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它的平和 > 第2025章 年7月15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怕说话,是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上。那天阳光特别好,透过窗户斜斜地打在课桌上,粉笔灰在光柱里飘来飘去,语文老师正让大家轮流朗读课文。前面的同学一个个站起来,有的声音洪亮,有的带着点怯生生的颤音,但好歹都顺顺当当读下来了。轮到他时,他感觉自己像被按在了椅子上,腿肚子直打颤,脸一下子就烧了起来,耳朵里嗡嗡作响,老师说的“李伟,该你了”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棉花,听得不真切。他慢吞吞地站起来,手里的课本都攥出了汗,眼睛死死盯着字,可那些认识的字突然都变成了歪歪扭扭的符号,怎么也串不成句子。全班同学的目光像小针似的扎在他背上,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像堵着块石头,憋了半天,才挤出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最后还是老师摆摆手让他坐下,说“下次再试试吧”。坐下的那一刻,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心脏跳得快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那节课剩下的时间,他什么也没听进去,光盯着自己磨出毛边的裤脚发呆。

从那以后,“说话”这件事成了李伟生活里的雷区。他尽量避免一切需要开口的场合,开会时永远坐在最角落,有人问他意见就嗯嗯啊啊地应付过去,实在躲不过去就说“我没什么想法”。大学选专业,他特意挑了计算机,觉得对着代码总比对着人强,敲键盘的声音能让他安心。毕业找工作,面试时被问到“你有什么团队经验”,他紧张得手心冒汗,结结巴巴地说自己做过几个课程设计,面试官皱着眉记录的样子,他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幸好笔试成绩不错,总算进了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做程序员,每天对着屏幕写代码,不用跟太多人打交道,他觉得这样挺好,至少不用天天提心吊胆。

公司里有个茶水间,中午大家总爱凑在那儿聊天,说新来的实习生长得像某个明星,说隔壁部门的王经理又被老板骂了,说周末哪家馆子新开张打折。李伟每次去接水都跟做贼似的,脚步匆匆,接了水就走,生怕被人拉住说上两句。有次他刚拧开瓶盖,部门里的张姐就凑过来,笑着问他:“小李,听说你住东边?我也在那边,下次可以顺路啊。”他脑子里“嗡”的一声,想好的“好啊”卡在喉咙里,最后只挤出个“嗯”,就抱着水杯快步溜走了,背后张姐的笑声好像都带着点疑惑。回到座位上,他懊恼了半天,觉得自己刚才的样子肯定特别傻,可下次再遇到,还是一样紧张。

这种害怕像藤蔓一样缠了他十几年,慢慢长成了习惯。朋友约他聚餐,他总找借口推脱,说要加班,说身体不舒服,时间长了,朋友也不怎么约他了。他不是不想跟人来往,只是一想到要坐在一群人中间,听他们说说笑笑,自己插不上话,或者说错话被人笑话,就浑身不自在。他宁愿窝在家里,泡一碗面,对着电脑看部老电影,虽然偶尔也会觉得孤单,但至少不用紧张。

改变的苗头是在三年前冒出来的。那天公司突然宣布要搞部门重组,他所在的小组被拆分,他被分到了新成立的项目组,组长是个姓赵的年轻人,说话直来直去,开会时总爱盯着每个人问“你怎么看”。第一次项目会,赵组长就让每个人介绍自己负责的模块,轮到李伟时,他又犯了老毛病,脸涨得通红,说话结结巴巴,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赵组长皱着眉打断他:“李伟,你这说的什么啊?能不能大声点,清楚点?”周围同事的目光齐刷刷地投过来,他感觉自己的后背都湿透了,低着头半天说不出话。散会后,赵组长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杯水,说:“我知道你技术不错,但咱们做项目,不光要会写代码,还得会沟通。你这样,自己做了什么别人不知道,有问题也说不出来,怎么跟团队配合?”

