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北方特区与欧洲多国和美国签订一百多项投资协议。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在北票、阜新,各建了一座超大型钢铁厂,特区政府以土地和政策支持为股本,强行占股20%,在管理上拥有一票否决权。
法美两国与特区政府共同投资了连接奉天、彰武、朝阳、承德的超级双复线铁路(客运专线和货运专线),还有新奉天,经锦州港区、山海关、唐山,最后到通州的新通铁路,同样是超级双复线铁路。特区政府以土地做股本,占股30%,三方共同运营70年,70年后,特区政府收回全部运营权。特区政府在管理上拥有一票否决权。
戈辉与德国的高级别访问团,在教育科研、工农业生产等方面,也达成了多个重要协议。
柏林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哥廷根大学等23所理工科大学,与北方特区教育局达成合作办学协议。
北方特区计划在朝阳、锦州、锦西、辽阳、大连、宽城、哈尔滨,每个城市设立两所纯理工科研究型大学,在新奉天设计十五所大学,其中十所大学是纯理工科研究型大学。
这些计划设立的大学,将与德国的大学合作办学,成立联合学院,直接使用德国大学的教学大纲,共同培养理工科人才。
北方特区教育大跃进全面进入快车道。
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德国的核心工厂全部在北方特区设立分厂,备分技术和人才。
德国高层对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却又不得不打的欧洲战争,并没有赢到最后的信心,所以备份德国的核心工厂、技术、人才,就变成了重中之重,而北方特区就是德国认为最值得信任的备份之地,也是最合适的投资之地。
北方特区政府也明确表示,会保证德国的投资安全,赚到的钱可以安全带走,并在投资协议上特别注明。
签完了一系列的协议之后,德国政府和军方核心高层,被请到了禁卫军总参谋部。
在地下指挥大厅里,禁卫军四总部的核心高层、德国政府和军方核心高层,面向一面巨大的影布,随意地围坐在巨大沙盘的前后左右。
电影机的光束打在影布上,汉语和德语对照的两行字映入所有人的眼帘——北方特区与德国军事合作成绩汇报。
宁远是今天报告会的主持人,他站的位置刚好让开影布,有一束光柱直接打在他身上,既让人看清他的脸,又刚好不干涉影布的显示效果。
“大家上午好,我是宁远。”宁远用德语简单开场:“今天在座的都是老熟人,我就不客套了,直接开始汇报。”今天来的德国人,宁远都认识,以前都见过,还都交谈过,说是老熟人不为过。
禁卫军高层,一部分人学习德语,一部分学习英语,经过近十年的不间断学习,在外语方面,他们全体做到了无障碍交流。
哗……在座的一百多人一起鼓掌,特别是德国人,宁远的德语,让他们倍感亲切。而且由禁卫军的参谋总长主讲,充分表现出禁卫军对德国朋友的重视。
巨大的影布上,层层山峦向远方延伸,城市、村庄、河流、农田、森林、草原,依次出现在影布上。镜头切换,变成了地上视角,一架双翼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如棉絮般飘浮的白云,成了最好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1-m’型军用运输机,已经同时在德国生产了。”宁远指着影布上的双翼飞机介绍道:“最大平飞速度260公里每小时,巡航速度160公里每小时,最慢时速50公里,实用升限5000米,最大航程2000公里,高等级硬质跑道起降距离170米,简易土质跑道起飞距离超过200米。使用Farm-3.6型9气缸星形活塞发动机,发动机功率800千瓦。货舱里12个简易座位,最大载重2.14吨。”
影布上的画面转到了运-1-m的静态展示画面,宁远继续介绍:“这是禁卫军与德国同研发了两年多的成果,运-1-m是最终定型的型号,Farm-3.6型活塞式发动机,在正常保养的情况下,已经做到了3000小时无需大修的水平,相当可靠。当然,成本也相当高。对工人、工厂、材料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禁卫军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大规模量产。”
“有些人问了,最大载重才2.14吨,货舱里只能坐10个人,这有什么用?”宁远继续道:“运-1-m是我们对运输机设计的一次探索,我也承认它在军事领域的作用有限,但是在军事通信联络、空中侦察、伤员紧急后送等方面非常实用,比火车、汽车、骑马更快到达。最重要的是它皮糙肉厚,像拖拉机一样结实。”
在座的所有人都点头表示认可。德国人已经从不断发回柏林的情报中,充分了解了其性能,确实如宁远所言,像拖拉机一样结实。
影布上画面切换,虽然还是运-1-m,但是做了改装,机腹侧面,多出了几个金属管子,很明显是枪管。
“运-1-m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有更先进的运输机。”宁远肯定地说道:“运-1-m也不会只当做运输机,可以改装成对地攻击机,从天上射击躲在堑壕里面的敌人,想象一下,如果躲在堑壕里的是诸位,又该如何应对?”
