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巴黎,一位年轻的龙国厨师,用法国顶级的食材,重新诠释一道现代风格的北京烤鸭,并赢得了米其林三星的荣耀。

当无数被第七集点燃民族自豪感的观众,本以为将看到一场“中华美食征服世界”的爽文戏码时,

祝仁的旁白,却温柔地,将所有人的格局,拉向了另一个维度。

“一种味道的最高成就,不是征服,而是共融。

是当它离开故土,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落地、生根、发芽,并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开出全新的、更加绚烂的花朵。”

这番话,如同画龙点睛。

节目播出后,一个奇妙的连锁反应,在全球范围内,悄然上演。

全球各地的唐人街,第一次,不再是只有华人光顾。

无数被片中故事感动的当地人,开始好奇地走进中餐馆,他们点的第一道菜,往往是片中那道充满融合智慧的“改良版北京烤鸭”或“左宗棠鸡”。

他们不是来猎奇,而是来体验一种“共融”的文化。

紧接着,海外的美食博主们,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场名为“the taste of harmony(和谐之味)”的运动。

莱茵国的奶酪麻婆豆腐、小牛之地的腊肠煲仔饭、阿兹特克的辣椒油塔可……

各种脑洞大开、充满奇思妙想的融合菜,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油管和推特上病毒式传播。

祝仁的“共融”理念,通过这一集,完成了最完美的全球实践。

他没有说教一句,却让全世界,都自发地参与到了一场关于“中华美食本土化”的、盛大的集体创作之中。

这一次,西方主流媒体,彻底失声。

因为他们发现,祝仁非但没有搞“文化霸权”,反而用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极致的东方智慧,“将定义权,交给了世界”。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文化狂欢中,有一个人的身影,却仿佛从人间蒸发了。

夏清韵。

她没有参与九州文娱的任何商业布局,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任何只言片语。

她就像一颗被遗忘的棋子,在这场由她前夫主导的盛大棋局中,彻底失去了位置。

直到一周后。

一张照片,在网络上意外走红。

照片的背景,是云南诺邓古村那片被阳光炙烤的晒盐场。

照片里,一个穿着朴素冲锋衣、脸上带着泥灰、头发被汗水浸湿粘在脸颊的女人,

正和当地村民一起,弯着腰,用一双白皙却已磨出红痕的手,笨拙地翻晒着腌制中的火腿。

有人认出了她。

那竟是身价数百亿的清仁科技女总裁,夏清韵!

全网哗然。

“炒作!绝对是顶级的炒作!”

“富豪体验生活?这剧本也太老套了吧?”

媒体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疯狂跟进。

他们本以为将挖出一个“富豪体验生活”的拙劣炒作,结果却发现,她只是以一个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在当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体验”。

她和当地一位名叫阿香的大婶同吃同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跟着村民上山采菌子,下到盐井里背盐水,学习如何给火腿按摩、上料。

她从不接受任何采访,对所有镜头都只是平静地摇头,然后继续低头干活。

清仁科技的官方回复只有一句话:“董事长正在进行一项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深度调研。”

悬念,瞬间拉满。

没有人知道她想做什么。

只有夏清韵自己知道,她不是在体验,她是在修行。

在诺邓的每一天,她看到的,都是《舌尖》镜头之外的、更残酷的现实。

她看到守护着千年盐井的老人,因常年背负重物而佝偻的脊背,因关节炎而在阴雨天疼得无法站直。

老人一边捶着腰,一边笑着对她说:“丫头,这盐井啊,养了我们祖祖辈辈,不能断在我手里。”

她看到腌制火腿的传人,一个沉默寡言的中年汉子,一边用粗糙的大手仔细地揉搓着猪腿,一边跟她算账。

他说,一条火腿从腌制到能卖,要三年,刨去成本,一年到头的收入,还不够他儿子在城里一年的学费。

他说,儿子说了,以后再也不回来了,这活儿,太苦,没出息。

她看到无数珍贵的手艺,正在时间的侵蚀下,后继无人,走向凋零。

她终于明白了了尘方丈那句“啼血之花,需先止血”的真正含义。

她的修行,不是为了求得祝仁的原谅。

而是为了看懂他所守护的这片“森林”,究竟在承受着怎样的风雨。

当她在村委会那台老旧的、会不时跳出雪花点的电视机上,看到反复播放的第八集【落地生根】时,她彻底顿悟了。

她看到纽约的茶餐厅,如何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靠着一代代人的坚守,将一份云吞面做成了唐人街的文化符号。

她看到巴黎的烤鸭店,如何大胆地将法式料理的摆盘艺术,与中式的烹饪技法结合,最终赢得了全世界最挑剔的食客的尊重。

她意识到,仅仅“守护”,是守不住的。

贫穷,会让最好的手艺,都失去传承的土壤。

必须让这些深埋于故土的古老种子,也能像海外的中餐一样,在新的土壤里,开出能养活自己的、绚烂的花。

她没有回江省。

她甚至没有给祝仁打一个电话。

她用最快的速度处理完交接,直接从昆明,飞往了瑞士。

一周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

夏清韵以清仁科技旗下“方舟慈善计划”创始人的身份,登上了主论坛的演讲台。

她没有穿往日那身咄咄逼人的高定西装,而是一身简洁的白色中式立领套装,头发随意地挽在脑后,脸上是晒出的、健康的麦色。

她平静地开口,声音通过同声传译,清晰地传遍了会场的每一个角落。

“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多人最近都看过一部来自龙国的纪录片,《舌尖上的龙国》。”

台下响起一阵会意的轻笑。

“那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珍贵的‘种子’——传承了千年的手艺,独一无二的味道。

但同时,我也亲眼看到,很多种子,正在因为贫困、因为缺少关注,而渐渐枯萎。”

她身后的大屏幕,没有播放任何商业ppt,而是出现了一张张她在诺邓村拍摄的照片。

李大爷弯曲的脊椎,阿香婶布满皱纹的笑脸,孩子们清澈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