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像。不过,它也像不像一个正在奔跑的、很着急的爷爷?”
“哪里呀?”
“你看,风推着他,他身不由己。”夏清韵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他可能,也想停下来,看看我们呢。”
祝仁站在落地窗后,静静地听着。
他听懂了那句云淡风轻的比喻。
他发现,夏清韵的脸上,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微笑。
那份宁静,甚至感染了他内心深处的焦虑。
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
夏清幽最近开始变得异常忙碌。
她不再追逐祝仁的身影,而是频繁地出差,与国内各大顶级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基因测序公司的科学家、罕见病领域的专家进行闭门会议。
别墅里的女人们发现,夏清韵的存在感,正在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发生改变。
她不再是那个总在客厅里徘徊、试图融入她们的失意前妻。
她变成了财经新闻频道上,那个穿着一身干练西装,为罕见病儿童奔走呼号的“夏董”。
清仁科技董事会紧急通过了一项决议。
一个名为“罕见病援助基金会”的非盈利组织,正式成立。
基金会成立后,第一笔上亿的资金很快到位。但夏清韵很快就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
她发现,钱,根本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一个甘肃的孩子,需要的靶向药,在柏林的一家实验室里;一个四川的家庭,匹配的基因临床试验,远在波士顿。
中间隔着的,是浩瀚如海的信息壁垒,是繁琐复杂的跨国审批,是普通家庭永远无法逾越的天堑。
她再次召开了董事会。
这一次,她提出的,是一个让所有股东都以为她疯了的决定。
她要将清仁科技账上一部分的流动资金,全部投入到一个全新的、具有全球视野的慈善项目中。
【方舟计划】。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夏清韵只是平静地打开全息投影。
“各位,我们不是在做慈善,我们是在建立一套新的基础设施。”
“一套去中心化的、开源的、全球人道主义援助AI匹配平台。”
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财力,联合了全球多家顶尖的AI实验室,甚至包括一些天衍智能在商业上的“竞争对手”,共同开发这个平台。
这个平台,能用AI在最短时间内,为战乱地区的难民匹配到最近的安全区和救援物资;
能为罕见病患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最匹配的临床试验和药物资源。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捐钱的慈善家。
她变成了一个规则的制定者,一个用科技和悲悯,为这个破碎世界建立新秩序的架构师。
……
当全世界还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告而震撼,为祝仁的全球文化加冕而议论纷纷时,
所有人都以为,《舌尖上的龙国》所能引发的风暴,已经达到了顶峰。
然而他们都错了。
真正撼动灵魂的惊雷,总是在最安静的夜晚,于无声处炸响。
在国内,当无数观众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点开那最后这天才解锁,备受期待的第七集【我们的盛宴】时,
一场更深沉、更宏大的精神海啸,才刚刚开始酝酿。
这一集,不再是讲述一道菜如何制作,而是讲述一群人,如何通过一餐饭,确认彼此的身份,维系血脉的传承。
从东北农村冬日里那场热气腾腾的杀猪菜,到南方宗族祠堂祭祖后那上百桌的流水席。
镜头下,食物不再是主角,它成了一种媒介,一种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重新凝聚成一个名为“我们”的古老仪式。
节目播出后的四十八小时内,一个奇异的现象,在龙国大地,轰然爆发。
全国各大姓氏的家谱、族谱网站,流量在同一时间段内,暴增了三百倍,服务器接连宕机。
微博上,#我们家的根在哪里# 这个话题,在没有任何外力推动的情况下,悄然爬上了热搜,并最终以数十亿的阅读量,引爆全网。
无数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第一次放下了手中的游戏和短视频,拨通了远方老家的电话,
用带着一丝生疏与好奇的语气,向电话那头的爷爷奶奶,问出了那个他们从未关心过的问题:“奶奶,我们家……还有祠堂吗?”
一场由美食引发的,全民自发的【现代寻根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
这股力量,终于惊动了最高层。
《国民日报》海外版,再次发表重磅评论员文章。
文章的标题,只有短短七个字,却足以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灵魂为之震颤。
《一餐饭,唤醒一个民族》
文章指出,《舌尖》的第七集,已经超越了一部纪录片的范畴。
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现代龙国人血脉深处那扇尘封已久的、通往传统的门。
它不再是一部美食片,它已经成为链接现代都市与古老宗族情感的【文化脐带】。
至此,事件性质再次终极升级。
《舌尖上的龙国》,从最初的【文化现象】,到后来的【经济引擎】,再到如今……
它已经触及到了一个文明最核心、最柔软的地方——民族信仰的重塑。
就在国内“寻根热”达到顶峰,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甚至开始出现一些“中餐最牛”、“西方都是垃圾”的极端言论时,
第八集【落地生根】的播出,如同一场及时的春雨,瞬间将这种狂热的情绪,升华为一种更博大、更自信的文明胸怀。
这一集,将镜头对准了海外。
纽约唐人街,传承了三代的广式茶餐厅,在异国他乡,坚守着最传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