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随着佛教地狱观念的传入与本土化,后土娘娘的神职开始与“幽都”即人死后的世界,产生关联。虽然具体执掌幽冥的乃是酆都大帝、十殿阎罗等一套专门的神只体系,但作为大地之母,她对于深藏于大地之下的冥界,自然也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管辖权与悲悯的关怀。在一些道经和文学作品中,后土娘娘被视为幽冥世界的总摄者或最慈悲的救赎者。
唐宋以后,随着民间信仰的进一步融合,后土娘娘的形象彻底深入人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方,修建了众多后土祠或地母庙,香火鼎盛。她的诞辰日(通常认为是农历三月十八)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信众前往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也为逝去的亲人祈求冥福。
她的形象通常被塑造为一位端庄慈祥、母仪天下的中年后妃,头戴凤冠,身披霞帔,手持象征大地与规矩的玉圭或宝珠,温和地注视着尘世与幽冥的一切。
因此,我们今天所说的后土娘娘,其传说并非一蹴而就。她是从《山海经》中走出的古老自然神,历经《周礼》、《左传》的礼法塑造,在国家祭祀中成为与皇天对应的“后土”;再经过道家经典的升华,位列“四御”,成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最终在民间信仰的沃土中,化身为掌管大地、生育乃至关怀幽冥的慈悲女神——后土娘娘。
她的演变史,正是一部缩写的华夏神灵信仰发展史,承载着古人对于自然、生命、死亡最深邃的思考与最朴素的情感。
在后土娘娘的神格完全定格之后,其信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展现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其中,在山西汾阴(今万荣县)的后土祠,因其与汉武帝的深厚渊源,成为历代王朝祭祀后土的“圣地”,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那时候皇亲国戚会定期的去这地方祭祀,皇家礼仪,说明在古代,君王都是认可的
从汉朝至宋朝,多位皇帝曾亲自或遣使来此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仪式规格与祭天等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充分体现了后土娘娘在国家祀典中的核心位置,大家好奇可以搜搜典籍,野史,了解大概情况。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率群臣大规模扩建汾阴后土祠,并亲撰《汾阴二圣配飨铭》碑,其建筑之宏伟、气势之磅礴,被誉为“海内祠庙之冠”。虽然此后因政治中心南移,帝王亲祭的盛举不再,但汾阴后土祠作为“后土祖祠”的象征意义始终未变,至今仍是民间朝拜的圣地。
在道教斋醮科仪中,供奉后土娘娘的神位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为生者祈福的“金箓道场”,还是为亡者超度的“黄箓斋”,所有向天庭呈递的奏表、文书,在启禀“三清”、“玉皇”等天尊上帝之后,必须虔诚礼拜“承天效法后土皇地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