇,安亲王太皇太后,去蒙古看顾闻笙。”
“让蒙古大汗设宴款待他们,让他们住些日子。”
“否则景国联合别国围攻蒙古,最终不是两败俱伤,而是多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