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贾蓉,不做绿帽王 > 第249章 意外之喜,当世家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9章 意外之喜,当世家人

月光下的水池泛着幽光,陈建国并指如剑,一道灵力射入池底。

水面突然旋转起来,露出个直径一米的黑洞。他纵身跃入,下落三米后稳稳站在个石台上。

这个地库比中院那个大得多,结构也更复杂。

正中央摆着张黄花梨供桌,桌上供着尊青铜鼎——陈建国一眼认出是后世课本里的商晚期的\"司母戊鼎\"造型,但看着样子很新,大概能确认这是一件高仿品,

虽是仿制,但应该也是民国年间的大匠人所铸,再留个几十年,一样是价值不菲的物件。

供桌后方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几个青花大罐,掀开一看,全是上等的陈年普洱。

最让他惊喜的是东墙边的博古架,上面摆着整套北宋汝窑天青釉瓷器。

虽然缺了个茶盏,但品相完好得令人咋舌。

\"捡到宝了...\"

陈建国摩挲着汝窑碗沿的\"奉华\"刻款,突然听见头顶传来\"咔哒\"轻响。

陈建国抬头,望向地库的顶部,那里随着轻响,露出一个小口子。

口子也就巴掌大小,显然那里还藏着东西。

而开启的方式,就是他刚拿起的这汝窑碗的位置。

陈建国眼中精光一闪,手指弹出一簇灵火。

在灵火的照映下,那口子里显示出一幅华夏人都知道的星图---北斗七星图!

这时他无意识的转动着手中的汝窑碗。眼里的余光还发现在灵火的光照映下,手里的碗沿的\"奉华\"款识上投下一道游移的光斑。

他低下头,仔细的打量着手里的汝窑碗。

细看下才发现碗底釉面下若隐若现的细密纹路,竟组成了一幅微缩的北斗七星图。

\"原来如此...\"

他嘴角微扬,将碗底对准灵火。

透过碗底将碗中北斗七星图与底部那口子的北斗七星图重合时,地库顶部突然传来机关转动的沉闷声响。

响动间,封闭的墙面顶部又有一块三尺见方的青石板缓缓移开,露出个黑黝黝的暗格。

陈建国足尖轻点,身形如燕掠起。

暗格中静静躺着一个紫檀木匣,匣上阴刻着繁复的云雷纹,锁扣处贴着张泛黄的符纸——分明是道家的封禁符箓。

\"有意思。\"他指尖凝聚灵力,轻轻揭下符纸。

木匣应声而开,里面竟是卷用金丝捆扎的羊皮纸,旁边还放着个巴掌大的青铜罗盘。

罗盘中央的磁针不是寻常的指南针,而是一条盘踞的小龙,龙首指向东南方位。

展开羊皮卷,陈建国瞳孔微缩——这是张明代皇家秘藏图,标注着十三陵地宫之外的七处\"虚冢\"。

图中用朱砂圈出的位置,赫然是南京明孝陵处的一处山坳。

图侧小楷批注:\"永乐十八年,藏天书于龙兴之地,以待有缘。\"

寅时三刻后,陈建国才从两个地府回到了地面上,将入口处再次印封上自己的印记,又布下障眼法术屏蔽掉一切印记。

才负手在这府三进的大院里仔细参观了起来。

反正时间还早,他要等天色微亮时,才提着行李出现在火车站就行。

他跟家人拍的电报里没提起要送方芳回家的事,只说了今早七点左右的火车到达京都。

父母或是哥姐到时候估计到火车站接他。

晨光熹微时,他又换了身干净的绿军装,拎着两个袋子消失在了这座大院。

几分钟后,混在出站的人群中随着人流一起涌向出站口。

陈建国随着人流缓缓移动,绿军装洗得发白,两个鼓鼓囊囊的旅行袋看起来沉甸甸的。

他刻意收敛了周身气息,让自己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返乡知青。

出站口处人声鼎沸,接站的人们踮着脚尖张望。

陈建国的目光越过人群,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栏杆外这一世的家人——

父亲穿着笔挺的干部装,母亲不停地用手帕擦眼睛,大哥正举着写有他名字的纸牌。

\"爸!妈!\"他故意提高嗓门喊道,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激动。

挤过人群时,还不忘让旅行袋\"不小心\"撞到几个旅客,发出沉闷的碰撞声。

母亲一把抱住他,眼泪打湿了他的肩章:\"瘦了...东北吃得不好是不是?\"

父亲虽然板着脸,但接过旅行袋的手却在微微发抖。

大哥拍着他的后背,二姐已经抢过一个袋子翻看起来:\"带什么好东西了?\"

\"都是山货。\"陈建国笑着打开袋子,露出里面的榛蘑、黑木耳,

\"这袋是给爸泡酒的鹿茸,还有...\"

他故作神秘地压低声音,\"一些海鲜,还活蹦乱跳的。\"

父亲闻言脸色一变,迅速拉上袋口:\"回家再说!\"

转身时却忍不住多看了儿子两眼——两年知青生活,这孩子眉宇间竟多了几分他看不懂的沉稳气度。

一家人骑着三辆自行车朝着家里的四合院里而去。

回到院门,正好是四合院的众邻居纷纷起床上班的时间。

看到陈家人骑着三辆车回来,纷纷上前问候。

问人的也有,问车从哪里借的也有,就是没人将目光投向跟在二姐身后的陈建国。

陈建国见状也心中好笑,扯着二姐的衣袖就提着行李先溜回院里。

将父母和大哥留在外面应付一群邻居。

半个小时后,一家人也才得以脱身回到里屋相聚,这时陈建国也熟悉完这一世的家庭的住所。

他第一世也没来过京都,对于这里也没有什么熟悉感。

只是见到如果自己回来,还要跟两个弟弟搭伙住,就决定无论如何,明天一定要搬出去住。

至于借口他多得很。

当着父母和哥嫂姐姐的面,他将两包行李的东西基本都拿了出来。

桌面上放着的是山珍和相对名贵的药材。

有十几到二十几年份的山参,黄芪等他用不上炼丹的边角料。

但放在凡人眼中,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地上放着四五个搪瓷盘,里面装着还在活动的三只龙虾、五条海鳗、二十只鲍鱼,还有三条黄唇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