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任何法事都发生在大地之上,所有生灵皆受地母恩泽,需首先获得她的准许与支持,祷告方能上达天听。这种仪轨,深刻反映了后土娘娘作为“大地根基”的不可或缺性。我们出马仙,也会有一些事情求后土娘娘广行方便之门,这因为什么不知道,就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知道了这个人物的存在,我就有了拜她的法事,是巧合呢,还是注定的,我也不得而知,我就当我自己是成长了,现在弄不懂,我也不去纠结,我相信时机到了,自然拨开迷雾见晴天,时机不到,累死自己恐怕也是弄不明白。
在广袤的民间,后土娘娘的信仰则显得更为具体而亲切。她不仅是掌管丰收的大地之神,更在丧葬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古代坟墓的规制中,通常在墓旁立有一方小石碑或石桩,刻“后土”或“后土神位”字样,意为向此方土地之神“告备”,祈求后土娘娘保佑亡魂在其管辖的领地内得以安宁,并护佑墓冢不受侵扰。清明扫墓时,家人也必先祭拜“后土”,然后才祭祀先祖,此习俗,至今有的地方也在广为流传,可见后土娘娘在民众心中,是生死两界温柔的守护者。
此外,由于她“地母”的属性,掌管着大地间的生机与孕育,民间亦普遍向她祈求子嗣繁衍、家族昌盛。许多无子的妇女会到后土祠中虔诚祷告,希望能得到“大地母亲”的赐福。这使得她的神格中,又融入了浓厚的生殖崇拜与家族延续香火的期望。这也代表新生,生生不息,是大地内蕴的根本法则。
它并非单纯的繁荣生长,而是一种周而复始、由死向生的强大轮回力量。草木荣枯,遗体化作春泥再次滋养新生命;野火焚尽,春雨过后新绿仍将刺破灰烬。这种在衰亡中孕育新生、在沉寂中积蓄力量的永恒循环,便是大地最深沉、最伟大的慈悲与韧性。
在古典名着《西游记》中,孙悟空在五庄观推倒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走投无路时曾寻求“东岳天齐”与“后土娘娘”的帮助,虽未直接出面,但此一提及,足见后土娘娘在神仙体系中的崇高地位。
而在《红楼梦》中,贾府宗祠的“抱厦匾”上大书“星辉辅弼”,内殿的匾额却是“慎终追远”,旁边悬挂的正是“后土神”的画像,这生动地展现了后土信仰已深度融入士大夫家族的宗法礼制之中,成为“家国同构”信仰体系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从上古神话到国家正祀,从道家殿堂到民间阡陌,从庄严的祭文到文学的笔触,后土娘娘的形象无处不在。她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对死亡的思考以及对家族、国家的深厚情感,完美地编织在一起。她既是威严的皇地只,也是慈悲的娘娘神;她承载着历朝历代的兴衰,也抚慰着每一个平凡灵魂的哀乐。在她那沉默而宽厚的怀抱里,生与死、天与地、国与家,达成了最终极的和谐与统一,所以称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