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没有说话,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吴小雨一眼,然后转身离开了。
离场时,他的皮鞋鞋跟不小心磕在了一块凸起的石子上,发出了三声清脆的响声。
周志明坐在会议室里,主持着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模型伦理的审查会。
今天的议题是“是否应清除所有非标准节律”。
最近,他们开发了一套智能城市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城市中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优化交通、能源和安全。
但是,这个系统有一个问题,它会将所有不符合标准的节律都视为噪音,并自动清除。
这意味着,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比如街头艺人的歌声、老人们的聊天声、孩子们玩耍的嬉闹声,都有可能被系统清除。
周志明心里很矛盾,他知道这个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但是他也担心会扼杀城市的活力。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各位,今天我们来听一段音频。”
他按下了播放键,会议室里响起了暴雨的声音。
在噼里啪啦的雨声中,可以清晰地听到三声敲击声。
周志明解释道:“这段音频是在暴雨中录制的,多个传感器同时捕捉到了这三声敲击,来源各异,有的是树枝刮地,有的是广告牌晃动,甚至还有的是狗吠的间隙。”
“系统会将这些声音视为噪音,并自动清除。但是,我认为这些声音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它们是城市的呼吸,是城市的脉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系统可以标准化,但城市不能。城市需要多样性,需要包容性,需要一些不确定性。”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审查会投票通过了保留非标准节律的决议。
会后,周志明回到办公室,默默地删除了个人终端上所有与人工智能模型相关的文件。
他只留下了一张照片,那是他在菜市场拍的,照片上,李素芬正准备收摊,她磕了一下石阶,发出了清脆的三声响。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灯光昏暗,李素芬佝偻着背,正吃力地收拾着摊位上的东西。
她把一块块豆腐放进篮子里,然后用一块湿漉漉的抹布擦拭着案板。
她的摊位上挂着一个黑色的铃铛,那是她从乡下带来的,据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铃铛的铜舌已经有些生锈,但是依然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
每天收摊的时候,她都会用铃铛轻轻地敲击三下石阶,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
今天也不例外,她拿起铃铛,对着石阶敲了三下。
声音在嘈杂的菜市场里显得格外清晰。
李素芬抬起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脸上露出了一丝满足的笑容。
有些光,来自地底,有些温暖,来自市井。
夜深了,城市陷入了沉睡。
只有一些不知名的声音,依然在城市的角落里回荡。
吴小雨站在新改造的小区里,抬头望着天上的星星,轻轻地叹了口气。
“你说,咱们做的这些,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她身旁的工程师姚小波耸了耸肩,说道:“谁知道呢?反正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他顿了顿,指着小区门口的一块牌子说道:“你看,这牌子上写着‘路不平,心才稳’,多有哲理啊!”
吴小雨笑了笑,没有说话。
她心里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为了意义而做,而是因为喜欢而做。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才有了意义。
李素芬哼着小曲,关上了菜市场的大门。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她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的黑铃铛在夜风中轻轻摇晃。
“叮铃铃……”
声音清脆而悠扬。
李素芬哼着小曲,脚步轻快。
今天的豆腐卖得格外好,眼瞅着兜里又鼓囊了几张毛爷爷,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可谁知,乐极生悲,刚走到菜市场门口,脚下一滑,手里的黑铃铛“啪”的一声摔在了地上!
心疼得老太太差点没蹦起来,赶紧捡起来一看,得,铜舌断了!
这可是祖上传下来的老物件儿,跟了她几十年,比亲儿子还亲!
寻思半天,李素芬也没舍得扔,第二天跑到修自行车的摊子,硬是用银焊给它补上了。
焊是焊上了,可铃铛上也留下了一道难看的疤痕,像条蜈蚣一样趴在上面。
再摇起来,声音也不清脆了,带着点刺啦刺啦的杂音,像是破锣嗓子。
可李素芬却觉得,这声音,更带劲儿了!更响亮!
夜里,她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快睡着了,忽然听到巷子深处传来三声“咚、咚、咚”的声响。
李素芬一下子精神了,这声音,有点耳熟啊!
她仔细一听,发现这声音,竟然是有人在学她敲铃铛!
只是,比她敲得慢了半拍,像是刚学会一样。
李素芬笑了笑,心想:“这谁家的孩子,这么调皮?”
第二天收摊的时候,她特意把秤砣在石阶上多磕了一下。
这老太太,真有意思!
