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向日葵绽放的清晨,雾气还没散尽,花田就被孩子们的惊叹声叫醒了。乐乐背着画板跑在最前面,裤脚沾了草叶上的露水也不在意,蹲在开花的向日葵前,指尖轻轻碰了碰花瓣:“比我画里的颜色还亮!”他迅速打开画板,铅笔在纸上勾勒出花盘的轮廓,又掏出金黄色的颜料,小心翼翼地涂抹,阳光透过雾气落在画纸上,颜料竟和真实的花瓣融成了一片暖黄。
琪琪则坐在田埂上,笔记本摊在膝盖上,笔尖随着思绪飞快移动。她抬头望着那朵向日葵,又低头看着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写道:“你是夏天派来的信使,把阳光缝进花瓣,把露水酿成诗。”写着写着,她忽然起身,跑到花田深处,原来又有几朵向日葵悄悄绽开了,金黄的花盘在绿色的枝叶间格外显眼,像撒在绿绸上的碎金子。
浩浩抱着吉他赶来时,花田里已经开了十几朵向日葵。他找了块平坦的石头坐下,指尖拨动琴弦,《夏日花火》的旋律再次响起,这次他还加了新的和弦,比上次更轻快,像是在模仿蜜蜂的嗡嗡声和风吹叶片的沙沙声。丫丫和朵朵听到琴声,拉着小宇跑到田埂上,手拉手跟着旋律转圈,裙摆扫过草丛,惊起几只蚂蚱,引得大家一阵笑。
赵爷爷扛着锄头走来,看到这景象,笑着停下脚步:“花开得越旺,后面结的籽越饱满。不过得注意,别让牛羊闯进花田,它们最爱啃向日葵的嫩茎。”说着,他指了指花田边缘新扎的篱笆,“昨天我和苏晓把篱笆加固了,再插上几个稻草人,就更保险了。”毛豆立刻自告奋勇:“赵爷爷,我来给稻草人穿衣服!”他跑回村里,找来了旧草帽和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和小默一起给稻草人打扮起来,还在草帽上画了个笑脸,远远看去,倒真像个守护花田的小卫士。
接下来的几天,向日葵一朵接一朵地开,没过多久,整个花田就成了金色的海洋。每天清晨,孩子们都会来花田“打卡”,乐乐的画板上多了几十幅向日葵的写生,有带着露水的、有迎着朝阳的、还有被风吹得微微倾斜的;琪琪的笔记本写满了诗句,她还把诗抄在彩色的纸上,折成纸船,放在花田边的小溪里,让溪水带着诗句流向远方;小默的相机里存满了照片,有孩子们在花田里奔跑的身影,有蜜蜂停在花盘上采蜜的特写,还有夕阳下花田被染成橘红色的美景。
七月中旬的一个傍晚,突然下起了雷阵雨。乌云很快遮住了太阳,狂风卷着雨点砸下来,向日葵的花盘被吹得东倒西歪,有些柔弱的茎秆甚至被吹弯了。孩子们急得在屋檐下跺脚,乐乐紧紧抱着装有画稿的画板,眼圈都红了:“我的向日葵会不会被吹坏啊?”赵爷爷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担心,向日葵的根扎得深,抗得住风雨。等雨停了咱们去看看,说不定还能捡到熟透的花瓣做标本呢。”
雨停后,大家立刻冲进花田。果然,大部分向日葵只是花盘垂了下来,茎秆还是挺直的,只有几株长得比较矮的被吹倒了。苏晓拿来绳子和竹竿,教大家给倒伏的向日葵“扶正”:“先把竹竿插在花盘旁边,再用绳子轻轻把茎秆绑在竹竿上,别绑太紧,给它留些生长的空间。”毛豆和小宇力气大,负责插竹竿;乐乐和琪琪仔细地绑绳子,生怕弄伤茎秆;丫丫和朵朵则蹲在地上,把被风吹落的花瓣捡起来,放进小篮子里,说要做干花书签。
没过两天,被扶正的向日葵就恢复了生机,花盘又重新朝着太阳。孩子们看着花田里的向日葵,比以前更爱护了。苏晓还教大家用捡来的花瓣做手工,把花瓣夹在书里压平,再用胶水贴在卡片上,写上祝福的话,做成贺卡。乐乐给赵爷爷做了一张,上面贴满了金黄的花瓣,还画了一个小小的向日葵;琪琪给苏晓做的贺卡上,写着自己新写的诗;小默则把大家在花田里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贺卡上,送给城里的朋友们,让他们也能看到花田的美景。
