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

其实,武珏盛之所以一定要在花甲之年创一番事业也不只是为了圆梦。

更多的是想给大孙子挣下点家业。

两个大孙子呢,不挣两个万元户出来,死都不瞑目!

69年秋,武凌菲顺利诞下一对双胞胎男孩。

何雨弦大手一挥,俩孩子都姓武!

武大——武安

武二——武宁

这把老爷子高兴的呀,连夜就准备跑路港城做生意。

以前甭管在哪当厨子吧,有个营生,饿不着,能糊口度日便知足了。

现在不行呀,这浑浑噩噩的怎么对得起两个大孙子。

那爷爷是白叫的?

传承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太着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

这几天,忙是忙了点,但效果显着。

经过口口相传,“峨眉酒家”的名气已经打了出去。

以前武珏盛的那些徒子徒孙,奔相来头,就是不开工资也要把家里的小辈留下来。

无他,这里面炒菜的可是祖师爷,手指缝里稍微漏出来的技术就够小辈吃一辈子了。

人多了也不好,哪怕是不要工资,政策上也不需要雇佣超过五人。

其实,十年来,武珏盛一直躲在自然局总部,鲜少与外界接触。

情分嘛,需要来往,懂的都懂。

时隔多年,往日的师傅情分早淡的没边,真有那知情知意的人,早在他们回来的那几天就该登门拜访了。

但无所谓,矮个子里挑高个,挑了五个还算机灵的留了下来。

学手艺嘛,都这样。

先从学徒、墩子干起,以后人品考验的差不多了,也未尝不能教点真本事。

甭管怎么说,先把何雨弦他们解放出来,如此饭店也能走上正轨。

慢慢的,形势好转起来。

真金不怕火炼,但凡来店里正儿八经吃过一次饭的食客,现在只认“峨眉酒家”。

至于对面的“峨眉饭店”?

谁呀?

不认识!

宁可在“峨眉酒家”这边排队,也不去对面的老字号大饭店吃饭。

买卖好起来,有人欢喜有人忧。

其中最犯愁的,当属对门国营饭店的公方经理陈大有。

干什么都讲究效绩,饭店始终处于亏本状态,陈大有这经理一职位,干不长喽。

说起来,这陈大有跟武珏盛也算是老熟人了,当年可没少挤兑武珏盛这个私方经理。

一开始“峨眉酒家”开业,陈大有还颠颠的跑过来看笑话呢。

“你这小饭馆,指定干不长!”

没想到,一个月还没过去,看笑话看到自己身上了。

再这样下去,甭等下个月,这个月就得挨批评。

自救,必须自救!

拿起法律武器自救。

陈大有一纸状书把何雨弦告了,说他侵占“峨眉饭店”名誉权。

这事何雨弦都不用请律师,自己就给自己辩解了。

“叫峨眉的多了去了,峨眉山也是你家的呗?”

这事别说现在法律不全,就是再过五十年都不一定告的赢。

毫无疑问,陈大有败诉。

正路弄不过,这瞎心眼的家伙就想着走歪路。

可何雨弦哪是那么好惹的,没等陈大有动手,先给他来了个釜底抽薪。

直接以武珏盛的名义将“峨眉饭店”的大厨撬过来了。

饭店,尤其是老字号饭店,最重要的就是口碑。

在峨眉川菜这一块,武珏盛就是祖师爷,峨眉饭店后厨的大厨,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以前的徒弟,

人情虽然淡了,但情分仍在,武珏盛一发发话,当即全体闹罢工。

新的时代来临了,国营单位的工作不再是铁饭碗,公方经理的话也不再是绝对。

僵持了两个半月,小饭馆把大饭店干黄了,峨眉饭店无期限停业整顿。

……

饭店的事,其实何雨弦压根没当回事,全当一乐子,无聊时打发时间而已。

人到中年,不愁吃不愁喝,到了他现在这个年纪,就只剩下玩了。

这不,家里催生催得紧,何雨弦干脆带着自己媳妇跑出去另起炉灶。

这一跑就跑到了宣城区琉璃厂文化街。

老规矩,国营单位四九城文物商店对门,开了家小小的“旅游纪念品”商店。

主营高仿纪念品。

何雨弦老本行就是学的这个呀,考古课上,教授专门教了他们怎么做假……不对,是怎样一比一还原文物。

琉璃厂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收藏家聚集之地,品牌效应深入人心。

随着改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外国人来到这里,就是冲着华国文化艺术品来的。

何雨弦不挣国人的钱,专逮老外忽悠:“突刀乐,突刀乐。”

由于技术过硬,几乎做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外汇券是大把大把的挣。

当然,也不能一直卖工艺品,得有点真东西看家呀。

他还想着多攒点真家伙,以后给俩好大儿一人开一个博物馆呢!

这不比干餐饮强多了?

干过餐饮的都知道,早晚得换,区别就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博物馆不一样呀,宝贝越放越值钱,万一以后饭馆黄了,就是靠收门票也饿不着。

文化街这边收不到真东西,也不允许收,只能私底下悄摸干。

这不,大晚上的,何雨弦不睡觉,撒冷的跑来朝阳区华威里附近的一个小农村转悠起来。

潘家窑或许大家很陌生,但它的另一个名字大家很多耳熟能详——潘家园。

没错,这里就是未来享誉全球的旧货市场。

当然,如今啥也不是。

只是一个四九城周边地区居民、古玩爱好者以及一些“走街串巷”的回收者,自发组织的地下交易市场。

俗称黑市。

没有固定地方,一般全凭好事者签头。

三四点钟开市,人们借着熹微的晨光或手电筒的光亮自发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易,天一亮就迅速散场。

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

自打干了这跟文物打交道的营生,各处隐于常人的交易场所自然而然的便进了何雨弦耳朵里。

今儿他也是抱着三分学习,七分捡漏的心思过来的。

这年月,总不能跟后世一样,遍地假货吧?

真东西肯定有,但全凭眼力。

这不是巧了么,何雨弦学过呀,今儿非得狠狠地捡上十个八个大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