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 >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九十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九十四)

味道的传承

四月的西江镇,春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轻轻拂过中心小学的操场。下午两点整,礼堂里已经坐满了人。五十名身着整洁校服的学生整齐地坐在前排,后排则是学校的老师和部分家长,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感激交织的气氛。

“来了来了!”不知是谁小声说了一句,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礼堂门口。一个身材魁梧、面容和善的中年男人大步走了进来,他穿着简单的深蓝色西装,没打领带,显得既正式又不失亲切。他身后跟着几位穿着印有“西江酒店”字样工作服的年轻人。

孙少林走到主席台前,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同学们好!老师们好!”

“孙叔叔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清脆的童音在礼堂里回荡。

校长陈明远快步上前与孙少林握手:“少林哥,欢迎您回到母校!孩子们都盼着见您呢。”

孙少林拍了拍陈明远的肩膀:“陈校长,这里是我的根,回家哪用得着欢迎?”他的眼角泛起细纹,眼神里满是真诚。

捐资助学仪式正式开始。孙少林站在话筒前,看着台下那些或期待或羞涩的面孔,喉头突然有些发紧。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二十五年前,我也坐在你们现在坐的位置上。”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我家很穷,冬天没有厚衣服穿,中午经常饿着肚子上课。”

台下的孩子们安静下来,几个家境特别困难的学生眼睛亮亮的,似乎在这个成功人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边说边做了个切菜的手势,动作干净利落,引得几个孩子咯咯笑起来。

“后来我在镇上饭店学习厨艺,一步步走到今天。”孙少林的眼神变得坚定,“所以我知道,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今天我回来,就是想告诉你们——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掌声雷动。孙少林示意工作人员分发助学物资,每套包括书包、文具和一张写有“西江酒店助学基金”的卡片。

“我承诺,”他举起一张支票模型,“从今天起,每学期为在座的五十位同学每人提供一千元资助,直到你们初中毕业。”

林小华副县长随后发表了讲话。他身材高大,举手投足间透着书卷气。

“孙少林委员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更是有社会担当的政协委员。”林小华推了推眼镜,“除了捐资助学,他还坚持为环卫工人、执勤民警送免费早餐,通过社情民意信息为安城发展建言献策。今天这个助学项目,是他回报家乡的又一善举。”

仪式结束后,在林小华和陈明远的陪同下,孙少林参观了学校的教学设施。走过明亮的教室、整齐的图书室,孙少林频频点头:“比我们那时候条件好多了。”

当他们来到食堂后厨时,一阵锅铲碰撞声和欢笑声传来。推开门,只见三个系着围裙的小女生正围在灶台前,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老师在一旁指导。

“肉丝要再切细一些,这样容易熟。”女老师拿起刀示范,“看,这样——”

“刘老师,”一个圆脸女生突然发现了门口的参观者,惊讶地叫道,“校长来了!”

女老师转过身,看到来人后连忙擦了擦手迎上来:“陈校长,林县长,您们好!”她的目光落在孙少林身上,眼睛一亮:“这位就是少林哥吧?久仰大名!”

陈明远笑着介绍:“这是我校食堂的承包人刘晓梅,现在负责厨艺社团的教学工作。晓梅,少林哥可是专业大厨,你们可以多交流。”

孙少林饶有兴趣地看着灶台上那盘刚出锅的西红柿炒鸡蛋:“刘老师教得不错啊,这菜色泽很好。”

刘晓梅有些不好意思:“哪里,都是些基础。自从陈雪儿到县城开饭店后,学校就把厨艺社团交给我负责了。每周两节课,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

孙少林洗过手,从食材区取出一块瘦肉和几个青椒。他的动作突然变得异常专注,眼神锐利如鹰。

“做菜首先要选好料。”他一边处理食材一边讲解,“瘦肉要选这种略带纹理的,太嫩的反而没嚼劲。青椒要选皮薄肉厚的,颜色越深越好。”

他拿起刀,刀光闪烁间,肉块已经变成均匀的细丝。“切肉要顺着纹理,”他放慢动作示范,“这样炒出来才会嫩而不碎。青椒要这样拿刀,切得均匀才能同时熟透。”