八月初,向日葵的花盘开始慢慢变黄,花瓣也渐渐枯萎,中间的花盘里冒出了密密麻麻的葵花籽,从一开始的浅绿色,慢慢变成了深褐色。赵爷爷告诉大家:“再过半个月,就可以采收了。采收前要注意观察,等到花盘背面变成黄色,葵花籽的外壳变硬,就说明成熟了。”孩子们每天都会来查看花盘的变化,乐乐还专门做了一个“成熟记录表”,把每天观察到的花盘颜色、葵花籽硬度都记下来;琪琪则把葵花籽的生长过程写进了诗里,从“小小的绿珍珠”到“饱满的褐宝石”,每一句都充满了期待。
采收前的一个周末,城里的朋友们又来的。乐乐带来了自己在阳台种的向日葵,虽然比花田里的小很多,但也结满了籽;琪琪带来了新写的诗集,准备在采收时读给大家听;浩浩则带来了新改编的吉他曲,还加了口琴伴奏,听起来更有丰收的喜悦。大家聚在花田边,看着金黄的花盘,想象着采收时的热闹场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采收日终于到了。这天清晨,天刚亮,孩子们就拿着镰刀、竹篮来到花田。赵爷爷先做示范,他左手扶住花盘底部,右手挥起镰刀,“咔嚓”一声,沉甸甸的花盘就落进了竹篮里。“砍的时候要注意,别伤到旁边的植株,花盘下面要留一段茎秆,方便后续晾晒。”他边说边把花盘递给毛豆,“你来试试。”毛豆接过镰刀,学着赵爷爷的样子,虽然第一次砍得有些歪,但很快就熟练了,不一会儿就砍满了一篮。
乐乐和琪琪负责捡拾掉落的葵花籽,他们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散落在草丛里的葵花籽捡起来,放进小铁盒里,说要留作明年的种子;小默则举着相机,不停地拍照、录像,记录下大家采收的瞬间;丫丫和朵朵则负责整理竹篮,把砍下来的花盘整齐地摆放在竹篮里,避免压坏;浩浩则坐在田埂上,弹着吉他,欢快的旋律在花田里回荡,给大家加油鼓劲。
中午的时候,大家已经砍了几十篮花盘。苏晓送来了解暑的绿豆汤和艾草饼,大家坐在树荫下休息,吃着香甜的艾草饼,喝着清凉的绿豆汤,看着堆在旁边的花盘,心里满是成就感。“没想到采收向日葵这么累,但也这么开心。”乐乐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赵爷爷喝了一口绿豆汤,点点头:“劳动最光荣,也最有滋味。等这些花盘晒干脱粒,咱们就能吃到自己种的葵花籽,还能榨油呢。”
下午,大家开始把花盘搬到晒场上晾晒。晒场是村里专门用来晾晒粮食的地方,平坦又宽敞。孩子们把花盘一个个摆开,让阳光充分照射。赵爷爷告诉大家:“晾晒的时候要注意翻动,每天翻两次,这样花盘才能晒得均匀,不容易发霉。”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每天都会来晒场翻动花盘,乐乐还做了一个“晾晒时间表”,提醒大家按时翻动;琪琪则把晾晒花盘的场景写进了诗里,“金黄的花盘在阳光下晾晒,像一个个小太阳,把丰收的喜悦晒进每一颗葵花籽里。”
五天后,花盘终于晒干了。赵爷爷借来的脱粒机也送到了。脱粒机启动时,发出“嗡嗡”的声音,孩子们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苏晓把花盘倒进进料口,金黄的葵花籽顺着出口掉进布袋里,杂质则被风吹走。“这脱粒机真厉害,一会儿就能脱这么多籽。”毛豆瞪大了眼睛,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布袋里的葵花籽,饱满又光滑。
脱粒结束后,大家捧着装满葵花籽的布袋,欢呼雀跃。苏晓挑了一些颗粒饱满的葵花籽,准备用来榨油。她把葵花籽倒进炒锅里,小火慢慢翻炒,炒到葵花籽发黄、香气溢出,再倒进榨油机里。随着机器的加压,金黄的油珠缓缓流进陶罐里,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这是咱们自己种的向日葵榨出来的油,没有添加剂,炒菜特别香。”苏晓舀起一勺油,递给大家闻,每个人都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脸上满是陶醉。
