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当场怒撤广告,认为姚小波的直播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宣传需求。
然而,姚小波的账号粉丝却不降反升。
许多观众被他这段真诚的表达所打动,纷纷留言表示支持。
“小波,你做得对!我们不想听那些虚假的鬼故事,我们想听真正的城市的声音!”
“你拍的不是鬼故事,是活人的呼吸!”
深夜,姚小波收到了许嵩发来的私信。
“别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许嵩写道,“你拍的不是鬼故事,是活人的呼吸。”
看到许嵩的私信,姚小波沉默了。
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自己差点迷失在名利的诱惑中。
他删掉了所有mcN机构为他准备的营销脚本,将自己的频道名改为了“听城者日记”。
他决定用自己的镜头,去记录那些真实而动人的城市声音,而不是去迎合那些虚假的炒作。
与此同时,许嵩的歌曲《青石记》获得了年度独立音乐奖的提名。
这首歌以悠扬的旋律和充满诗意的歌词,打动了无数听众。
然而,在颁奖典礼上,却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有评委质疑《青石记》的采样来源合法性,认为许嵩可能侵犯了别人的版权。
面对着质疑,许嵩并没有选择上台领奖。
他站在舞台中央,平静地说道:“《青石记》的采样,来自一位名叫赵工的老人。”
他现场连线了赵工,请老人用拐杖在院子里敲出三段不同的节奏。
那三段节奏简单而质朴,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是我奶奶教我的晚安曲,”许嵩解释道,“现在,它是这首歌的作曲人之一。”
全场一片静默。
评审主席最终宣布:“艺术的真实性,高于版权格式。”
在后台,陈砚田默默地走到许嵩身边,递给他一份文件。
“这是什么?”许嵩疑惑地问道。
“《城市公共声景保护建议稿》。”陈砚田回答道。
“谁写的?”许嵩继续问道。
“署名空白,”陈砚田淡淡地说,“等你们填名字。”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
周慕云一直在努力推动将“丙三生命节点”申报为“新型活态遗产”。
然而,他的努力却遭到了上级的驳回。
“没有实体文物,怎么验收?”上级领导质问道,“你让我们怎么向上级汇报?”
周慕云没有争辩,他知道想要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决定用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让人们了解“丙三生命节点”的价值。
他组织了一场“无声展览”。
展厅中央空无一物,只有地面嵌入了一些感应板。
参观者踩上特定的位置,耳机便会自动播放对应路段的历史声响——赵工的敲击、李素芬的豆干袋、孩子们的拍手节拍……
一位老院士在展厅里站了十分钟,他闭着眼睛,静静地聆听着那些来自城市深处的声音。
离开展厅时,他缓缓地说:“我听见了时间的脚步。”
三天后,申报材料获批,备注栏加了一句:“允许动态演化。”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觉得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林小满却隐隐感到有些不安。
她发现“地耳”平台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干扰信号,这些信号集中在几个新建城区。
她皱着眉头,盯着电脑屏幕,喃喃自语:“是谁在干扰‘地耳’?”
于佳佳走进工作室,看到林小满愁眉不展的样子,关切地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林小满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和担忧:“佳佳,你有没有觉得……最近城市的生意,有点不对劲?”
林小满盯着屏幕上那些刺眼的红色干扰波,眉头拧成了麻花。
这哪是声音,简直是电锯在她脑子里拉锯!
“不对劲,太不对劲了!”她嘟囔着,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追踪溯源。
“这是哪个缺德玩意儿干的?”姚小波凑过来,看着那混乱的数据流,也忍不住爆了粗口,“跟乱码似的!”
终于,林小满锁定了源头——一家名叫“静居生活”的应用程序。
“高频压制,消除不良振动?”林小满冷笑一声,这帮地产商,为了卖房子真是啥都敢瞎编。
“呵呵,这是要搞‘静音’小区,把城市的心跳都给掐灭了啊!”她转头看向吴小雨,“小雨,给他们来点‘惊喜’。”
吴小雨,工作室里的技术天才,平时沉默寡言,但只要一提到技术,眼睛里立马闪着兴奋的光芒。
他嘿嘿一笑:“林老师,你就瞧好吧!保证让他们知道,啥叫‘自作孽不可活’。”
两天后,一套名为“反向唤醒”的程序被悄悄植入“地耳”平台。
这套程序利用电梯升降、空调启停、甚至冰箱压缩机的震动,模拟出一种微妙而有节奏的“城市心跳”。
两周后,“静居生活”应用程序的用户论坛炸开了锅。
“谁能告诉我,我家地板为什么每天半夜都自己‘咚咚咚’地打拍子?!”