在座的德国人,禁不住爆了一句w和F开头的英语,从天上攻击地面,还可以这样打仗,还让不让人活了。
“禁卫军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大规模量产。”宁远提问:“那么德国呢?”
毛奇总长坦言:“德国也做不到更快,也需要两年时间。”
“希望一切还来得及,能让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争得先机。”宁远说道。
“谢谢”毛奇说道:“据我们的调查,欧洲和美国,在飞机设计制造方面,目前都没有达到我们现在的水平。”
“我相信,他们更先进的应该藏的很严实。”宁远说道。
这时,影布上出现了歼-1-K的画面,在蓝天白云间穿梭,灵活的翻转。
戈辉肩头耸动,轻轻地笑了。他当初给的外形明明是S2赛季的p51野马式战斗机的外形设计,被改来改去,现在怎么看都更像S2赛季时的p47战斗机,而且机体也像p47那样大。
事实上,不是禁卫军和德国的工程师要改,他们都没有设计飞机的经验,是在不断试错过程中,集体智慧,发散思维过程中,慢慢改变了飞机的总体设计。其中也有戈辉当年给的设计图太框架的原因。
当然,戈辉也不在乎这些,在他看来,能飞上天,能稳定飞行,能当战斗机用,就可以了,哪怕他们改成拖拉机的模样,都没有问题。
“这是歼-1-K型战斗机,同样,是禁卫军与德国同研发了两年多的杰作。”宁远接着介绍道。
哗……掌声打断了宁远的介绍。德国人知道,他们不是从零开始的,是在禁卫军初级方案的基础上继续研发的。没有禁卫军的初级方案,决不会有今天的结果。而宁远却定义成了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掌声是在感谢宁远。
宁远伸手下压,掌声渐息,继续介绍:“我们最初是用Farm(农场)发动机,虽然稳定了,但是油耗、速度、航程都不是歼-1-K型战斗机的良配,所以总司令建议换发动机,比如V型16缸汽油引擎。”
影布上此时出现了发动机的画面,V型12缸发动机的画面。
宁远继续介绍:“我们两国的工程师团队选择了V型12缸的发动机,16缸技术难度太大了,我们选择了相对更容易实现的12缸发动机,把两个直列6缸发动机,以90度夹角焊在一起。”
影布上,V型12缸发动机,被360度无死角的拍摄,还给了结构细节的特写。
宁远继续说道:“目前正在做地面测试,还需要不断改进,什么时候上机测试,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是我们可以肯定,比Farm(农场)发动机更合适。”
“如果一直不稳定呢?一直不能上机测试呢?”毛奇总长问道。
“刚才我们看到了,加装了Farm(农场)发动机的歼-1-K型战斗机在天上飞。”宁远解释道:“所以,我们两条腿走路,一边在地面测试新发动机,一边用Farm(农场)发动机测试飞机的飞行性能。”
“而且”宁远特别强调道:“我们也不是单纯的使用Farm(农场)发动机,而是把两台Farm-3.6型连接在一起,变成两排18缸风冷星型发动机,排量达到46升,总功率1600千瓦,2176匹马力,动力绝对够用了。我们还在机身后部,给它配备了一个涡轮增压器,极大提升了它的高空性能。”
宁远指着飞机发动机正下方的巨大进气道,继续介绍:“这个进气道就是保证飞机在高空中依然性能卓越的保证。”
宁远最后总结:“总之,这两个方案,都是我们的选择,不会单纯的毙掉哪一个,我们真的是在两条腿走路,少一条都走不好。”
事实上,这也是无奈的选择,不然还能怎样?
