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及其作品
二十一、聂夷中
小传:
聂夷中(837—884年?)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一说河南人。871年(咸通十二年)登进士,曾任华阴县尉。
《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余首。聂诗朴质而深刻,富于对人民的同情,也有对富贵少年予以深刻讽刺的。
聂夷中的作品
《咏田家》
原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释义:
这首诗前四句写农民因被剥削压迫而致寅吃卯粮的剜肉补疮的生活;后四句对最高统治者提出劝谏。
反映作者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祈求皇帝恩赐的阶级局限。
译诗(参考):
二月里还不曾养蚕就预先出卖新丝,
五月里禾苗还在田里就预先出卖新谷。
不到收获季节就要把当年的收获预先卖掉,
好比是“补疮剜肉”。
为了救急,顾不到未来的困苦”。
愿君王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锦罗筵,只照穷人屋。
注释:
1、咏:一作“伤”。一本前面还有“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四句。
2、粜(tiao跳音):出卖粮食。
3、绮罗筵:满座都是穿华丽衣服的筵席。
4、逃亡屋:生活不下去而逃亡在外的穷人之家。
二十二、李 煜
小传:
李煜(937—978年),字重光,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901—975年)中,政事不修,纵情享乐。
国亡,为宋所俘,封违命侯;过了三年等于囚犯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宗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刚好是四十三岁的壮年。
他不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多情善感的词人。他在文艺方面具有独特的才能:妙解音律,能书画,而尤工于词。
他是晚唐、五代词人的代表,对后代发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李煜的词,因他前后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动,内容和风格都可分为前后两期,他的代表作品,都产生在后期。
前期的作品反映的只是奢靡颓废的宫廷生活;亡国以后的词转为感伤、沉痛的情调。
但他的反复哀吟,怀念故国,回忆往事,无非是追恋过去的帝王生活,并没有人民的思想感情,缺少深厚的社会意义。然在客观的效果上,却有强烈的感染力。
李煜词的特色,具有高度的抒情技巧。他善于构造和锻炼词的语言,形象鲜明,风貌天然,有惊人的表现力。
最突出的是没有书袋气,到了晚期,也没有脂粉气,纯粹用的白描手法,创造出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语言,而同时又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
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那最普通最抽象的离愁别恨的情感,把这些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很具体很形象。
不仅心里可以感到,眼里也可以看到,几乎手里也可以接触到。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些句子,在抒情的艺术上,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成就。后人将他和他父亲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李煜的作品
1)《乌夜啼》
原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释义:
《乌夜啼》,本六朝乐府旧题,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玄宗时教坊有此曲,后用为词调。一名《相见欢》。
此词上片就环境烘托,下片只用一个具体的比喻,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注:“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译诗(参考):
默然独登西楼,月似钩。
寂寥梧桐深院囚清秋。
斩不断,理还乱,去国愁,
别有一番滋味绕心头。
注释:
1、离愁:指去国之愁。
2)《浪淘沙》
原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暮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释义:
《浪淘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唐人所作都是七言绝句体,至李煜始另创新声为长短句,分上下片。
此词一题《浪淘沙令》,与后一首《虞美人》同为亡国后怀念故土之辞。
蔡绦《西清诗话》:“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郎淘沙》云(即这首词),含思凄惋,未几下世矣。”
译词(参考):
帘外雨声淅淅,春景渐残。
罗衾难御五更之寒。
梦中未觉身为异客,贪恋片刻欢愉。
独自凭栏向晚,遥望无尽江山。
别时轻易,再见却难。
流水落花随春去,天上人间两重天。
注释:
1、潺潺(chan谗音):雨声。
2、阑珊:衰残,将尽。
3、一晌(shang赏音):片刻。 一作“一饷”,义同。
3)《虞美人》
原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释义:
《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此调原出古琴曲,本意为咏虞姬事。李煜此词为亡国后所作。《历代诗余词话》引《乐府纪闻》:
“后主归宋后,与故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每怀故国,词调愈工。……
其赋《虞美人》有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旧臣闻之,有泣下者。
七夕在赐第作乐。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
译诗(参考):
春花秋月何时消?往昔旧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东风起,故园不堪回首月明时。
雕栏玉砌的宫殿应犹在,而人事已改。
问君心中有多少恨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1、开头两句:面对春花秋月,不可避免地会想起以往许多欢乐的生活,因而怕见到它,故云“何时了”。
2、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作者自伤形容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