“我家也是!一开始还以为是楼上在装修,后来发现根本没人住啊!”
“我怀疑我家闹鬼了!这绝对不是正常的震动!”
投诉如潮水般涌来,地产公司焦头烂额,紧急下架了“静居生活”应用程序。
与此同时,“地耳”平台新增了两万多注册用户,其中大部分都来自这些“静居小区”。
林小满看着不断上涨的用户数据,嘴角微微上扬。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于佳佳的号码:“佳佳,帮我查一下……”
电话还没拨出去,工作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一个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表情严肃:“请问哪位是林小满?”
工作人员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公式化:“于佳佳女士,我们在‘地耳’平台监测到未经授权的数据采集行为,请您配合调查。”
于佳佳心里咯噔一下,但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配合调查没问题,能先告诉我,是哪个部门要调查吗?总得知道我是跟谁在讲道理吧?”
对方递上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文件:“市政府,城市规划与发展委员会。”
于佳佳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心中了然。
看来,那帮地产商坐不住了,开始动用官方力量施压了。
她微微一笑,将文件放在桌上:“行,我配合。不过,我得先处理点私事。”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喂,老秦,看来咱们的‘地耳’,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了。准备好迎接暴风雨了吗?”
电话那头传来秦峰略带兴奋的声音:“怕什么?我早就说过,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城市心跳’!”
挂断电话,于佳佳看向工作人员:“走吧,我跟你们去。”
几天后,一则不起眼的新闻在市级媒体上发布:市政府拟将“城市感知标准”纳入新城区建设规范,并于下周三召开公开听证会。
于佳佳看着新闻,嘴角露出一丝冷笑:“终于来了。”
“城市感知标准”?
说白了,就是让那些冰冷的建筑,也能听懂城市的声音。
这事儿要是成了,以后开发商就不能再为所欲为,随便建那些“静音”小区,把城市的心跳都给掐灭了。
但于佳佳心里清楚,这绝对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
那些地产商背后,站着的是资本,是权力,是那些自诩为“精英”的傲慢。
更让她头疼的是,这次听证会的专家组里,竟然有白烨。
这位文学评论界的大佬,向来以观点犀利、言辞尖锐着称,对一切“感官民粹主义”嗤之以鼻,认为那都是“反智表演”。
“这老家伙,还真是阴魂不散啊。”于佳佳揉了揉眉心,感到一阵头大。
“佳佳姐,要不要我帮你准备点资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林小满凑过来,一脸担忧地问道。
于佳佳摇了摇头,对付这种人,准备再多的资料也没用。
他们根本不听你讲道理,只会用他们那套自以为是的理论来压你。”
“那……我们该怎么办?”林小满有些不知所措。
于佳佳微微一笑,神秘地说道:“我自有妙计。”
听证会当天,会场气氛庄严肃穆。
专家组的成员们个个西装革履,表情严肃,仿佛在审判着什么。
白烨坐在正中间,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
于佳佳穿着一身干练的职业装,缓缓走上台。
她没有带任何文件,只带了三样东西:一块沾满泥土的老地砖、一支老式录音笔,还有一张吴小雨熬夜绘制的“城市痛觉分布图”。
“于佳佳女士,你有什么要说的吗?”主持人公式化地问道。
于佳佳没有回答,而是将目光扫向在座的各位专家,语气平静而坚定:“今天不是答辩,是请您们重新学会害怕。”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白烨冷笑一声,率先发难:“于佳佳女士,我不得不指出,你们所谓的‘城市感知’,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你们把情绪当数据,把迷信当科学,这是对现代性的背叛!”
于佳佳没有理会他的嘲讽,而是拿起那支录音笔,按下了播放键。
一段嘈杂的音频传了出来,那是暴雨的声音,夹杂着呜咽和抽泣。
“这是……”有人皱起了眉头,似乎听出了什么。
音频中,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阿姨,这个井盖在抖,像妈妈的心跳,我害怕……”
全场瞬间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