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被系统强迫成为大科学家 > 第902章 单人武装3号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体型小的,不管是武力还是机动性都不还如能量体士兵本身!

这样的单人武装要来何用?拿来限制自己士兵的战斗发挥吗?

就好像蓝星时代的陆军一样,冲锋枪不要,狙击枪不要,一个个拿着连拳头都不如的泡沫棍子去打仗,能行吗?

因而赵小侯的初号机主要就是搞出一个整体框架,其中要保证多方面的需求。

而2号机就是开始体型缩小,各种功能强化。

至于3号机,肯定是要继续体型缩小,并且保留必要的武器和防御,机动,并将其进行一定的强化。

实际上,在赵小侯的3号机草稿上,二维箔,反物质导弹,重力炸弹等等这些武器都被去掉了,就连专门的空间折叠投放炮都被拆掉了。

因为这些东西太占空间了,并且如果你需要其正常运转的话,就不能对它们进行空间折叠压缩。

最后,他将3号机的性能指标大概圈了一个范围,发给各项目组。

自己则是开着2号机,带着盖亚意识项目组的科研人员,一个空间折叠跨越,消失在原地。

等2号机再度出现的时候,则是回到了1号恒星附近。

随意指定了几个科研人员,让他们充当操作员,继续测试2号机的机体性能,各系统的稳定性等等。

毕竟这2号机的一些数据还是要继续收集的。

而他自己则是一头钻到1号恒星里,对菌丝能量体的现状进行继续研究。

要说,菌丝能量体在赵小侯看来,就是最完美的能量体研究对象。

和人类能量体,黑猩猩圣河猴能量体不同,菌丝能量体量大管饱,不但不害怕实验里出现的伤害,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实验原料。

并且其能量体的本质,实际上和人类能量体是相似的,这也给赵小侯提供了一条研究人类能量体的侧面渠道。

没法,对于人类能量体的研究,上面一直没有允许开放,偶尔一些人类能量体出现问题而带来的研究,完全不解渴。

赵小侯甚至于之前还想要用菌丝能量体的能量菌丝搭建起一个人类能量体。

但这个实验失败了。

没办法,能量体的奥秘太多了。

赵小侯在这段时间里的实验里,甚至于顺手研究出了菌丝能量体充作微型能源的方法。

这么说吧,菌丝能量体简直堪称永动机。

只需要一小截菌丝能量体,其散发出来的光热,就可供给一台飞车高速行驶。

并且由于能量体的能量来自于另一个维度,可谓是源源不断。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其用途就太多了。

当然,就现在而言,赵小侯是不会将这种技术放出去的。

准确来说,是不会将菌丝能量体放到市场上去。

原因很简单,其一是没时间,其二就是菌丝能量体现在算是大夏重要的战略物质以及军用物质,暂时不会转为民用。

再说了,现在大夏也不缺能量使用。

在确定菌丝能量体的能量来源不会影响宇宙维度变化等等原因之前,是不会转为民用的。

不过单人武装3号机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各项目组陆陆续续研究了6-10个月方才搞定。

期间,赵小侯自然也是抽出不少时间,前往这些项目组帮着他们进行一些技术难点的攻关。

实际上,在这些技术里,最难的还是盖亚意识激发器的升级换代。

毕竟单人武装的核心技术实际上就是盖亚意识技术。

只要激发出来的盖亚意识强度越高,那么单人武装所发挥出来的威力就越大。

最终,各大项目都完成了赵小侯制定的技术目标,将单人武装3号机所需的配件都造了出来。

可还没等到组装时,赵小侯又改变了一些技术思路。

因为按照现在的情况,单人武装3号机组装起来的体型必然会超过他制定最高5米的范围。

因而他索性就将3号机的曲率引擎给去掉了。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曲率引擎在3号机上算得上是最大号的配件了。

没办法,曲率引擎技术在空间折叠跨越技术搞出来之后,在大科学院就一直不怎么受重视了。

尤其是十年前,大科学院某个项目组搞出了恒星系内空间折叠跨越安全技术,能够让战舰贴着恒星进行空间折叠跨越,不会因为恒星引力而出现意外之后,曲率引擎技术的地位就再度下降。

而几年前,在实现了顶着中子战星强引力进行空间折叠跨越的技术突破之后,曲率引擎被彻底丢到了技术储备库里。

整个大夏,除了以前安装了曲率引擎的一些商用飞船之外,大多数运输舰,交通船,乃至于太空军的战舰,都将曲率引擎拆卸掉了。

因为曲率引擎的能耗太高,甚至于是现在空间折叠跨越技术的3倍以上。

并且在曲率航行的时候,即便是使用中微子探测技术,对于外界的探测距离也比较短,很容易出现意外。

因而到现在,大多数舰船,就只保留了常规引擎和空间折叠跨越器这两个引擎。

实际上,只保留这两个引擎也足够了。

因为常规引擎技术实际上是一直在发展的,并且大夏大科学院投入的物力人力也是相当多的。

现在舰船用常规引擎技术,基本上能够让舰船的常规速度最高达到光速的3分之2,也就是每秒20万公里。

并且大夏大多数先进舰船所配备的常规引擎,最高常规速度也就只有每秒13万公里。

嗯,简单来说,这个速度算是经济速度,也就是让舰船达到高速的同时,能耗不会太离谱。

如此一来,再加上相关技术的升级,方才能够保证将3号机的体型维持在5米以下。

等到开始组装,赵小侯再度亲自动手,甚至于一些规格略大的配件,他还现场进行改进缩小,可谓是耗尽他的脑汁。

不过还好,前后花费一周时间,3号机组装好之后,测量出来的体型是5.12米。

嗯,略微超出了一点点,但还能够让他接受。

毕竟空间折叠发生器,空间折叠跨越器以及其它配件已经够节省了,做到了最极致的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