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没问题,这绝对是一场流量和传统的史诗级对决!
文风这块儿必须拿捏到位,保证梗多又接地气,让读者欲罢不能!
剧情已经在我脑子里飞速运转了,这就开始!
麦窝社区的后台数据,最近有点爆炸。
秦峰看着“声源地图”上疯狂冒出来的标记,直呼“离谱”。
这才几天啊,星星点点的标记已经突破50个了!
最南边的一个,居然跑到了海南的某个小渔村,简直就像“声波导弹”精准制导一样。
更离谱的是,这节奏还变异了!
那渔村老哥上传的音频,敲击声竟然跟海浪拍打礁石的潮汐声融合了,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硬是给“甲五·终章”增添了大海的味道。
“这算法……顶不住了啊!”秦峰扶额,这哪里是算法能捕捉的,简直是野蛮生长,自由变异!
再这么下去,怕是全中国的广场舞都要变成“甲五”变奏曲了。
他果断关掉了数据看板,这玩意儿现在就是个噪音制造机,除了徒增焦虑没啥用。
“得换个玩法!”秦峰眼珠一转,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声音日记”。
他立刻在麦窝社区上线了一个新功能: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声音日记”,记录下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配上文字描述。
“咱不玩大数据分析了,玩的就是一个真实!让人民群众自己来定义什么是‘中国好声音’!”秦峰在内部群里夸下海口。
效果那是立竿见影。
第一天,后台就涌入了三百多条语音,五花八门,啥都有。
秦峰随便点开一条,是个小女孩的声音,听起来稚嫩又活泼:“这是我们班的秘密暗号,体育课集合就敲这个!嘘……别告诉老师哦!”
背景音里,清晰地传来一阵“咚……哒……咚……咚……哒……”的切分节奏,正是“甲五·终章”!
秦峰听完,直接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差点把桌子给掀了。
“卧槽!这……这传播速度也太快了吧!”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辛辛苦苦种树的农民,结果一夜之间,全村都长满了参天大树,还都是他没见过的品种。
与此同时,在某个县城的破旧中学里,秦峰的堂弟姚小波,正扛着摄像机,对着一群穿着土气校服的中学生猛拍。
姚小波现在是半个自由摄影师,靠着给县文化馆拍点“民间记忆”专题片混口饭吃。
这次,文化馆的任务是记录县里的传统音乐文化,姚小波寻思着,这小县城能有啥传统音乐?
还不是广场舞大妈的天下?
结果,在中学音乐课上,他意外地拍到了一幕让他目瞪口呆的画面:音乐老师在黑板上写着简谱,几个男生却对着课桌,用笔敲打出“甲五”的节奏!
“咚……哒……咚……咚……哒……”
那节奏,清脆而有力,在这间破旧的教室里,显得格外突兀。
姚小波赶紧把镜头对准了那几个男生,心里直呼“内行”。
下课铃声一响,他立刻冲到班门口,拦住了那几个“节奏大师”。
“同学,你们刚才敲的是啥啊?谁教你们的?”姚小波好奇地问道。
几个男生一脸茫然,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挠了挠头,说道:“不知道啊,就……就随便敲的,挺好玩的。”
另一个穿着校服的男生补充道:“地铁里听过的,我爸开夜班车,哼过。”
这时,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怯生生地递给姚小波一张纸。
“哥哥,这是我们记的节拍图。”女孩的声音很小,但很清晰。
姚小波接过纸,展开一看,顿时愣住了。
那是一张手绘的节拍图,歪歪扭扭,但却准确地记录了“甲五·终章”的节奏,旁边还标注着几个字:“陈爷爷的锅声”。
“陈爷爷?谁是陈爷爷?”姚小波疑惑地问道。
“就是……就是那个敲锅的老爷爷啊,我们放牛的时候,经常听他敲,敲得可好听了!”女孩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像心跳,不用教就会。”她补充道。
姚小波拿起相机,对着那张手绘街拍图猛拍了几张,然后又给女孩拍了个特写。
“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啊?”姚小波问道。
“我叫吴小雨。”女孩回答道。
