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陛下,臣也有补充!”另一位御史王承宣颤着声音道,“据臣收到的消息,谢清风竟放言箭矢不认人的这般言论,他哪有半点父母官的样子?他这是将陛下推行的仁政抛诸脑后,在临平府一手遮天,把治下百姓当作砧板鱼肉!不严办此人,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陛下,臣恳请立即革除谢清风官职,押解进京受审!”谏议大夫陈正明同样激昂陈词道。

“若不及时处置谢清风,此等酷吏之风一旦蔓延,万一各地官员有样学样,我朝根基恐被动摇!望陛下明察,还流民们一个公道!”

众御史你一言我一语,弹劾之声此起彼伏,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奏疏言辞激烈,将谢清风描述成十恶不赦的罪人,恨不得即刻将其千刀万剐以平民愤。

御史一职历经千年演变,早就已经成为封建王朝里面一股至关重要的监察力量肩负纠察百官,弹劾不法、整肃纲纪之责。

但近些年的圣元朝的朝堂局势相对平稳,尤其是二皇子谋逆一事之后,众官员们行事愈发谨慎,御史台左都御史周鸿儒已经很久没有抓到过实质性的把柄了,他们一个个空有监察之名却无显着功绩。

直到谢清风驱赶流民一事爆发,在他眼中这无疑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弹劾谢清风不仅能彰显自己敢于直言的勇气,更能借此向天下宣告自己属于清流的阵营。

在他看来只有激昂地参上一本,痛斥谢清风的行为才能证明自己坚守正义和心系百姓,这样才能在官场舆论中站稳脚跟与浊流划清界限。至于谢清风的事件背后是否另有隐情,谢清风的决策是否出于无奈,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借此时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维护他们清流的名声,御史台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周鸿儒刚开始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其实还有点不信,真的有官员会如此目无朝廷纲纪吗?

他连夜派人去核实事情的真相。

没想到还真有这样的人!这件事情居然是真的!

真的不能再真了。

谢清风当着一两万难民的面亲自拿弓箭射杀百姓,还亲口说让难民们离开临平府,还得退至少十里路。

周鸿儒直接狂喜。

这不是把政绩送到他面前吗?

御史台右都御史已经空了许多年了。

或许借着这个机会,他这老头子还能再往上升一升。

周鸿儒立马发动下属参倒谢清风,他很是了解他的这些下属们,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是绝对不会动弹的,爱惜羽毛得很。

但若是有了实质性的证据......

谢大人......只好对不住了。

“陛下,谢清风此等行径,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岂能容忍!”一位御史高声喊道,“请陛下严惩谢清风!”

朝堂上弹劾谢清风的声浪如汹涌潮水一波接着一波。

其实大多数官员都不认识谢清风,面对这激烈场面都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表态。他们生怕站错队日后惹上麻烦,于是有的低头盯着朝靴默不作声,有的则偷偷观察皇帝的脸色想从龙颜中揣摩圣意再决定自己的立场。

不过他们心中都弹出一个想法,就是谢清风真是倒霉遇上周鸿儒这老匹夫了。

翰林院侍读罗立人站在班列中,内心却如翻江倒海。谢清风毕竟在他手下干了两年多的活,他深知其为人谨慎绝非鲁莽之辈。他不太相信谢清风会做出如此草率之事,定是其中另有隐情。

然而眼前众多御史言辞凿凿,个个义愤填膺,一副要将谢清风彻底钉在耻辱柱上的模样。他看着御史们挥舞的奏疏,喉结动了动,几次想开口为谢清风辩解却又生生咽了回去。

他太清楚这些御史的秉性了,多数都是顽固不化之人,平日里就喜欢弹劾他人,抓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以彰显自己的忠直与清廉。

如今谢清风被他们盯上,自己若贸然开口,恐怕不仅无法为谢清风洗清冤屈反而会被卷入这场风波,落得个同流合污的下场,吃不了兜着走。

罗立人最终还是将辩驳的话语碾成叹息。

朝堂上同样叹息的人还有一位,就是次辅李景湛。

谢清风这小子难道是什么腥风血雨体质吗?怎么总是惹这么多事儿?

在官场中,名声与立场远比真相更为重要,谢清风的行为已经触动了清流士大夫们的敏感神经。

流民问题本就是朝廷最为关注的民生大事,谢清风驱赶流民的举动无疑是在挑战清流所倡导的仁政理念。即便谢清风有千般理由,只要他违背了清流所推崇的仁爱与体恤民生,就已注定成为众矢之的。

若是这件事情是误会,是谣言,是有人夸大做局污蔑谢清风也就罢了。

李景湛自然也是派人去查过了,基本与周鸿儒方才说的差不多。周鸿儒这几个御史顶多夸大了一点儿,但也大差不差。

次辅李景湛他在从翰林院出来后也是被下放过一段时间的,并不是一直在京城当官。他知道下面有很多事情其实身不由己,他望着殿中激烈争辩的御史们,思绪不禁飘回往昔外放的岁月。

初到任时他雄心勃勃想革除积弊,可刚要整治当地豪强霸占农田就有百姓联名上书为豪强求情,原来这些豪强虽作恶多端却也在灾年施粥放粮,保一方百姓不饿死。

朝廷每年下发的赋税徭役指标如山般沉重,若如实征收百姓必然怨声载道;若擅自减免又会被弹劾怠忽王事。有些政令从朝堂上看来合情合理,落到地方却完全变了样。

李景湛其实大概知道谢清风的意思,他可能只是想让流民们不靠近临平府的府城,毕竟一旦灾民失控涌入府城,必定会造成粮食短缺、疫病横行的惨状,这才是真正动摇根基的大祸。

他应该是想等把秩序捋好之后再行救济,但李景湛并不认同谢清风的做法,太激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