李素芬哼着小曲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那三声“咚、咚、咚”就像是猫爪子挠心,挠得她痒痒的。
她索性爬起来,趿拉着拖鞋走到窗边,想看看是谁这么有闲情逸致。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巷子里。
李素芬眯着眼,也没看到什么人影。
她嘀咕了一句:“奇了怪了!”刚要转身,又听见那三声“咚、咚、咚”!
这回她听清楚了,声音是从巷子深处传来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像是谁在练习敲击乐器。
李素芬的好奇心彻底被勾了起来,她披上外套,悄悄地打开门,顺着声音摸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的老爷子,已经拄着拐杖出现在了老城区的街头。
他每天都有晨练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今天的目的地是那处青铜地雕。
老爷子走到近前,只见原本有些倾斜的圆点,已经被一圈青石围栏小心翼翼地保护了起来,旁边还立了一块崭新的铭牌,上面写着:“丙三生命节点·自然演替中”。
呦呵,动真格的了!
老爷子心里乐开了花。
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地面,感受着从地底传来的微微震动,还是那个熟悉的节奏。
转身欲走,忽然听到一阵稚嫩的童声。
一群小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围着一位年轻的讲解员,好奇地提问着:“叔叔,为什么要敲三下呀?”
讲解员笑着解释道:“因为路喜欢被记住。”
“路喜欢被记住?说得好!”老爷子心中一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微微颔首,拄着拐杖,也在那青石围栏上轻轻地敲了三下。
“咚、咚、咚!”
清脆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
老爷子不再停留,拄着拐杖,慢慢地融入了晨曦之中。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角,林小满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要搬离老城区了。
七年的时间,她用声音记录下了老城区的点点滴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脑海里。
但她知道,是时候离开了。
临行前的最后一夜,林小满独自一人,再次走过了那条熟悉的采集路线。
她来到了曾经录音的每一个“共振点”。
这一次,她没有再拿出录音设备,而是静静地站在那里,闭上眼睛,任凭那些熟悉的节奏穿过她的身体,感受着老城区的心跳。
最后一站,她来到了步行街东口的那个井盖前。
这个井盖,曾经是她最喜欢的录音地点之一,因为它能发出一种独特的、带有金属质感的共鸣声。
林小满站在井盖上,深吸一口气,然后用鞋跟轻轻地叩击了三下。
清脆的声音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
“姑娘,要买水吗?”
身后,便利店的老板探出头来,好奇地问道。
林小满转过身,对着老板微微一笑,摇了摇头:“不用了,我刚打过招呼了。”
说完,她转身离去,留下老板一脸疑惑地站在原地。
这姑娘,说什么呢?
几天后,于佳佳的“无形遗产咨询所”正式开业了。
办公室就设在菜市场二楼,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为了这个咨询所,于佳佳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她跑遍了老城区的每一个角落,拜访了无数的街坊邻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
她坚信,老城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些看得见的物质遗产,更在于那些看不见的、蕴藏在市井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开业首日,咨询所的生意却十分冷清,门可罗雀。
于佳佳并不着急
每天,她都准时来到菜市场,和街坊邻居们打招呼,聊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
收摊的时候,她还会主动帮李素芬收拾摊位,顺手在那几块略微有些倾斜的石阶上磕三下。
清脆的声音在菜市场里回荡,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第七天,三位穿着时尚的设计师走进了于佳佳的办公室。
“请问,您是于佳佳女士吗?”
“是的,我是。”
“我们是xx设计公司的,听说您对‘会呼吸的城市’很有研究?”
于佳佳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略懂一些,不知三位想了解些什么?”
一位设计师迫不及待地说道:“我们正在做一个老城区改造的项目,想请您给我们一些建议。”
“没问题,”于佳佳站起身,说道,“不过,在给出建议之前,我想先带你们去路上听听。”
设计师们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去路上听听?听什么?
与此同时,吴小雨也收到了设计院发来的正式聘书,职位是“城市节律工程师”。
这可是一个全新的职位,是专门为她量身打造的。
设计院的领导对吴小雨的能力非常赏识,认为她对老城区的生音有着独特的敏感和理解,能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宝贵的建议。
吴小雨并没有立即答应,她心里还有些犹豫。
在做出决定之前,她决定再去丙三段井下检查一下“声音滑道”的焊缝。
那是她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她对老城区生音保护的最初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