宁远保证道:“我们争取在今年结束之前定型,目前试飞很顺利,双排18缸风冷星型发动机也很稳定,一切都在按计划往前推进。”
影布上已经出现了坦克测试的画面,宁远开始介绍坦克:“这就是我们共同研发的黑豹-1-A型坦克,已经安装了农场兵工厂与克虏伯公司共同研发的第一代坦克炮,30倍76毫米(北方标准2.4寸)长管线膛主炮。虽然已经定型,但是还在继续测试,在努力发现问题,也在培养坦克兵,培养后勤维护人员。”
画面上有具体的性能介绍,而且是汉语和德语对照,双方都能看懂,所以宁远也不具体介绍。他只说画面上没有的:“坦白的说,禁卫军目前装备不起,太贵了。当然,东亚战场 上也用不到这样的怪物,只需要几辆这东西出现在战场上,就能把对方吓死。”
在座的德国人差不多都笑了,他们知道宁远是在开玩笑,但也并未完全脱离实际。还有,德国其实也装备不起,德国现在也穷得不行不行的,德国财政快要揭不开锅了。
宁远这话当然是在开玩笑,不过,应该和事实相差不多,这东西,目前放在东亚战场上,就是所向无敌的存在,无人敢与其争锋。
北京的光绪帝如果知道禁卫军有这东西,估计他得绝望到死掉。
幼豹坦克也出现在画面上,十分灵活的走位,小而轻,火力却不输黑豹。
“这是幼豹坦克,同样是我们双方共同研发的,战斗全重18吨,和黑豹使用完全相同的30倍76毫米(北方标准2.4寸)长管线膛主炮和8毫米口径的FA-44置顶机枪。”宁远指着画面上的小坦克继续介绍道:“他的成本是黑豹坦克的一半,目前还在测试,持续测试。禁卫军会优先装备幼豹,这东西,足够在东亚战场上称王称霸了。”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参谋副长蒂姆-金特尔撇撇嘴,说道:“就是放到欧洲战场,也是小霸王的存在,德国也计划优先装备这东西。”
宁远继续道:“很多时候,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放到国家层面也是一样的,没钱,也是真的没招啊!”