当晚的餐桌上,摆满了用新榨的葵花籽油做的菜。清炒时蔬翠色欲滴,吃起来带着淡淡的葵花香气;红烧土豆油光锃亮,口感软糯香甜;就连最简单的蛋炒饭,也因为加了新榨的油,变得格外美味。毛豆捧着碗,吃得狼吞虎咽:“这油炒的菜也太香了,比城里买的油好吃多了!”赵爷爷喝着米酒,看着满桌的饭菜和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感慨道:“以前种向日葵,只是为了换些钱补贴家用,现在和你们一起种、一起收,还能分享这丰收的成果,才觉得这向日葵种得值!”
饭后,大家在院子里举办了“丰收晚会”。乐乐展示了自己这段时间画的向日葵系列画,从育苗、移栽、开花到采收,每一幅都充满了生命力,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琪琪朗诵了自己新写的《丰收颂》,清亮的声音在院子里回荡,把丰收的喜悦传递给每个人;浩浩弹起了吉他,大家跟着旋律一起哼唱,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惊起了院角的萤火虫,它们提着小灯笼,在院子里飞舞,像是在为大家伴舞。小默则把白天拍摄的采收视频放给大家看,看着视频里自己忙碌的身影,每个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离别的前一天,孩子们一起做纪念礼物。他们学着用滴胶做摆件,把晒干的葵花花瓣、薄荷叶子和一小撮葵花籽放进滴胶里,等滴胶凝固后,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纪念品。丫丫做了一个圆形的摆件,上面放了一片完整的葵花花瓣,送给乐乐:“希望你以后能画出更多好看的向日葵。”朵朵则做了一个心形的摆件,里面放了几颗饱满的葵花籽,送给琪琪:“愿你的诗里永远充满阳光和喜悦。”小默把大家在花田的照片整理成相册,还在每一张照片旁边写下了当时的故事,送给浩浩:“希望这些照片能帮你记住在花田的美好时光。”
赵爷爷也给每个孩子准备了礼物,是装满葵花籽的布口袋,上面用红线绣着各自的名字。“这是咱们自己种的葵花籽,炒着吃、煮着吃都好吃,留着明年播种也没问题。”他还特意给乐乐多装了一些:“你在阳台种的向日葵长得不错,明年可以用这些籽接着种,说不定能长得更大。”乐乐接过布口袋,紧紧抱在怀里,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送别那天,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背着装满礼物的背包,来到村口。赵爷爷和苏晓早已在那里等候,苏晓还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袋用新榨的葵花籽油做的饼干:“路上饿了可以吃,也让你们的家人尝尝咱们花田的味道。”孩子们接过饼干,纷纷和赵爷爷、苏晓拥抱告别。“赵爷爷,明年春天我们还来帮你育苗!”乐乐大声说。“苏晓姐姐,明年我们还要一起榨油!”琪琪也喊道。赵爷爷和苏晓挥着手,看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路的尽头,才恋恋不舍地转身。
车子驶远后,小默回头望去,友谊花田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金色,虽然大部分花盘已经被采收,但剩下的几株晚开的向日葵,依然朝着太阳,像是在目送他们离开。他打开背包,拿出赵爷爷送的布口袋,里面的葵花籽沉甸甸的,带着阳光和泥土的气息。他想起赵爷爷说的话,春种秋收,循环往复,就像友谊一样,只要用心呵护,就会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