围观的师生越来越多,连林小华都凑近观看。孙少林完全沉浸在烹饪的世界里,他一边操作一边详细解释:“腌制肉丝有诀窍——分三次加少量水,让肉充分吸水,再加料酒、生抽和一点点糖……”

油锅烧热,孙少林的动作突然加快。肉丝下锅时发出“嗤啦”一声响,他快速翻炒,手腕灵活地抖动炒勺。“炒肉丝火要大,动作要快,变色就出锅,不然就老了。”

接着是青椒丝下锅,孙少林颠勺的动作潇洒流畅,青椒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均匀受热。“青椒炒到八分熟就放盐,最后把肉丝回锅,快速拌匀……”

整个过程中,厨房里只有食材与锅铲碰撞的声音和孙少林清晰的讲解。最后,他将炒好的青椒肉丝装盘,香气顿时弥漫整个厨房。

“尝尝看。”孙少林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社团学员李雨晴鼓起勇气第一个上前,夹了一筷子送入口中。她的眼睛瞬间睁大:“哇!肉好嫩,青椒脆脆的,比我妈妈做的还好吃!”

其他孩子也纷纷品尝,发出阵阵赞叹。刘晓梅仔细品味后,敬佩地说:“少林哥,您的厨艺真是名不虚传。这肉丝根根分明,青椒爽口脆嫩,火候掌握得太精准了。”

孙少林笑着摇摇头:“熟能生巧罢了。其实烹饪最关键的不仅是技巧,更是用心。”他看向孩子们,“你们想学吗?”

“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孙少林手把手教孩子们复刻这道青椒肉丝。他耐心地纠正每个人的刀工,讲解火候的把握,甚至蹲下身来与最矮小的学生平视,确保他们能看清每一个动作。

“手腕要这样转动……”

“对,就是这样切……”

“别怕,离锅近一点才能控制得好……”

夕阳西下,厨房里依然热火朝天。林小华看了看手表,轻声对陈明远说:“没想到少林哥这么投入,原定的参观行程都耽误了。”

陈明远微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你看孩子们多认真。”

晚饭时间,食堂里格外热闹。孙少林、林小华和陈明远与学生们共进晚餐,桌上摆满了孩子们在厨艺社团学做的菜肴——清炒时蔬、红烧豆腐、西红柿蛋汤,还有几盘青椒肉丝。

孙少林夹了一筷子李雨晴做的青椒肉丝,细细品尝后竖起大拇指:“进步很大!虽然肉丝切得还不够匀,但味道已经很好了。”

席间,孙少林询问了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习状况。当他听说王磊的父亲因工伤失去劳动能力,全家靠母亲做清洁工维持生计时,他的眼神变得深沉。

“林县长,”他转向林小华,“我觉得我们的助学计划可以再扩大一些。除了资金支持,这些孩子更需要技能和机会。”

林小华点头赞同:“少林哥有什么具体想法?”

孙少林的目光扫过食堂里那些稚嫩而渴望的面孔:“我想定期来学校教授厨艺课程,真正培养一些好苗子。毕业后就有了一技之长,就能改变家庭命运。”

陈明远激动地说:“那太好了!我们学校全力配合!”

晚饭后,校园渐渐安静下来。孙少林站在操场边,望着满天繁星,长舒一口气。林小华走到他身旁,递过一杯热茶。

“累了吧?讲了一下午课。”

孙少林接过茶杯,摇摇头:“不累,反而很充实。看着那些孩子,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林小华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为什么对烹饪教育这么执着?以你现在的身份,完全可以只捐钱就走人。”

孙少林笑了:“林县长,你知道饥饿的滋味吗?不是一般的饿,是那种胃里火烧火燎,脑子里只想着一口吃的的感觉。”他的声音低沉下来,“我十岁那年,有连续三天只靠喝水充饥。后来邻居张奶奶给了我一碗猪油拌饭,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香的东西。”

他转头看向林小华:“食物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给人温暖和希望。我想教给这些孩子的不仅是谋生技能,更是一种传递温暖的能力。”

林小华深深点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没错。”孙少林的目光变得坚定,“我打算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县的贫困学校。资金我来想办法,政策支持就靠林县长了。”

月光下,两个男人的手握在一起。远处,学校的灯一盏盏熄灭,但希望的种子已经在五十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