宁远的话,让很多人深有同感的笑了,特别是德国首相标洛。
这几年因为德国的财政问题,让标洛身心俱疲,由他统一起来的政治联盟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隐隐有崩坏的迹象。他本人压力山大,除了用铁腕强行压制,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
影布上,坦克的画面结束,一门小炮出现在画面上。
宁远介绍道:“这是我们双方共同研发的76毫米步兵炮的最新改进型号,我们简化了反后座装置,采用了可变后坐,长液压气动式反后坐装置,既减轻了重量,又提高了反后坐效果,全重690公斤,减轻了一点点,宽39寸(1248毫米),窄了一点点,高29.5寸(944毫米),矮了一点点,取消了48孔蜂窝状炮口制退器,炮管长度变成了43.5寸(1392毫米),短了一点点。我们减低了膛压,炮口初速降到381米每秒,进一步降低了后坐力,改用8公斤的重弹丸,装有0.73公斤tNt,使用最大装药的1号药包,最大射程依然达到8800米,而且十分精准。虽然射程不如原来,性能稍显平拥,但是后坐力更好,全射程精准,炮弹威力更大。”
其实,朝阳机床厂为了降低成本,在性能和造价上做了平衡,走了平庸的技术路线,但在设计上却又巧妙地求新,仅在射程上做了部分妥协,但在射击精度上却又提高了很多。
宁远这时提高了声调,特别强调:“最最重要的是,极大降低了造价,制造工时也由4000个工时,减到惊人的680个工时,我们计划减到450个工时(m1型75毫米山炮的制造工时就是450工时)。”
德国总参谋部第二处处长托尼-克罗斯惊讶道:“680个工时?还要减少到450个工时?怎么可能?”其实在他内心中,已经相信了,因为宁远不可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撒谎。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参谋副长蒂姆-金特尔直接说道:“德国也要生产,原来的那款太贵了,德国也在咬牙装备。”
“这款改进型76毫米步兵炮,是由朝阳机床厂改进的,我们命名为cmp-76-A型步兵炮。”宁远介绍道:“更轻、更精准,最远超过8800米的射程,绝对够用了。”
在座的很多德国陆军高官,都频频点头,在马克不够花的时候,降低成本,真的太重要了。
影布上又出现了一门新炮,宁远介绍道:“这是农场兵工厂独立研发,刚刚定型不到七天的105毫米口径FA-105轻型榴弹炮,是FA-112的继任者,个头不大威力大,让我们非常满意。”
事实上,禁卫军与德国正在合作研发一款105毫米榴弹炮,还没等到定型,禁卫军独立研发的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却抢先定型。这是成雨的执念,不是什么都需要与德国人合作研发,我们自己也行。
宁远继续介绍:“炮身只有630多公斤,加上轮式炮架和底座,战斗全重1860公斤,小巧而轻便,炮管长100寸(3200毫米),火炮高56寸(1792毫米),高低射界负5.5度到70度,它可以由各种轻型牵引车辆拖着快速移动,可以快速机动到战场上任何角落,可以快速撤离。发射105毫米x384毫米(12寸)定装炮弹(用寸的话,105毫米没法取整),重约16公斤,也可以根据需求发射半固定弹药。有效射程米,最大射程高达米,并且射速极快,最高射速可达每分钟8至10发,持续30分钟,持续射速3发每分钟。”
事实上,这个设计就是后世80年代美国m119型105毫米轻型榴弹炮。成雨他们是怎么设计成这个样子的,用成雨的话说,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或者是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的缘故吧!
包括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在内,所有德国陆军高官,震惊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他们的105毫米轻型榴弹炮正在加速定型中,最大射程才刚刚过米,综合性能根本无法和这款FA-105相比,那德国还有必要继续研发吗?显然没必要了。
“这款FA-105轻型榴弹炮,德国也要生产。”毛奇当场拍板,然后感慨道:“太佩服你们的研发实力了,德国必须立即停止正在研发的105毫米榴弹炮,因为性能太差了,无法与FA-105媲美。关于155毫米重型榴弹炮的设计,也应该以你们为主,就在这里研发。”
“没问题”宁远直接答应了:“事实上,农场兵工厂也确实在独立研发155毫米重型榴弹炮。”宁远没有告诉毛奇,还有一款戈辉强推的122毫米中型榴弹炮,也在论证,要不要研发。
事实上,禁卫军高层,都不赞同研发122毫米中型榴弹炮,因为已经有76毫米、105毫米,以后还会有155毫米,这已经够了。但戈辉坚持认为,105毫米榴弹炮,不适合禁卫军的战略炮弹旅,122毫米和155毫米高低搭配才更合适。原来的120毫米,性能并不让禁卫军满意,直接舍弃,转卖给了北京朝廷。
毛奇保证道:“我今天就要发电给德国的研发团队,让他们集体到这里来,和你们一起研发。”
“没问题,我们互相学习。”宁远当然不会拒绝,有德国研发团队的加入,能极大提高155毫米重型榴弹炮的研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