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并非没有道理,宋子廉作为宋氏家族的三代,早年与宋子问一起留学美国,精通工业与金融,华联能在短短几年内崛起,离不开他的统筹规划。
而宋天援助工农党的背后,确实有着现实的战略考量——当时美军已经开始筹划轰炸日本本土,需要在华国东部沿海地区建立前进机场。
可国府在这些地区早已没有稳固的政权与根据地,大部分区域要么被日军占领,要么被工农党控制。
在“抗日优先”的大前提下,国府只能无奈同意在工农党控制区建设机场,而华联向工农党提供援助,本质上是为了保障机场建设的顺利推进。
“好处总归要给一些,不然人家凭什么帮我们建机场?”宋子廉在与那位的会面中,曾这样直白地解释。
国民政府对此虽颇有微词,却也只能忍下这口气,毕竟武器、物资是人家华联出的,人家愿意给谁就给谁,国府根本没有干涉的资格。
财政部长俞鸿钧曾算过一笔账:1943年上半年,国府军费的三成来自华联的援助,若是因为不满援助工农党而弄巧成拙,让华联断绝援助,那么前线不出三个月就会崩溃,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那位校长在几次会议上都压下了反对的声音,他对着心腹将领们说:“现在不是内斗的时候,先把日本人赶出去,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随着中南半岛战事的停息,华联控制区迎来了新一轮的移民潮,东南亚的华侨、滇缅边境的难民、国统区的灾民,纷纷涌入华联管辖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华联为此专门成立了“移民安置署”,在各地修建安置点,分配土地与农具,让移民们能快速安定下来。
这些移民不仅为华联带来了劳动力,也充实了其兵源——不少青壮年在安顿后,主动加入华联国防军,为这支年轻的武装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原本在缅甸战场作战的华国远征军将士,也开始分批调回国内。
其中最受瞩目的,便是新一军与新六军,这两支军队在缅甸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是远征军的精锐之师,如今奉命归国,消息传开后,沿途百姓纷纷自发涌上街头,拿着鸡蛋、馒头、茶水,迎接凯旋的将士。
在昆明,新一军军长孙立人骑着高头大马,率领部队穿过市区,街道两旁的百姓高呼“欢迎远征军回家”,不少人热泪盈眶——他们知道,这支军队带回的,不仅是胜利,更是对抗日的希望。
此时的新一军与新六军,早已不是当年出缅时的模样。
经过华联的全面换装,两个军的总人数已经超过25万,其实实际上已经是集团军的编制。
装备全部采用华联国防军的制式装备,仅坦克装甲车就超过800辆,火炮超过1400门——这还不算连排级装备的小口径迫击炮,若是算上这些,火炮总数估计会超过3000门。
这样的装备规模,在当时的华国战场上堪称“顶配”,即便是日军的十个甲级师团,也难以与之抗衡。
在重庆的军政部会议室里,孙立人正与其他将领讨论部队的部署,军政部长何应钦看着新一军的装备清单,忍不住赞叹:“抚民兄(孙立人字抚民),你们如今可真是兵强马壮,堪称国军第一啊!”
按照国府的部署,新一军、新六军被划归军政部直属部队,同时纳入直属序列的,还有74军与71军。
这四个军共同组成了国府最强的战略军团,直接由军政部亲自指挥,承担着在关键时刻突破日军防线、发动战略反攻的重任。
在这四个军中,74军的名气最大,这支军队自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一直活跃在国内各个战场,从淞沪会战到徐州会战,从武汉会战到长沙会战,几乎每一场大仗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军一级作战单位中,74军是歼灭日军最多的部队,被誉为“抗日铁军”,军长王耀武更是凭借赫赫战功,成为国府军中最年轻的集团军司令之一。
1943年,74军刚刚结束常德会战,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成功守住了常德,粉碎了日军打通湘西北通道的企图,此时正是士气高昂之时。
与74军相比,71军的命运则更为曲折。
这支军队的前身是国民政府的德械师部队,下属的87师、88师更是当年淞沪会战中的“王牌”,曾在上海与日军血战三个月。
可在淞沪会战与后续的金陵会战中,87师、88师的老兵几乎全部消耗殆尽,即便国府中央优先为其补充兵员,可面对美援断绝、国内战场日军步步推进的困境,部队的战斗力始终没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直到1943年上半年,71军迎来了转机。
当时华联国防军正在滇西发动反攻,目标是收复腾冲、龙陵等被日军占领的重镇,71军奉命配合华联作战。
在战斗中,71军将士奋勇杀敌,不仅缴获了大量日军装备与物资,还得到了华联的重点扶持——华联一次性拨付给71军大量德械装备,包括毛瑟98k步枪、mG42通用机枪、88mm高射炮等,甚至还有部分坦克装甲车,这些装备足够武装五万人。
71军军长钟彬抓住这个机会,对部队进行了全面换装与整训。
经过三个月的磨合,71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一跃成为当时国军装备最好的部队之一,即便遇到美军援助的全美械军,也毫不相让。
要知道,当时美国援助的全美械部队,虽然名义上是“美械”,但在轻武器方面,也只达到了美军现役部队三分之一的强度,装甲突击力与火炮数量更是稀少,能达到美军现役标准十分之一的部队,已经算是凤毛麟角。
而71军装备的德械,早已不是1935年时的老标准,而是按照1942年巅峰时期德国国防军的标准师来配置的。
就拿火炮来说,每个步兵营都配备了6门120mm迫击炮,每个步兵团配备了4门75mm山炮,每个师还配备了一个炮兵营,装备12门105mm榴弹炮,这样的火力配置,在这时的华国战场上堪称“碾压级”。
钟彬在部队整训完成后,曾对部下说:“现在咱们有了好装备,下次再遇到日军,一定要让他们尝尝咱们的厉害!”
至于远征军序列的新一军、新六军,装备则更为精良。
这两支军队全面采用华联国防军的标准,士兵配备的是华联自主研发的“华夏一式”步枪,这种步枪在加兰德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射程更远、精度更高,还能配备刺刀与榴弹发射器。
机枪方面,除了mG42通用机枪,还装备了华联研发的“华夏二式”重机枪,射速更快、故障率更低。
不过,在装甲力量方面,新一军、新六军并没有完全按照华联国防军的标准配置——他们装备的大部分是美制的m4谢尔曼坦克,只有少量的“华夏一型”坦克。
“华夏一型”坦克是华联仿制德国豹式坦克研发的,性能远超谢尔曼坦克,但由于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暂时无法大规模列装,只能优先配备给华联自己的精锐部队。
即便如此,新一军、新六军的装甲部队,也足以在战场上撕开日军的防线——谢尔曼坦克虽然在欧洲战场面对德国坦克时略显吃力,但在亚洲战场,面对日军的九七式坦克,依旧有着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