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蒋瓛立刻吩咐锦衣卫上前,撬开几个银箱——白花花的银子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泽,成色十足,堆得满满当当。
锦衣卫快速清点后,上前禀报:“殿下,数目无误,确是五十万两白银!”
朱雄英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那几位棒子国官员,语气平淡却带着威严:“回去告诉你们国王,他的诚意,孤收到了。让他继续准备剩余的军饷,按时缴纳,大明自然会信守承诺,护你国周全。”
“是是是!”官员们连忙应道,“小臣等一定将殿下的话转达给国王!”
待官员们退去后,朱雄英转身回行辕,边走边道:“这个李成桂,倒真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道孤在催军饷,便立刻送了来,既不想得罪孤,也想靠大明稳住他的王位。”
常升跟在身后,笑道:“殿下英明,一眼便看穿了他的心思。有了这五十万两白银,咱们备战倭国的粮草与军械,便又多了一份保障。”
蒋瓛也道:“殿下,这些白银该如何处置?是先存入汉城的国库,还是即刻运往釜山港,供应前线备战?”
朱雄英走到舆图前,指尖在汉城与釜山港之间划了一条线:“分三成存入汉城行辕的库房,留作驻军的日常开销;剩下的七成,明日便让常升派人运往釜山港,交给沐晟管理,优先供应水师与陆军的训练所需——俞通渊的水师需要修补战船、补充弹药,朱棣他们训练士兵也需要粮草,这笔银子正好能派上用场。”
“臣遵令!”常升躬身应道,“明日臣亲自安排人手押运,确保白银安全送达釜山港。”
朱雄英点头:“嗯,路上多加小心,让锦衣卫沿途护送,别出了岔子。”
“是。”此时,一名锦衣卫匆匆走进来,躬身禀报:“殿下,釜山港传来消息,朱棣、郭镇等人已安全抵达,正着手整顿营地,准备开始训练士兵;俞通渊的水师也已完成休整,开始勘察东渡倭国的航线了。”
“好!”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亮色,“备战进展顺利,孤也能放心些。蒋瓛,再传信给釜山港,让朱棣他们加快训练进度。”
“臣明白,这就去安排!”夕阳西下,汉城行辕内依旧灯火通明。
朱雄英看着案上的银箱清单,又望向舆图上的釜山港,心中思绪万千。
李成桂的识趣,让汉城的局势更加稳定;援军的到位、军饷的补充,也让备战倭国的步伐加快。
他知道,距离征伐倭国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
常升看着朱雄英专注的模样,轻声道:“殿下,天色不早了,您也该歇息了。明日还要安排押运白银,后续还有许多事要处理,需保重龙体。”
朱雄英回过神,揉了揉眉心:“无妨,再待片刻。你先下去安排明日押运的事宜,确保万无一失。”
“是。”常升躬身告退。
蒋瓛也道:“殿下,行辕外的守卫已加强,锦衣卫也在严密监控汉城各处,您不必过于操劳。”
朱雄英点了点头,目光重新落回舆图:“孤不是操劳,只是在想,等拿下倭国的银矿,大明的国库会更加充盈,到时候无论是整顿内政,还是开拓疆土,都能更有底气。”
蒋瓛看着他眼中的光芒,心中不禁感慨——太孙殿下不仅有征战四方的魄力,更有长远的谋划,大明的未来,定能在他的带领下愈发强盛。
三日后……
汉城行辕的晨雾还未散尽,蒋瓛便捧着一封火漆密信快步走入,声音带着几分急促:“殿下!釜山港急报,是俞通渊将军发来的!”
朱雄英刚用过早膳,闻言立刻放下茶盏,接过密信。
火漆印是水师专属的海浪纹,拆开信纸后,俞通渊的字迹映入眼帘:“殿下钧鉴,釜山港备战已毕——水师战船尽数检修完毕,弹药充足;神机营与金吾卫经月余训练,已熟悉跨海作战战术;探子传回倭国情报,其银矿主要集中于本州岛中部,兵力多布防于九州岛沿岸。臣请命,一月后择吉日东渡,攻伐倭国!”
“好!”朱雄英将密信拍在案上,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一月后,正是季风最利东渡之时,俞通渊倒是会选时机!”
蒋瓛在旁道:“殿下,既已万事俱备,是否即刻通知信国公汤和,约定攻击日期?”
“自然。”朱雄英走到舆图前,指尖落在倭国九州岛的登陆点上,“汤和将军驻守福州,届时从大明东南沿海出兵,与俞通渊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让倭国首尾不能相顾。”
他转身对蒋瓛道:“传孤密令,飞鸽送信国公——约定一月后的初三,俞通渊从釜山港出发,攻击倭国;汤和将军从福州出兵,直指倭国,两军务必在初十前会师于本州岛沿岸,合围倭国腹地!”
“臣遵令!”蒋瓛接过朱雄英亲笔书写的密令,即刻转身安排锦衣卫送信。
常升此时恰好进来,听闻消息后拱手道:“殿下,一月后出兵,汉城这边需提前做好防备——臣建议增派兵力驻守仁川港,防止倭国探子袭扰,也确保后续粮草能顺利运往釜山港。”
“嗯,你考虑得周全。”朱雄英点头,话锋一转,指尖点了点案上李成桂送来的白银清单,“不过粮草不必从大明调拨,咱们手里有李成桂刚送的五十万两白银,正好就地在棒子国筹措。你去知会李成桂,让他在一月内用这银子收购二十万石粮食,直接运去釜山港——既省了大明转运的功夫,也让他实实在在为伐倭出份力,免得总想着坐享其成。”
常升眼中一亮,躬身应道:“殿下此计甚妙!用棒子国的银子办棒子国的事,既划算又能牵制李成桂,臣这就去安排!”
说罢转身离去,脚步比来时更显轻快。
待两人走后,朱雄英重新拿起俞通渊的密信,连同倭国情报、攻击部署与“以银在棒子国筹粮”的安排,一同整理成奏折,准备禀报爷爷。