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快穿:女主就要活着 > 第33章 千金归来关我什么事3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章 千金归来关我什么事33

次日天刚亮,长安就出门去了趟医院,万克平院长已经退居二线了,但依然坚持每周坐诊一日。

长安到医院的时候,万克平也刚到,看到诊室外的长安还吃了一惊,“我听老陈说,你们忙得很,是遇到什么难题了么?”

长安将石燕宁的情况告诉了万克平,对方也是一阵沉默。

阿尔兹海默症,当今医学界的大难题,也是一种让人心生绝望的病症。

万克平看着长安,知道她心里肯定有了主意,“你打算改变研究方向?”

长安目光清明:“不是换方向,而是想改个方法。”

“我知道有些企业捐财捐物,是奔着下一个特效药来的,是提前投资,但我之后的研究重心,还会是神经医学,具体说就是阿尔兹海默症。”

新的研究中心建成后,外界舆论和同仁们都在期待长安的下一个特效药,也都默认她会继续研究药物。

但是长安却有自己的想法,那些馒头医学研究中,攻克特效药物的不止她一个人,她不能仗着先知,去掠夺本属于别人的果实,也许对方已经走了九十九步,马上就要推开门了。

长安要做的,就是帮助尽快推开这扇门。

只是还未找到合适的机会透露这个打算,如今遇上了石燕宁的事情,就更不会有什么顾忌了。

“我们如今有先进的设备,可以充分发挥料学和数据模型,特别是高通量筛选和跨学科整合上的优势,帮助那些卡在关键瓶颈上的团队。”

“比如癌症靶向药的耐药性问题,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最后一公里,这些领域本来就有顶尖的团队深耕多年,他们缺的不是方向,也不是努力。”

“我可以同这些团队合作,共克时艰,推动更多特效药的研制。”

万克平久久没有说话,他看着眼前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晚辈,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随后又重重的点了头。

次日,一个简短而震撼的消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即日起,长安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调整至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重点攻克阿尔茨海默症。

消息一出,议论纷纷。

科学界一片惊愕与惋惜,许多人认为,长安在生物医药和特效药领域正处巅峰,突然转向一个公认的科研黑洞般的领域,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天才的折损。

一些原本寻求合作的药企也开始持观望态度,认为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投入巨大且成功率极低。

面对外界的纷扰,长安置若罔闻,正忙着同收到消息后前来的各研究团队接洽,很快就确认了后续的共同研究方案。

忙完这些也不过花费了三四天的时间,长安将石燕宁接到了研究中心的特护病房,开始细细诊断。

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长安屏息凝神,指尖轻轻搭在石燕宁的手腕上,感知细微至气血津液的流动。

片刻后,长安闭上眼睛,调动起她那独特而强大的精神力,小心翼翼地引导着一丝细微的精神力,如同最精密的探针,缓缓进入对方大脑。

那是一片正在逐渐变得混沌荒芜的世界,原本应该清晰明亮的神经脉络,如今像是蒙上了厚厚的尘埃,许多区域都黯淡无光,那是正在退化的地方,也是记忆消失的所在。

长安心神微动,透过精神力,她看到了病魔的真实面貌,比任何医学影像都更直观,也更残酷。

“常规药物难以逆转这种结构性的损伤,但或许可以尝试延缓,改善症状。”

这是长安结合脉象和精神探查结果后给出的方案,并开始为石燕宁针灸。

她选取的穴位非同寻常,不仅涉及百会四神聪等传统益智开窍的要穴,更结合了她对经络神经的把控,精准刺激那些与记忆认知相关的关键节点。

银针落下,辅以长安精纯温和的木灵力,如同在干涸的土地上注入清泉,也让荒芜之地有了重现生机的契机。

昏睡中的石燕宁眉头微微舒展,呼吸似乎也平稳了一些。

可这只是开始,长安深知,单靠针灸和现的医学疗法,是无法根治这种病症的,她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全新的方法。

几日后,在长安的牵头下,一个由顶尖神经科学家,生物学家,数据专家和传统医学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迅速成立,全力以赴投入到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中。

石燕宁的生理数据行为表现,甚至是在长安辅助下捕捉到的微弱脑电活动和精神能量波动,都被详尽记录。

长安每日都会和石燕宁交谈,重复同样的话语。

长安:“你是谁?”

石燕宁:“我是石燕宁。”

长安:“我呢?”

石燕宁笑着:“是我女儿。”

研究是艰苦的,陪伴是温情又酸涩的。

无数个日夜,研究中心的实验室灯火通明。

她们面对的是人类最复杂精密的器官大脑,失败是家常便饭,预期的药物靶点被一个个证伪,新的理论模型建立又推翻。

但长安从未动摇,她身先士卒,常常连续工作数日,分析海量数据,亲自进行最危险的精神力模拟实验。

可无论在忙碌,她同石燕宁的对话都未曾断过一日。

长安:“你是谁?”

石燕宁:“我是石燕宁。”

长安:“我呢?”

石燕宁:“你是?你是谁啊?我女儿呢?”

……………………

长安:“你是谁?”

石燕宁:“我是,我是谁啊?”

长安趴在她的膝头,眼泪滚滚而落,石燕宁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有些无措的摸着长安的后背。

石燕宁:“你别哭,是不是找不到家了,别哭别哭,等我女儿回来了,我让她帮你。”

长安哭的抬不起头,一旁的医护人员也有心有戚戚红了眼眶。

医者不自医,医生也要面对生离死别,面对无可奈何。

在这样不断给人希望,又让人绝望的问答中,时光荏苒,几年时间在紧张的科研中飞逝而过。

外界最初的质疑声,也随着长安团队持续发表的一些高质量基础研究论文而逐渐平息。

虽然尚未有突破性疗法出现,但研究在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神经保护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给整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

石燕宁的病情在长安竭尽全力的干预下,进展相对缓慢。

她大多时候认不出长安,但偶尔会在长安为她针灸后,眼神出现短暂的清明,问长安吃过饭没,工作累不累,虽然很快又会陷入迷茫,但这对所有人而言,已然是莫大的慰藉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在长安又生了不少白发后,终于迎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时刻。

在一个很普通的清晨,当长安设计的一种特殊纳米级生物制剂,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于体外模型和动物实验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时,实验室终于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长安站在巨大的数据屏幕前,看着那代表认知功能恢复的曲线显着上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她快步走出实验室,仰望晨曦微露的天空。

天光映在她早生华发的头上,将那些银丝染成了温柔的曦色。

它们不再是她日夜奋战的见证,而是化作了破晓时分的缕缕晨光,无声诉说着所有不眠之夜的付出。

长安微微眯起眼,感受着久违的晨风拂过面颊。

这一刻,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融进了渐亮的天色里,被希望悄然接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