那天下班,李伟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他想起赵组长的话,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可就是迈不过去那道坎。他拿出手机,翻了翻通讯录,想找个人聊聊,却发现能说上话的没几个。路过小区门口的便利店,他进去买了瓶啤酒,坐在路边的长椅上喝着,看着来往的行人,突然觉得有点委屈。他不是不想跟人好好说话,他只是怕,怕自己说不好,怕被人看不起。

没过多久,项目组接到了一个大单子,客户要求每周做一次进度汇报,每个模块的负责人都要上台讲。赵组长直接把这个任务派给了李伟:“你负责的这块是核心,下周的汇报你来讲。”李伟当时就懵了,急忙摆手:“组长,我不行,我讲不好,还是让别人来吧。”赵组长盯着他看了半天,说:“没人天生就会讲,你得练。下周要是讲砸了,丢的不光是你的脸,是整个团队的脸。”话说到这份上,他没法再推了,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李伟过得像坐过山车。他把要汇报的内容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生怕哪个地方说错了。晚上回家,他对着镜子练,刚开始的时候,看着镜子里自己紧张得变形的脸,一句话都说不完整,练着练着就想把稿子扔了。有天晚上,他练到凌晨,还是磕磕绊绊的,急得把水杯都摔了,水洒了一地,他蹲在地上,看着湿漉漉的地板,突然觉得特别累,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他想过要不干脆辞职算了,这样就不用去汇报了,可又舍不得这份工作,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才找到的。

汇报前一天,他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连每个手势、每个停顿都想好了。可躺在床上,还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一遍遍过着汇报的场景,怕自己忘词,怕客户提问答不上来,怕台下的人笑话他。凌晨三点多,他索性起来,打开电脑,把ppt又检查了一遍,然后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虽然还是有点紧张,但比之前顺多了。

汇报那天,他穿着前一天特意熨烫好的衬衫,手心还是一个劲儿地冒汗。轮到他上台时,他感觉腿都在抖,走到讲台后面,刚想开口,却发现自己忘了第一句话该说什么。台下的人都看着他,客户皱了皱眉,赵组长在后排悄悄给他比了个加油的手势。他深吸一口气,端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冰凉的水顺着喉咙流下去,稍微镇定了一点。他想起自己练了无数遍的稿子,慢慢开口:“大家好,我是负责……”一开始声音还有点抖,但说着说着,他发现自己好像没那么紧张了,虽然还是不敢看台下的人,一直盯着ppt,但至少把该说的都说清楚了。

汇报结束后,客户点点头说:“讲得还行,就是有点紧张。”赵组长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不错,比我预想的好。”走下台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后背都湿透了,但心里却有种说不出来的轻松,好像一块压了很久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那天晚上,他请赵组长吃了顿饭。几杯啤酒下肚,话也多了起来。他跟赵组长说了自己从小就怕说话的事,赵组长听了,说:“谁没点害怕的事啊?我以前也怕上台,第一次做项目汇报,紧张得把ppt都放错了,下来后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怕有什么用?越怕越得去做,做着做着,就不怕了。”

从那以后,李伟好像打开了一个开关。他开始主动跟同事交流,开会时也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虽然有时候还是会紧张,但至少敢开口了。他发现,其实大家并没有那么在意他说得好不好,反而有人觉得他认真负责,愿意跟他合作。有次部门聚餐,张姐还笑着说:“小李,你现在可比以前开朗多了,以前跟你说话,你都跟受惊的小兔子似的。”

半年后,公司有个去外地培训的名额,赵组长推荐了他。培训期间,要跟其他公司的人组队做项目,还要做最终的成果展示。李伟主动担任了组长,虽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跟队员意见不合,展示时设备出了点小问题,但他都一一解决了。展示结束后,有个其他公司的人过来跟他交换名片,说:“你讲得挺不错的,思路很清晰。”他笑着说:“谢谢,我以前特别怕说话。”对方惊讶地说:“看不出来啊。”

培训回来,他升了职,成了小组负责人。现在的他,虽然还是算不上能言善辩,但至少不再害怕说话了。他会主动跟新来的同事打招呼,会在会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偶尔还会跟大家开玩笑。有次跟赵组长聊天,他说:“以前总觉得,说话是件特别难的事,现在才发现,难的不是说话本身,是跨不过去心里的那道坎。”赵组长说:“人啊,就是这样,越怕什么,越得去碰一碰,碰着碰着,就发现那玩意儿也没那么可怕,反而能让你变成不一样的自己。”

周末的时候,李伟会去公园跑步,有时候会遇到以前的老同学,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近况。有人问他:“你现在变化挺大啊,以前在班里你可是最不爱说话的。”他笑了笑,说:“人总得往前看嘛。”阳光照在他脸上,暖洋洋的,他想起小时候那个在课堂上不敢开口的自己,突然觉得有点陌生,又有点亲切。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害怕的事,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逃避了,因为他明白,人最大的改变,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哪怕一开始做得不好,哪怕会紧张会犯错,但只要跨出了那一步,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