姚小波拍完照片,立刻把照片传到了微信上,发给了秦峰。
“峰哥,你们系统漏了这一支!”他兴奋地说道。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十三月唱片,卢中强正对着一份海外演出商的邀约合同发呆。
对方想买“甲五·终章”的版权,要做一个跨界装置艺术,开价很高。
卢中强看完合同,却摇了摇头,把合同扔到了一边。
“这玩意儿……能卖吗?”他喃喃自语道。
他拿起手机,给那个海外演出商回了一封邮件,推掉了合同,然后又让人打包了一箱东西,寄往了甘肃民乐县。
箱子里装着一箱空白磁带和一台老式录音机,附信只有一句话:“你要的不是授权,是去民乐县静音亭住三天,自己录一段回来。”
做完这些,卢中强又在北京办了一场小型展览,名字叫做“无主之音”。
展览上,他展出了许嵩用过的合成器、老吴的钳子复制品、陈青山留下来的扫帚照片,唯独没有展出任何音频。
参观者们看着这些展品,一脸茫然。
“能听吗?”有人问道。
卢中强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你耳朵里那段,就是原件。”他回答道。
而在民乐县,陈青山某天下班路过县中围墙的时候,听见里面操场上传来一阵熟悉的节奏。
那节奏,稚嫩而充满活力,像一颗颗种子,正在破土而出。
陈青山驻足良久,默默地听着,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第二天,他带来一只旧铁桶,放在了校门口传达室。
“说是修锅的老师傅让送的。”他对传达室的老师傅说道。
实际上,这只铁桶是他连夜用殡仪馆的废料仿制出来的,只做了一半,看起来像一只破损的铜锅。
几天后,学生们用这只半拉子铜锅,敲出了第一首完整的变调“甲五”,还录成了视频,传到了网上,标题叫做:“我们的校歌,没有词。”
视频的结尾,是孩子们稚嫩的笑声,和那只破铜锅发出的沉闷的敲击声。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而未来又将如何?
吴小雨在她的作文《我家的早晨》里写道:“爷爷扫院,节奏是……”吴小雨在作文《我家的早晨》里写道:“爷爷扫院,节奏是‘咚嗒嗒 咚咚嗒’,妈妈剁饺子馅也跟着打牌,连我家狗摇尾巴都卡点。”
语文老师看完,眉头一皱,心想这孩子想象力挺丰富,但节奏这玩意儿,玄学了吧?
于是在评语栏里写下:“描写生动,但节奏太玄乎。”
吴小雨可不服气,直接掏出她那台用了好几年的录音笔,播放了一段原汁原味的“农家乐交响曲”。
老师一听,直接愣住。
扫帚摩擦地面的沙沙声、菜刀剁在案板上的砰砰声,还有小狗“旺财”那极具节奏感的“汪汪”声,简直就是一首行走的自由说唱!
当晚,语文老师化身“课本之外”的推广大使,将作文拍照发朋友圈,配文:“有些东西,课本教不了。”
远在北京的秦峰,正刷着朋友圈,突然眼前一亮。
“哇塞!这节奏感,绝了!”他赶紧点开大图,仔细研究了一番。
“看来,我还是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秦峰一拍大腿,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在他脑海中浮现。
“麦窝社区,是时候搞点大事情了!”
第二天,麦窝社区悄然上线了一个新标签:“生活节拍计划”。
秦峰看着后台不断涌入的各种“生活节拍”,嘴角微微上扬。
这流量密码,算是让他给整明白了!
同一时间,小雨的班主任课后找到她说:“孩子,你很有天赋,不过下次作文还是用点心...”
小雨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老吴每天早晨的习惯是到亭子里坐坐,听听晨风,呼吸新鲜空气。
这天,他像往常一样走进亭子,却发现铜锅表面被人涂上了反光涂料,锅底贴着一张二维码,上面赫然写着某文创品牌的广告:“聆听中国心跳·限量联名款正在预售中。”他眉头紧锁,心头火起,一言不发地回到屋内。
老吴取出陈伯留下的旧军用水壶,盛满水,放在炉子上烧开。
他一边烧水,一边心中盘算着对策。
碱水烧开后,他将水壶提进亭子,开始仔细刷洗锅体。
锅面上的反光涂料逐渐脱落,锅底的二维码也变得模糊不清。
他擦了又擦,直到那口铜锅恢复了原本的古朴与宁静。
夜深人静时,老吴将二维码残片小心翼翼地埋在亭子旁的树下。
他坐在亭中,点燃一支烟,看着清晨的阳光照在锅口。
那声音比以往更清亮,仿佛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